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后隆裕爲何會在辛亥革命後第二年就身亡?

用戶68852507


辛亥革命後,滿族人紛紛改姓漢姓,以避禍端,慈禧的葉赫那拉姓氏普遍改姓葉或那,名作家葉廣芩、演藝圈的那英、那威,祖上都是葉赫那拉氏。說改姓拉的,那是中郭德綱的相聲毒太深,北京也沒有一條皮條衚衕,雖然有處皮條營。

慈禧弟弟桂祥之女葉赫那拉·靜芬,民國二年,她就死在了紫禁城中,她倒是沒有機會改名葉靜芬或那靜芬,度過一個普通滿族老太太滿足的一生了。

1888年,二十一虛歲的葉赫那拉·靜芬奉慈禧之命,嫁給了光緒帝,次年成為隆裕皇后,裙帶關係把一個懵懂的女孩推到了人生最巔峰。

葉赫那拉·靜芬性格懦弱安靜,這種性格當然不會得罪人,但也從來不討喜,她不光討不到光緒的歡心,打著葉赫那拉烙印的她一度更是光緒恨屋及烏的對象,光緒不敢明言反對慈禧太后,對這個懦弱的女子實施點家暴倒是一個不錯的傳統節目,縱觀隆裕皇后的一生,光緒對她實施的冷暴力貫穿始終,你是母儀天下的皇后,真的很了不起啊,但我就是不碰你,你又能怎樣?
僅僅是丈夫也就罷了,在姑姑慈禧面前,隆裕皇后也從來得不到心理補償與慰藉,在處理珍妃等大事上,她不負責提意見,只負責背鍋,慈禧與光緒失和,倒是有心培養隆裕皇后做臥底,結果這臥底被風乾晾曬,不光沒成為兩人的潤滑劑,反倒在兩頭都沒討好,慈禧有氣也只能洩在她這孃家後輩身上。

1908年,隆裕皇后四十一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光緒和慈禧先後去世,慈禧去世前雖然封了載灃做攝政王,但也給隆裕皇后保留了一個太后位置,規定大事需請皇太后懿旨。

隆裕皇后沒等高興完,載灃這一座大山又壓了過來,載灃雖然能力和心機餘額都不足,但隆裕皇后卻早成負數很多年。上天安排她來到世上,本來是做完一個平庸的人生,但她的命運從來不是在自己手裡,慈禧非要強行改換掉她,以及載灃的命運。
最後的這三年,大清搖搖欲墜的形勢對隆裕皇后和載灃兩個人來說,都不啻於放在煎鍋上炙烤,對平庸的人來說,放居高位不是溫暖天堂,而是地獄般的磨難。說穿了,載灃就適合做一個閒情逸致的王爺,隆裕皇后也就適合做一個與世無爭的家庭婦女,他倆沒有誰有治國安邦的能力水準,更不用說形勢瞬息萬變的晚清棋局了。
載灃在1911年底,決定不玩了,換袁世凱上來主持工作,獨立面對袁世凱的隆裕皇后,基本上是與三歲孩童與成年人的差異。就這樣,她接受了袁世凱的建議,選擇讓小皇帝遜位。

隆裕皇后因此獲得了“女中堯舜”的美譽,這個美譽,是她終生不作為的最佳褒獎,不管怎樣,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理應感謝她,她避免了封建王朝更迭時應有的生靈塗炭。

但她還是沒有避免掉滿清遺老對她的挖苦,他們把她形容成一個心理變態的小丑。

隆裕皇后還是沒有經受得住這份打擊,民國二年,肝病鬱積,一病不起,走完了她的一生,不過四十六歲的一生。

這不是她自願選擇的一生,也是她無法承受的一生,假如再給她一次機會重新來過,哪怕假裝瘋癲,她也不會聽從姑姑的安排,她寧願做一個民間的葉靜芬,過一個很容易滿足的滿族老太太的一生。


