为什么张议潮收复河西历史书不提,他是怎样收复河西的?

微笑转身不见你


并非史书不提,只是这位末世英雄显得没有盛世时期开疆拓土的卫青、霍去病、李靖、李勣知名度高而已,既然如此那就有我为大家介绍这位末世英雄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已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并没直接进攻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而是出兵侵占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区的失守意味着大唐的西域军团被切断了同中原内地的联系,从而成为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为孤军的西域留守军团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西域守军的顽强不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连李唐朝廷也对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乱后第25个年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大唐天子已由玄宗换成肃宗再换成代宗继而又换成德宗,在经历频繁的变迁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大唐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直孤军一直在坚守,然而就是在这年北庭都护府守将李元忠、安西都护府守将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这支已失去所有补给援助的孤军,这支被认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军竟已独自坚守了25年。唐德宗对西域军团的忠贞进行了嘉奖。

西域军团的传奇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他们又独自坚守10年,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设的另一都护府安西也从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的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一支孤军独自坚守35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随着安西都护府的陷落,西域以及邻近的河西走廊陷入吐蕃之手,而这时的大唐王朝受困于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始终无力收复失地。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当地人民甘于接受吐蕃的统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个婴儿,他叫张议潮。

张议潮的家乡乃是当年汉武帝亲设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汉唐时期这里见证了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的功业,见证过丝路商队的阵阵驼铃,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历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边塞诗人们的足迹。不过这一切张议潮都无法感知,因为自他记事起敦煌就一直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此时的吐蕃还停留在奴隶制时代,完全没后世的契丹、女真那种入主中原因俗而治的理念,吐蕃人在河西地区不停抢掠老百姓的粮食,甚至公然掳掠人口变卖为奴,与此同时严禁当地汉人着唐装、说汉语。每当有唐朝使者路过河西总会被当地百姓质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边还有我们这群子民吗?而每一个路过此处的唐使都心情复杂:这里难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吗?可为何如今却沦陷于吐蕃之手?这个问题成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复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群思考者中就有张议潮。

张议潮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更几乎变卖,用于招兵买马,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声不响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公元848年四十八岁的张议潮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这年吐蕃内乱,于是张议潮趁机率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功德圆满的张议潮在六十九岁那年来到长安,就任左神武统军,他七十四岁病故时大唐举国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张议潮死了,但他创建的归义军并没随之消亡: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又为张淮深所败。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政权。宋朝开国后以羁縻之策对待归义军政权——依然以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後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归义军政权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至此割据河西的归义军节度使政权灭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并非史书不提,而是因为当时已经是晚唐,大唐气数将尽,无暇自顾,即使张议潮收复河西,也无法挽救大唐衰微的政治局面。随着唐朝演变成后梁,进入五代纷争时期,连中央的合法性都存在问题,张议潮的后人便只能建立割据政权,苦苦支撑,虽然威名显赫,但历史意义无法与大一统王朝的将领相比。

张议潮收复河西也算是时运所致,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乱攻占河西、陇右以及西域大片领土。张议潮便是出生在受吐蕃围攻多年的沙洲。而吐蕃虽然能征善战,但是不善于治理。吐蕃人统治河西走廊时期,将盛唐时期发展的基础建设弄得一塌糊涂,而吐蕃本土也接连发生饥荒和内乱,给张议潮的沙洲起义创造了极好的外部机遇。

与此同时,衰微的唐王朝也试图振作精神,对吐蕃进行连续打击,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沙洲的张议潮等人感到了振奋的力量。张议潮经过努力,做了充分的筹划,他将当地豪族、佛门僧徒以及豪杰勇士团结起来,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发起起义,乘着城内吐蕃兵力不足,出其不意,将吐蕃军驱逐出城。吐蕃不甘失败,又调集重兵围城,被张议潮成功突破,之后又经历了数轮艰苦的奋战,张议潮还试图派人请求唐朝中央支援,但路途艰险,又有追兵,未能达到原定的军事目标,张议潮只能靠自己和当地人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斗,逐渐收复河西的领土,在晚唐历史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大意觉迷


