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东大鼓的源流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浅谈京东大鼓的源流
浅谈京东大鼓的源流

京东大鼓,是我国北方曲艺形式的一种,在京津地区和东北广泛流传,颇受群众喜爱。此种曲艺的兴起和盛行,乃京东各县无数艺人的创造,其中也有香河艺人的杰出贡献。追本溯源,这里只能综合述之。

起源初探

京东大鼓,顾名思义,它起源于北京以东唐山以西这块土地上。具体来讲,它以香宝边境为根,繁衍于香河、宝坻、三河、蓟县、平谷一带,经历代艺人不断切蹉、改进、增删,才形成现在这么一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

说书这种娱乐形式,起源甚早,据传源于周庄王姬佗之时。庄王姬佗为了教化臣民,遂令手下四相梅子清、青云峰、赵恒利、胡鹏飞领鼓出朝,借讲故事的形式,劝化臣民百姓人人学善。三年收下3600个劝善士,始分四门。按梅门谱序,朝代辈份分明,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我国出土的说书俑,据考证为西汉时物,其俑肋间挟鼓,一手做击鼓状,面部表情亦庄亦谐,口做说书状。现有唐敦煌“目莲僧救母变文宝卷”,当为说唱文学的范本。宋有“说三分”见于《东坡词话》。明末清初有苏昆生、柳敬亭说《水浒》,名重一时。历朝历代唱说这一行当,一脉相承。

京东大鼓这种俗曲鼓词,起源当不甚远,大约可推到清朝初年。当时在京东一带流传着一种民歌小调,其名为《靠山词》。据说是妇女背靠房山做活时而唱的一种小调,几乎妇孺皆会。山东人李文通逃荒到京东落户,落在青门,习学大鼓。当时,青门艺人只有弦板而无鼓。李文通的弦子弹得特好,号称“弦子李”。他对靠山调非常感兴趣,遂按照它的腔调对小口大鼓进行了改革,使小口大鼓增加了独特的乡土气息,从而塑造了京东大鼓的前身一—京东大鼓的雏型。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梅、青两门艺人在北京金钟寺汇到了一块,交换了弦子、大鼓。青门说书原来用的是弦子伴奏,梅门用的是鼓点击节。这次艺人的大集会,两门艺人互相切磋技艺,交换弦鼓,对以后俗曲鼓词的发展,特别是京东大鼓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据《中国书词概述》中记述:“乡下小调,经过改革以后,遂加之鼓板,变为说而兼唱,成为书词中的正式一派,故风行各县,号称京东大鼓。”其实,这还只能算是京东怯大鼓。但这段叙述可以证实三点:①京东大鼓确实起源于京东;②京东大鼓初期的乐器使用情况;③京东大鼓是由青、梅两门艺人共同创造的。

在这一段时间,活跃于俗曲鼓坛上的有“青门五奎”。青门五奎为李文通入室弟子,分别为曹占奎、崔登奎、邓殿奎、李振奎、张柏奎。其中的邓殿奎是香河县刘宋镇人,生卒年不详(公元1754年前后在世)。世传,邓殿奎有三钢:钢板、钢嗓子、钢性子。他喜欢民歌小调,特别爱唱《放风筝》。因感小口大鼓一板一眼的唱法过于拘谨,一变单一板式为平板、二簧流、攒板、垛板等,同时用钢板代替木板击节,脱胎于小口大鼓,形成“京东怯大鼓”。邓殿奎在宝坻、香河、蓟县、三河一带收徒甚多。该师门远祖青云峰,近祖李文通,到邓殿奎排在奎子上,整个排列顺序为“青、文奎连永,宝景怀玉成。”

五奎稍后,活跃于鼓界曲坛上的有梅门五龙,为王龙生、张龙海、刘龙德、蔡龙兴、唐龙祥。据传五龙中有人曾绝板,是由邓殿奎弟子过继的,因此,梅青两门,来往过密,有“梅青不分”的说法。梅青两门艺人互相切磋,对京东大鼓的奠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浅谈京东大鼓的源流
浅谈京东大鼓的源流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