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名與身孰親」章(第四十四章)

【校訂版全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逐章逐句詳解《老子》之“名與身孰親”章(第四十四章)

【詳解】

【名與身孰親】

在準備駕駛證科目一考試時,教練一般都會說,凡是備選項有減速駕駛、避讓行人的,請不假思索選擇,不會錯的。但事實是拿到證之後在實際開車過程中,很多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不是毫不猶豫選擇減速駕駛、避讓行人。

讀到老子在本章所列舉的三個問句時,我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就是上面這段話。

如果是測試題,“名與身”的選擇就不能稱得上選擇,老子說“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就是勸人放棄對形名的執著,對“身”的態度卻是“貴大患若身”,“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態度可謂涇渭分明。

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可很多時候,都停留在口頭上說說,能真正放下的人不多。

【身與貨孰多】

上一句說的是“名”,這一句說的是“利”。

這裡的“多”作貴重講。

這個選擇也稱不上選擇,差異依然是在口頭和行動上。老子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早已給出了答案。這裡再度提出來,就是因為它做起來比說起來難太多了。

老子說的重生貴身,不是貪生怕死,相反他是不主張厚養生命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人們為了厚養其生而勤於作為,反倒趨於死地的也佔了十分之三。老子在這裡強調的是相對於名利和財富來說,要尊重生命和身體,不要貪慕浮華和美名。

【得與亡孰病】

“得”,字面意思是得到,也可以理解為前文說的“名”和“貨”;“亡”亦是如此,字面意思是失去,也可以理解為前文說的“身”。“身”自然是指身體,但亦有身體之上的德行之意,所以這裡亦可引申為德行的缺失。“病”,這裡釋為有害,或者憂患。

老子提出的所有有兩個備選項的選擇題,基本都有一個他自己認可的答案,他有明確的“去彼取此”的態度。你向他的答案靠近,你就接近“道”,你的人生就會因此而更圓融;你選擇了另外一個選項,就是背離“道”,最後一定會受到自然法則的懲罰,諸如“為腹”“為目”的選擇、“厚”“實”與“薄”“華”的選擇等。

得到和失去哪一個更有害?老子說“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還說過“雖有環觀,燕處則超若”,態度可謂十分明確。

這三句可以理解為:越重視虛名,越會被虛名所傷;越重視錢財,錢財反而越守不住;越重視所得,失去得就會越快。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和“多藏”指的是上文所說的“名”和“貨”,“大費”和“厚亡”對應的則是“身”。

貪取心越重,想得到和已經得到的越多,負擔越重,損耗越大。“甚”和“多”都是過分,超出實際,所以老子說要“去甚、去奢、去泰”。

王弼注曰:尚名好高,其身必疏;食貨無厭,其身必少。得名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老子說“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一直飽受詬病。但其實他說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細品之下對每個人都大有裨益。消除不必要的慾望,是心理治療,吃飽穿暖、身體健康,是身體治療,只有當二者趨於平衡,才是真正的安居樂業。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一句和前幾句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知足”和“知止”對應的是“甚愛”和“多藏”,指“名”和“貨”,“不辱”和“不殆”對應的是“大費”和“厚亡”,歸結到“身”。

明確了這個呼應,就不會指摘老子消極避世了。他只是強調對虛名與財貨等身外之物的追求要有個限度而已。這裡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出老子提出的要削減的慾望是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多欲的慾望,這是一個悟道者的自我調整、自我修復。

知足是明智的,知止是智慧的,支撐這一點的正是老子辯證法的核心“物極必反”。任何事物發展的一定地步就會向相反反向轉化,所以知道滿足,懂得適可而止,虛名與財貨才不會對自身德行造成傷害,才能不受屈辱,才能長盛不衰。這裡的“長久”,不僅是指個人自身修養,而且還指可以長久地和“道”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