因为历史书只记录一个朝代的建立的历史,和成为盛世的历史,对其它历史一般都是不做记录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一代名将,因生不逢时被历史遗忘在某个角落。下文中提到的张议潮其中之一。

唐朝后期,为平叛安禄山,唐王朝将西域、陇右、河西、朔方一带原本用来对抗外敌的边境驻军系数皆调往内地。这就造成造边防空虚。在此局面下,唐朝在西部的另一个强悍宿敌乘虚而入,迅速占领安西四镇和陇右并最终攻占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此后,这个宿敌继续深入,甚至一度占领国都长安城。它就是唐朝在西南最强大的敌人--吐蕃王朝。

面对强敌,当地唐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给吐蕃王朝造成严重损失。但终究寡不敌众,安西四镇、陇右以及沟通中原和西域的战略咽喉河西走廊最终被吐蕃王朝占领。从此,河西走廊的唐朝遗民遭受了吐蕃残暴统治。此时,在唐朝官方对河西地区有了一个新的称呼:“甘、凉十一州”。“甘、凉十一州”问题成为牵动整个帝国心灵的隐痛。

  吐蕃侵占唐朝西部领土后,对当地唐朝遗民进行了极端残暴的统制。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自不必说,烧杀劫掠已经是很平常的行为。吐蕃大到贵族将领,小到士兵,动辄对当地民众刀枪相向。而且,吐蕃是典型的奴隶制。抢掠人口为奴隶对于吐蕃来说是家常便饭。于是,整家甚至是整村的河西地区唐朝遗民经常被吐蕃军队集体抓去,变为奴隶。抢掠过程中,反抗的轻壮年男子一律被集体屠杀。女性中,年轻漂亮的多数被吐蕃军官霸占奸污。剩下的有的成为军妓,大部分则和儿童一起被贩卖到吐蕃国内各地甚至被贩卖到中亚和印度。那些没有被抢掠的,则有可能随时沦为农奴。农奴比奴隶的地位稍高些,但一样饱受蹂躏。当地吐蕃驻军对唐朝遗民经常没有任何理由的就地毒打甚至杀死。在吐蕃残暴统治下,自西汉起本来十分发达的河西地区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摧残,迅从封建制经济速沦落到极端落后原始的奴隶制。当地唐朝遗民在吐蕃统治者残酷压榨下民不聊生。而此时经过安史之乱的致命打击,唐朝已经无力驱逐入侵者收复河西。因此,从河西被占领第一天起,河西人民自发的不断发起反抗吐蕃占领的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吐蕃统治,但也遭到血腥镇压。但当地的反抗从未中断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改变河西命运的人凳上历史舞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被后世赞誉为“西域雄狮”的晚唐名将--张议潮!

  二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注:即今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其实就是当地实力派豪强。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有后世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因此当地大地主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他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上层统治集团发生大规模内乱。曾经令唐朝和河西军民闻之色变的一代西域枭雄,吐蕃赞普朗达磨被佛教徒在皇宫里刺杀(注:此人反对佛教,信奉“本教”。上台后残酷镇压佛教徒)。郎达磨无子,掌握实权的吐蕃大相企图立其三岁的侄子乞离胡为新赞普,企图扶植一个傀儡。这遭到其他贵族以及王室成员的激烈反对。各方互不妥协,最终导致爆发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期间,贵族尚恐热攻占都城逻些和大部分地区,自称宰相。在与其他贵族混战中,尚恐热劫掠河西地区州郡,大肆烧杀抢掠。他本人甚至凶残到将婴儿煮熟食用。如此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了河西人民激烈反抗,也加近一步剧了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实力。公元847年5月至848年12间月,尚恐热对唐朝发动的几次大规模入侵都被唐朝官军击溃。唐军陆续收复原州、威州和扶州。吐蕃在河西地区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张议潮等待已久的实际终于来了!