歷來現實


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靜芬在故宮的長春宮裡走完了自己46歲的一生。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隆裕太后的存在感極弱。但實際上,她才是決定大清朝命運的那個人。

從咸豐不顧祖制約束,納葉赫那拉.杏貞為蘭貴人開始,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又開始繼續幾代的恩怨糾纏。而最後清朝的命運也應驗了當年葉赫首領布揚古自焚前發的毒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不論是有意還是巧合,慈禧太后讓清廷在自己的手中千瘡百孔,日益衰敗;隆裕太后,1912年2月12日,親手在故宮養心殿簽下“清帝遜位”的詔書,延續276年的大清朝就此落下帷幕。一年之後,正值壯年的她也走到自己生命的盡頭。

隆裕太后是慈禧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而炮製出的犧牲品,而她自己也甘心融入那個環境。


1889年,21歲的靜芬被自己的姑母欽定為光緒皇帝的皇后,一個容貌並不出眾的女子,性格柔懦,卻被安排成操控、監視皇帝老公的探子。皇帝老公防備她、冷落她,一心一意地寵愛著貌美可人的珍妃。在慈禧面前,她提供不出更有價值的信息,發揮不了作用,一樣得不到慈禧的歡心。年輕的她的心裡應該是嫉妒、悽苦,在慈禧面前會說珍妃的壞話,並且找機會打壓珍妃。不僅如此,光緒與她因為小事爭吵,被罵後她就跑到慈禧那裡去哭訴。慈禧大怒,認為皇帝敢罵皇后就是對自己的大不敬,接連數日,光緒來請安時,慈禧一言不發。隆裕用自己的行動讓太后和皇帝的嫌隙的明朗化。

“百日維新”後,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臺,珍妃還為光緒求情,情急之下說慈禧不能隨意廢黜一國之君,因此也被慈禧囚禁。作為皇后的隆裕,早已是姿態鮮明地站隊。在光緒被囚禁和逃亡西安的路上,也沒有對處境艱難的光緒有過關照。

這樣的隆裕被臨終的慈禧推上歷史的舞臺:“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一個是二十六歲的深宅大院被呵護長大的王爺,一位是年近四十久居深宮的皇太后,兩位意見還不完全一致,各有各的依仗勢力,他們有什麼資本和能力去和身經百戰、老謀深算的宗親、權臣抗衡。於是,袁世凱通過奕劻在隆裕面前擠掉攝政王;後來,袁世凱再以接濟軍用為名擠出了隆裕的內帑,逼著親貴們輸財贍軍,是皇室的財力陷入枯竭之境。

辛亥革命的爆發,成為壓倒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退位問題,二人相對哭泣的場面,給年幼的溥儀留下深刻的印象中。隆裕太后召集御前會議,讓依仗的重臣、宗親拿主意。”我何嘗想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凱說的,咱沒槍炮沒軍餉,打不了這個仗。”“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不是也落不著了嗎?”王公大臣們主戰的聲音越來越小,到最後隆裕太后進一步表態,“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佈了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

不論隆裕是以小我出發還是顧全大局,最終實現的是政權平穩過渡,使黎民百姓免於戰火。但對於對於她自己來講,仍是難以釋懷。從入宮伊始,她應該沒有過幾天舒心日子,當皇后時既得不到光緒的寵愛,也沒有得到慈禧的特恩,整日在宮中提心調膽,惴惴不安;當上太后以後,每天撲面而來的都是軍國大事,被不同的勢力來回拉扯,更猶如在火上煎烤,抑鬱心情無處發散。情緒會嚴重地影響人身體的抵抗力,一年之後,隆裕太后終致一病不起,溘然長逝。

全國各地紛紛召開追悼會,有5萬人參加在大和門前廣場召開的國民哀悼會,各國駐京使館均下半旗致哀,盛讚她為“女中堯舜”。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其實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死並不是巧合,也不是因為什麼“識時務”,實際上恰恰是因為她不懂得時務。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是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的本家之女,但是性格和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截然不同。曾經伺候過她的太監信修明後來回憶說:

