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详解《老子》之“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四章)

【校订版全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逐章逐句详解《老子》之“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四章)

【详解】

【名与身孰亲】

在准备驾驶证科目一考试时,教练一般都会说,凡是备选项有减速驾驶、避让行人的,请不假思索选择,不会错的。但事实是拿到证之后在实际开车过程中,很多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是毫不犹豫选择减速驾驶、避让行人。

读到老子在本章所列举的三个问句时,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上面这段话。

如果是测试题,“名与身”的选择就不能称得上选择,老子说“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劝人放弃对形名的执着,对“身”的态度却是“贵大患若身”,“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态度可谓泾渭分明。

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可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能真正放下的人不多。

【身与货孰多】

上一句说的是“名”,这一句说的是“利”。

这里的“多”作贵重讲。

这个选择也称不上选择,差异依然是在口头和行动上。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早已给出了答案。这里再度提出来,就是因为它做起来比说起来难太多了。

老子说的重生贵身,不是贪生怕死,相反他是不主张厚养生命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人们为了厚养其生而勤于作为,反倒趋于死地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相对于名利和财富来说,要尊重生命和身体,不要贪慕浮华和美名。

【得与亡孰病】

“得”,字面意思是得到,也可以理解为前文说的“名”和“货”;“亡”亦是如此,字面意思是失去,也可以理解为前文说的“身”。“身”自然是指身体,但亦有身体之上的德行之意,所以这里亦可引申为德行的缺失。“病”,这里释为有害,或者忧患。

老子提出的所有有两个备选项的选择题,基本都有一个他自己认可的答案,他有明确的“去彼取此”的态度。你向他的答案靠近,你就接近“道”,你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更圆融;你选择了另外一个选项,就是背离“道”,最后一定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诸如“为腹”“为目”的选择、“厚”“实”与“薄”“华”的选择等。

得到和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老子说“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还说过“虽有环观,燕处则超若”,态度可谓十分明确。

这三句可以理解为:越重视虚名,越会被虚名所伤;越重视钱财,钱财反而越守不住;越重视所得,失去得就会越快。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甚爱”和“多藏”指的是上文所说的“名”和“货”,“大费”和“厚亡”对应的则是“身”。

贪取心越重,想得到和已经得到的越多,负担越重,损耗越大。“甚”和“多”都是过分,超出实际,所以老子说要“去甚、去奢、去泰”。

王弼注曰:尚名好高,其身必疏;食货无厌,其身必少。得名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老子说“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一直饱受诟病。但其实他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细品之下对每个人都大有裨益。消除不必要的欲望,是心理治疗,吃饱穿暖、身体健康,是身体治疗,只有当二者趋于平衡,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一句和前几句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知足”和“知止”对应的是“甚爱”和“多藏”,指“名”和“货”,“不辱”和“不殆”对应的是“大费”和“厚亡”,归结到“身”。

明确了这个呼应,就不会指摘老子消极避世了。他只是强调对虚名与财货等身外之物的追求要有个限度而已。这里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老子提出的要削减的欲望是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多欲的欲望,这是一个悟道者的自我调整、自我修复。

知足是明智的,知止是智慧的,支撑这一点的正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发展的一定地步就会向相反反向转化,所以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虚名与财货才不会对自身德行造成伤害,才能不受屈辱,才能长盛不衰。这里的“长久”,不仅是指个人自身修养,而且还指可以长久地和“道”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