  

  公元848年,张议潮与好友安景旻、阎英达联合当地其他豪强,揭竿而起。河西人民反抗吐蕃残暴统治,回归祖国的大起义终于爆发了!战斗打响后,吐蕃当地驻军立即出兵镇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在当地人民的全力配合下,张议潮和麾下将士采取佯装败退,途中设伏截击的战术。战斗中,作为主帅的张议潮披挂盔甲,骑乘战马,恢复大刀始终冲在最前线。在主帅无畏精神和对吐蕃残暴统治巨大愤恨的双重鼓舞下,义军将士无不奋勇争先,拼死杀敌。进攻的吐蕃军大败,被杀、擒数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残余者落荒而逃。沙州光复!随后,张议潮趁胜进击,一举收复瓜州(注:即今甘肃省安西县)。收复瓜州后,张议潮立即派遣使节前往故国唐朝。以明确自己起义是为回归祖国。公元850年,以敦煌高僧悟真为首的河西使团历尽磨难,冲破吐蕃重重阻隔,终于到达故国首都长安,向唐朝皇帝呈递河西义军首领张议潮的表章以及河西民众恳求母国出兵协助起义军的万民折。唐朝政府立即派遣军队进入河西地区,协助起义军。

  在派出使团的同时,张议潮沙州为根据地,采取“且耕且战”的战略,一方面整训军队,扩充军队;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囤积粮草军需。而河西地区民众对义军则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踊跃参军,并捐献大量粮食、钱款。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持下,义军迅速壮大。陆续击退吐蕃对沙州基地的数次反扑。随后,张议潮感觉实力已经足够强大,遂决定转入对吐蕃的全面战略反击!

  公元851年,张议潮率义军对吐蕃在河西地区驻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各地民众闻风纷纷起义。义军势如破竹,连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肃州、兰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注:分别是今新疆哈密、吐鲁番;甘肃张掖、酒泉、兰州;青海乐都、化隆、岷县)。彻底摧毁当地吐蕃经营近百年的侵略构架。至此,已经沦落吐蕃统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凉十一州”全部光复!

  公元850年5月,河西起义捷报送到长安,唐宣宗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8月,以张议潮弟弟张议谭为首的29人河西使团到达首都长安,朝见大唐皇帝陛下。同时以河西义军领导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递河西走廊地区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图、户籍和贡品。至此,除凉州外,被吐蕃占领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故土和人民终于回归祖国。几代河西人民魂牵梦绕的归国夙愿终于成真。唐朝接到河西地图等物品和捷报后,通报全国。河西的回归在整个唐朝以及周边国家中造成地震般的轰动效应。因为这是唐朝自安史之乱近百年后,在国力和威望极端衰落的情况下,极为罕见的一次从周边强国手中大规模收复如此庞大的一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的失地,大唐国内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公元850年11月,唐帝国政府下令以河西义军为主,在沙州建立归义军,负责防守河西十一州。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成为整个河西地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张议潮虽然有了官职,但当时唐朝已经国力衰败,内忧外患。中央政府只能向河西地区提供极其有限的经济支持。而张议潮要面对的则是一片残破的河山。吐蕃是最典型的落后的奴隶制政权和经济制度。占领河西后,吐蕃原封不动的将奴隶制搬到河西地区。导致该地区本来十分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政治体制遭到灾难性破坏。而且吐蕃对河西地区完全是竭泽而渔式的疯狂掠夺。因此,吐蕃虽被驱逐,但河西地区的经济已经崩溃,对张议潮提出严峻挑战。而且此时的军事形式也不容乐观。河西北方是另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回鹘与唐朝的关系比较特殊。一方面,回鹘曾经直接出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对唐朝有“救国之恩”。另一方面,回鹘又经常骚扰、掠夺唐朝北部边境,只是双方之间的关系比同吐蕃要好很多。回鹘同样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的河西走廊虎视眈眈,在这方面丝毫不亚于吐蕃。而已经败退的吐蕃则磨刀霍霍企图反扑。同时,周边其他少数民族部落也不断袭扰吐蕃。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吐蕃虽然被驱逐了,但经过吐蕃近百年的统治,在河西地区迁徙进入大量各少数民族移民,这造成十分复杂的政治局面。而最重要的,张议潮始终有一块心结。那就是河西战略重镇凉州(注:即今甘肃武威)依然被吐蕃侵占着。于是,张议潮开始在河西地区大力进行改革。