因為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性格特別懦弱,膽子也小,完全沒有姑母那種魄力,所以不僅未受光緒的恩寵,就是慈禧太后也對她沒有特恩。在宮廷里名有六宮之權,其實上既受制於太后和皇帝,對下不能管治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對太監,也不敢驕傲自尊。每日必至兩宮,早晚請安。請安完畢,只有閉宮自守,心中惴惴,惟憂鬱而已。……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為知足。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去世之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掌管內廷,與掌管政務的醇親王載灃進行權力爭奪。她本身是不知道什麼叫做“共和”的,當時的大臣載潤記載說:

隆裕聞革命軍起,惟恐失去太后之地位與享受,初意亦在主戰。後因張蘭德受了袁世凱之賄,乃勸隆裕共和,謂共和僅是去掉攝政王之職權,太后之尊嚴與享受依然如故。隆裕信之,遂有遜位之舉。載灃無可如何,只好辭職。……其實,隆裕對共和之意義並不瞭解,只不過認為是把載灃之政權,移交給袁世凱而已,而在遜位詔中仍有‘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之語。其後發現民國優待條件與張蘭德所言完全不符,遂終日抑鬱,逾年而歿。

所以她是“如夢初醒”,才發現大清國已經被她斷送,因此憂鬱而亡的。


橘玄雅


辛亥革命後,在革命黨及袁世凱的雙重壓力下,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選擇和平退位,實在是大功一件,以至讚譽她為“女中堯舜”。但進入民國後,隆裕太后帶著小皇帝溥儀關起門來稱孤道寡的的生活並不如意。

首先,民國政府每年撥給遜清皇室每年400萬元優待款,錢是不少,可也不夠宮中像往日那樣花銷,於是只能通過“裁員”來削減開支,趕走一批太監、宮女,惹得宮中人人怨恨。其次,原來反對退位的一批王公大臣,把隆裕太后看作是大清朝的罪人,逢年過節也不來道賀。隆裕太后看到這種情況,心裡當然很不痛苦,漸漸就抑鬱成疾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臨終之際,對內務府總管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處?”又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近矣,溝瀆道途,聽汝自為而已。”不久,隆裕太后在太極殿去世,享年45歲。後來小朝廷諡其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隆裕太后的葬禮極為隆重,民國政府下令降半旗三日致哀,遜清小朝廷則按皇太后禮節舉辦葬禮。

和隆裕太后同族的那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書中,引用他爺爺(隆裕太后的弟弟)的話說:“不要說大清朝了。堂堂天地之間,竟然容不下一個弱女子。堂堂的大國子民,竟然那麼容易被謠言矇蔽,那麼容易隨波逐流,可悲啊。珍妃雖然悲慘,但她得到了隆裕想得到卻一生也得不到的東西。而這東西對於一個女人來講,意味著什麼?是生命的全部……”


啟風說史


清末隆裕太后為什麼會在辛亥革命後第二年就身亡了?其實她一直是被歷史推著走的一個人,儘管清朝覆滅是必然的,但最終同意宣統退位的協議書,仍然是由她來簽字的。

而隆裕太后剛好在辛亥革命後第二年就病逝了,這當然不是巧合,而是因為這個不同於以往的歷史車輪的碾壓下,不得不死的。

如果沒有辛亥革命,沒有八國聯軍,相信隆裕太后絕對不會在1912年重病離世。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所以隆裕太后的死是必然的,是以她的方式,來對滿清的一種謝罪。

相對於我們後人來言,人們對她的評價很高,甚至有“女中堯舜”的說法,因為正是她的果斷聲明,這才避免了一場殊死對決,避免了流血與戰爭。

但是對於一個清朝的太后、滿族的皇室而言,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是直接將延續了三百年的清朝,斷送在了自己的手中。

所以她一直覺得很愧對列祖列宗,愧對自己的丈夫(光緒),愧對整個清朝,也有一些對於溥儀的愧疚,雖然那時候溥儀也不懂,但他畢竟是當朝的皇帝。

清朝亡國之後,隆裕和溥儀還是在紫禁城裡住,雖然生活上一切照舊,但也變了很多,再也沒有奏摺需要批覆了,也再也沒有原來的太后了。

國家換了主人,還是她親手葬送的,但她也沒有辦法,最後只好鬱鬱寡歡,以憂度日,在不斷地自責與懊悔中,逐漸的身體染上了不治之症,最終離開這個世界。


戲曲說


有一種說法是隆裕太后嗑瓜子嗑的太多了,最終導致肝臟出了毛病,年僅46歲就因病去世了。

那為什麼隆裕太后那麼喜歡嗑瓜子呢?其實倒也不是她喜歡嗑瓜子,只是因為她承受的心理壓力實在是太大了,需要找個方式來派遣。

就像現在有些人壓力一大就喜歡抽菸、喝酒、吸毒一樣,隆裕太后壓力大的時候就喜歡嗑瓜子(葵瓜子可以調節腦細胞代謝,有催眠的作用)。

說起來,隆裕太后也算是個可憐人。

隆裕太后,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太后,本名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太后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緒的表姐。

隆裕太后一生的悲劇就是從她嫁給光緒開始的。本來,作為慈禧的侄女,家庭條件也不錯。但正是這樣的出身,讓她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在慈禧的一手操辦下,葉赫那拉·靜芬成為了光緒的皇后。慈禧的本意是將自己的侄女安插在光緒身邊,作為自己的耳目,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

光緒跟慈禧本來就不對付,光緒要親政,慈禧要獨攬大權,帝后之爭愈演愈烈!對於葉赫那拉·靜芬,這個慈禧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表姐,光緒大概是極度反感的,自然是沒什麼好臉色給她,甚至還有資料說二人根本就沒有同過房(這可能也是病因)。光緒最寵愛的,還是珍妃!

而在慈禧那邊,葉赫那拉·靜芬同樣是沒有討到好處,因為她不善言辭,也不能幫到慈禧,慈禧根本就不喜歡自己的這個侄女。

所以葉赫那拉·靜芬雖然是皇后,但是沒有什麼地位,光緒不想理她,慈禧也不想理她。在這樣的情況,葉赫那拉·靜芬自然無比抑鬱,每天臨睡之前都要嗑瓜子,不然無法睡著。

好不容易熬到慈禧和光緒都死了,三歲的小皇帝溥儀即位,葉赫那拉·靜芬也被尊為隆裕太后。

本來嘛,隆裕太后也可以學學慈禧垂簾聽政,但是慈禧又封了溥儀的親爹載灃為攝政王。垂簾聽政是沒隆裕太后什麼事了,還是乖乖的回去嗑瓜子吧。

又熬了三年,辛亥革命爆發了,攝政王一看形式不好,撂挑子不幹了。載灃是走了,但是袁世凱又來了。面對袁世凱這樣的政壇老手,隆裕太后壓力更大了。

在袁世凱的連哄帶騙,蘿蔔加大棒之下,隆裕太后代表溥儀宣佈退位。好吧,這下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又不幹了,紛紛開始罵她。隆裕太后受不了,只好嗑更多的瓜子了。

葵瓜子這東西,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炒後性溫燥,多食易引起口乾、口瘡、牙痛等“上火”症狀,還會損傷肝臟,引起肝硬化。

就這樣,隆裕太后在長期的心理抑鬱之下,身體肯定就好不到那裡去,再加上長期食用大量的瓜子,引發肝臟病變,最終在1913年一命嗚呼,終年46歲!