  首先是恢复经济生产和文化教育尤其是政治制度。张议潮以归义军强悍的武力震慑为后盾,在河西地区全面恢复了大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尤其是完全按唐制恢复了河西地区的县等基层政治区划。在河西少数民族移民聚集地,彻底废除了其对国家统一构成威胁的,近乎半独立的部落制度,这就牵扯到民族问题,必然会遭到很大阻力。对此,张议潮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对那些极端强硬并对国家统一构成威胁的,他以军事手段进行了极其坚决而有严厉的打击!而与之相对性,张议潮又坚定的奉行唐朝一贯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争取少数民族上层的支持。同时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护,甚至制定了极为严明的法规和军纪以约束军队和汉民众。在这些正确政策作用下,河西地区有巨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吐蕃首领尚延心、回鹘首领仆固俊等相继率众归降。张议潮奏请朝廷,任命尚延心、仆固俊的成为唐朝武将。同时将其所属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兵士进行整编,组成忠于自己的精锐骑兵军团,总人数接近7000人,成为河西归义军一支强大的精锐武力。同时大力发展经济生产、科技和文化教育,从内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文化类产品。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开垦荒地。努力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同时大量兴办学校,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灵云认为必须指出一点。就是张议潮将教育看得极为重要,认为兴办教育尤其是大力普及、推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方面的普及和一致,是维护当时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在张议潮的努力下,河西走廊地区在短短数年时间里,迅速恢复元气并且的巨大发展。吐蕃近百年统治留下的各方面积患,尤其是在文化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落后余孽被大唐之风尽皆荡涤。首府敦煌成为西域名城。河西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势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唐朝中央政府特使巡视河西后,在奏章中明确称:“观河西之地,旧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这成为当时河西走廊恢复后最真实而又公正、客观的写照!

  

  随着经济的恢复,河西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此时的归义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以兵员汉族为主,包括多个其他少数民兵在内,以骑兵为绝对主力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张议潮开始大规模对侵犯河西地区者用兵:公元856年,张议潮大败受吐蕃指示袭击河西的吐谷浑!河西铁骑军团在击溃敌军后继承昔日大唐安西军队强悍的遗风,长途追击近千里,斩杀吐谷浑数千人,俘获俘虏、牲畜、甲仗无数!。在肃清外围支脉后,张议潮开始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攻击依然占据部分大唐河西故地的宿敌吐蕃。公元858年8月,张议潮亲自率领7000骑兵东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后的据点凉州。公元861年,唐归义军全歼近万名吐蕃守军,收复河西最后一块沦陷失地西北重镇凉州!至此,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走廊!张议潮终于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毕生宿缘!公元863年,唐朝廷任命张议潮兼任凉州节度使,统辖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全部军、政、民事物。而张议潮则继续向西,扩大战果。

  公元866年2月,张议潮与麾下回鹘族将和吐蕃族将领仆率由河西各民族士兵组成的主力骑兵数万人西征吐蕃占领下的西域大唐故地。唐军所向披靡,斩首吐蕃军万余人,陆续收复西域西州、北庭、轮台(注:即今中国新疆高昌、吉木萨尔、轮台县),前锋深入西域。这是自安史之乱百年后,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公元866年10月,已经深入吐蕃大纵深腹地的唐河西归义军在张议潮、仆固俊等指挥下,在廓州(注:即今青海贵德)包围当时吐蕃最高统治者、双手沾满河西甚至是西域各族人民鲜血的吐蕃王朝大相尚恐热。在唐军拼死猛攻下,吐蕃全线崩溃。张议潮麾下少数民族将领拓跋怀光率500精锐骑兵冲入廓州,在乱军中生擒吐蕃主帅尚恐热!拓跋怀光秉承张议潮命令,将双手沾满西域人民鲜血的屠夫尚恐热先砍掉四肢,而后凌迟,最后斩首。随后,唐军将吐蕃贼酋尚恐热首级飞马传首至京师长安!于是同时,唐军另一将领尚延心击溃吐蕃残军。曾经威震西域甚至一度攻占长安的吐蕃王朝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加之内部分裂以及西方大食的攻击,彻底衰败。至此,按史书记载,唐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沦丧近百年之久的陇右地区回归故国。张议潮创造了让后人感觉不可思议的“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大唐”的奇迹!

  唐军凯旋之时,全军高唱《大阵乐》,一如当年盛唐时的军威,恍惚之间,当年不可一世的大唐好像又回来了。

  按史书记载,唐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败吐蕃,河西、陇右之地尽归大唐”的不世武功。

  然而这为大唐收复4000里河山的旷世功绩,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岳武穆的民族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不免让人唏嘘。

  此后,张义潮在河西坐镇,击败了前来骚扰的回鹘,在河西恢复了唐制,并恢复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灌溉,本已荒废的河西再度回复繁荣。

  此时的张议潮可谓功成圆满。为向唐朝中央政府表明自己绝无私欲,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态度。公元867年,已经69岁的张议潮亲自来到长安,以“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的气概向朝廷证明自己的忠诚。为表章张议潮建立的不朽功勋。唐朝政府晋封他为左神武统军,晋官司徒,南阳郡开国公。公元872年,张议潮长安病逝,结束了他伟大的一生,享年74岁。唐朝廷追封张议潮为太子太保,以国公规格隆重下葬。张议潮病逝的消息传到河西地区,万众悲哀,哭声震天!

  张议潮走了。在他的身后,留给大唐王朝的,是一个繁荣、富庶的河西地区和一支强悍的河西归义军。张议潮用他的一生,实现了他那“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毕生宿缘。在唐朝已经日薄西山,内忧外患的纷乱年代,作为西北普通百姓的张议潮。在没有任何外力支援的形势下,依靠河西人民的支持。击败当时东亚最强悍的吐蕃王朝这一强敌,使得已经沦丧胡尘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地区和西域与祖国恢复统一,创造了晚唐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成为晚唐一代名将。后世称赞张议潮:““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河西归宗,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张议潮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为汉民族政权统一奋斗的一生,他永远都是我们的骄傲。


新知传习阁


张议潮(799一872)唐沙州敦煌(今甘肃)人。议一作义。安史之乱后,吐藩贵族攻占河西、陇右各州。唐宜宗大中年间,他乘吐藩之乱,领导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吐藩守将,尽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地。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被唐任为沙州防御使。同年献河西十一州(包括沙州)图籍。唐置归义军于沙州,任他为归义军节度使。后入朝,任右神武统军,卒于长安,由其侄淮深继镇归义。至于历史每朝代不可能都有涉及,因当官太多的原因。他省志或府志、县志应该有记载。请斧正。


陈相潮人


这个并不是不提,主要是张议潮在西北边关,名气流传不大。还有就是当年河西地区猛将辈出,高仙芝 封常清,李嗣业,哥舒翰都是西北出身的名将。还有更多的是张议潮生不逢时。如果说,所说的历史书是教科书,那侧重点不一样,一般近代史篇幅较大,古代史大多一笔带过。


盛世海晏


历史课本的封面就有一副是张议潮出行图,好几个版本的历史课本都在小字、注解、绿字课外阅读部分提及过,各版的美术课本都有这副画,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里也能找到部分涉及,真的感兴趣这些提示份量很足啦,作为一个存在几十年的势力这个待遇也是够可以的了,不知道还是个人水平问题(也许还有些家庭视野水平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