小鎮月明


1868年,我出生了,父親葉赫那拉.桂祥為我取名靜芬,我想,父親是希望我成為一個賢淑靜雅,才華郁馥的女子。

20歲那年,姑母慈禧太后與父親協商後決定,將我嫁與皇上為後,女大當婚,父母之命,我只有服從的份。雖然後來我聽聞,皇上在選後時,手上的玉如意在德馨家女兒名字上猶豫許久,迫於姑母的威嚴才無奈選了我。

1889年一月,正是數九寒冬,戶外白雪肆意飛舞了多時,所有人都為我們的婚禮奔波著,不想16日的夜晚,紫禁城走水,大火燒了太和殿的大門。這正是我成婚時必須經過的大門,雖然姑母下令匠工日夜趕工,在成婚前搭建了以假亂真的太和門,終究讓我心有不安,我想,這場大火也許暗示了我的後半生,大抵是不夠美好了。



果然,新婚之夜,觥籌停置,人群散去,寢殿內紅燭跳動,光影明滅。我獨坐在撒滿花生紅棗蓮子桂圓的大紅床上一動不動,皇上在對面的桌前發著呆,不願多看我一眼,那時刻,我內心是自卑的,還有一點憎恨,我憎恨我的命運只能由他人擺佈卻不能有一點反抗,原本,對面這個人與我的關係最親密只能算表弟,但現在他卻成為我的丈夫,我兩相對無言,各懷心事。

婚後,皇上極少來鍾萃宮,大多是去珍妃處,那是個極明媚的女子,活潑爽朗,聰慧前衛,文墨極通,棋藝精湛,更妙在長了一副鮮妍嫵媚的臉,莫說皇上留戀,我見猶憐。

因為皇上少來,我只是晨昏定省才去姑母處,所以大多時候我只是待在鍾萃宮,宮裡明間上一塊匾早年被乾隆帝御題“淑慎溫和”。在後宮的日子總是令人感到孤獨的,有時候我甚至可以盯著屋頂上的黃琉璃瓦一閃一滅的光坐上半日,夏日時伴隨著蟬鳴,冬日時偶有鴉聲,更舔無限寂寥。有時我喜歡看著屋簷下的蘇式彩畫,畫中錦簇花團,瑞獸仙禽,往往能令我會心一笑。



習慣了與孤獨相處,即便皇上不來,我內心亦毫無波瀾了,只是每次姑母問起,總少不得對我更加指責,我知道姑母的意思,原本讓我嫁入皇宮,無非為了做她監視皇上的棋子罷了。

而皇上大抵也明白姑母的用意,所以更要提防我,甚至在珍妃賣官被抓到證據之時,皇上竟然疑心是我從中作梗,以達到剷除珍妃的目的,越發厭惡我。兩處受氣,無處訴怨,我的苦,唯有燈知道罷了。

宮裡的奴才看到皇帝與姑母對我的態度,也不再多尊重我,捧高踩低是大多數人的劣性,我亦是理解,但我的心緒,總縈繞著陰霾。偌大的皇宮,總感覺鎖不住我的憂愁。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眾人西狩,姑母以不便帶走賜死珍妃,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皇上痛極,亦無能為力,多諷刺啊,九五至尊,萬人之上的皇上連一個心愛的女子都保護不了,深秋未到,但天怎麼那麼涼呢?連天空都變得烏沉沉的,像我滿腹心事。



萬幸,在瀛臺的那段被軟禁的日子,皇上終於對我稍有理解,不再仇視疑心於我。1908年,皇上駕崩於瀛臺,斯人已逝,天不載愁,千愁萬緒席捲而來,這個男子,原只是我的表弟,可我們一生受控於人,情感不由自己做主,他有他的最愛,我有我的不甘。

沒來得及悲痛,我依姑母遺命立三歲孩童溥儀為皇帝,我順勢被尊皇太后,仿姑母垂簾聽政,與攝政王載灃同掌風雨飄搖的大清。原無大志的我,卻被迫執政家國大事,令我惶惶不可終日。

辛亥革命後,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日益高漲,我直到大清終究是要亡了,而且這亡終究是順應天命,但想到是結束在自己手裡,我的心像長滿青苔的滑石,被人用刀一層層剝落,甚痛。我是大清的罪人了,我將被滿清的遺老遺少唾棄,被詛咒。但我亦不想眼看戰火點燃,生靈塗炭,所生不能力挽狂瀾,報效家國,但此舉拯救萬千聖靈於水火,我心慰矣!!!!



大清,成為了歷史。

而我的心,就這麼被時光碾得支離破碎,長年累月的提心吊膽,鬱郁成疾。

一年後,燭光昏沉,陰風習習,鍾萃宮的黃帳微微擺動著,我知道,我將在這裡與所有人告別,與我的恥辱,我的悲傷還有我的小歡喜告別了。


微影窺人生


比慈禧識時務的末代太后隆裕,女中堯舜的隕落。

光緒慈禧相繼離世後,風雨飄搖中的大清更是動盪不安。此時的大清皇帝溥儀,在太后隆裕的依偎下艱難前行。然而重大的歷史事件辛亥革命爆發了,由於不滿大清的統治勵志革新,革命軍同袁世凱聯合起來的辛亥革命軍隊大舉進攻北京。終於在袁世凱等方的努力下,晚清實際統治者太后隆裕答應接受優厚的條件,和平退位。

統治百年的大清終於亡了!

由於隆裕答應和平退位,避免了大規模衝突挽救了上萬人的性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便改朝換代的革命,同時也從此使中國開啟了新的近代化進程,因而被人稱為“女中堯舜”。

然而退位後的太后隆裕和皇帝溥儀,仍舊蝸居在了京城,袁世凱答應每年為她們撥款400萬兩作為生活費,但習慣了宮廷奢靡生活的皇后,這些錢用得就有些拮据了。對她而言這就是窮困潦倒,被迫大量裁減宮廷的太監和侍女,引起了宮中人員的不滿。



作為一個亡國太后,隆裕的身心也是倍受煎熬,她何嘗不想挽救大清於水火,然而一介女流面對革命軍的槍炮只有被迫讓賢。終於在經受兩年之久的煎熬後,隆裕抑鬱而終。
(謝謝關注荒野歷史)


荒野歷史


因為他自責自己對不起大清國的列祖列宗大清國亡在他的手裡,因為大清國的接力棒交到他的手裡他沒有好好地保護大清王朝的延續性,而是當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成為燎原之勢,應對不得當,整個朝廷當中沒有一個人為他力挽狂瀾鎮壓革命黨人,在對革命黨作戰無力的情況下,只能在朝中所有大臣的逼迫下啟用北洋大臣袁世凱,作為趕赴前線消滅革命黨人領軍人物,但是袁世凱趁著革命黨人勢力越來越大,滿清無力招架之時要挾清王朝給他更大的潛力,不然就不出山去鎮壓南方的革命黨人造反,藉著辛亥革命黨人的造反的時機把清朝所有的重要兵權都攬在手裡,成就了袁世凱後來逼迫隆裕太后下召讓溥儀退位的召書,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功名,在袁世凱的逼迫下與革命黨人士勢如破竹下,隆裕太后在被威逼利誘的情況下做出了妥協,下詔退位讓賢,滿清王朝200多年的國祚,就在隆裕太后的手裡斷送啦!使隆裕太后一時半兒無法解脫,在滿清貴族的深深譴責與聲討當中抑鬱寡歡而終。‘



鐵木真165163663


當時蒙古的王公貴族還是支持滿清的,而且東北是滿族的龍興之地當時東北也在皇室控制之下,如果真的不退位皇族跑回東北國家就會分裂,而且打起仗來不管輸贏死的還是老百姓,從這一點來講隆裕太后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