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1: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合川区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5°58'~106°40',北纬29°51'~30°22',总面积2356.2 km²。辖23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6万。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5.2亿元。区内交通十分方便,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丰富的资源和农业优势为合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合川区地势总体东、北较高,南面较低,其中川中丘陵地貌、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分别占全区面积的84.5%、15.5%。合川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124.7 mm,主要集中在5~9月,古全年降水量的70.0%。区内河流主要属嘉陵江水系,主要有嘉陵江、涪江、渠江、南溪河等。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合川区发育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本次共查明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99处,其中滑坡111处,占55.8%;不稳定斜坡84处,占42.2%;泥石流3条,占1.5%;地面塌陷1处,占0.5%。截至调查时间,区内地质灾害已造成1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847.8万元。

合川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条形背斜翼部低山山麓地带及嘉陵江、渠江、涪江岸坡地带;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条带性;在陡峻斜坡地段,通常形成上危岩、崩塌,下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多雨、久雨、暴雨区或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区,具相对集中性等宏观分布特征。

滑坡物质成分上均为土质滑坡;主要分布在低山山麓斜坡地带和河谷岸坡地带;规模为大型、中型、小型,分别占滑坡总数的9.0%、23.4%、67.6%;变形破坏方式主要为滑坡拉裂式;形成原因为自然滑坡、占滑坡总数的86.5%,人类工程滑坡占13.5%。

不稳定斜坡中危岩75处,斜坡变形体9处。危岩规模为大型、中型、小型,分别占危岩总数的1.3%、2.7%、96.0%;砂、泥岩地层区发育的危岩占危岩总数的92.4%。斜坡变形体物质成分上岩质斜坡4处,土质斜坡5处;主要分布在居民聚居区或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带;以小规模不稳定斜城为主;90%的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较差;均为人类工程活动斜坡。

区内泥石流规模为巨一中型,发生厚度为浅沟型泥(水)石流2条,深沟型泥(水)石流1条;暴雨为其主要诱发因素。地面塌陷规模为小型,主要为岩溶区水位变化引发的岩溶塌陷。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渭溪一官渡一合川一渭沱沿江地带及合川区东南部地区,包括6个高易发块段。总面积491.0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20.8%。地貌主要属低山、丘陵、河谷、溶蚀低山;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灰岩、砂泥岩;地质构造主要有宝顶背斜、沥鼻峡断层、龙凤场向斜等;构造活动强烈;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共有地质灾害点107处,灾害点平均密度21.8处/100 km²。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川中红层丘陵区、一小部分在平行岭谷低山区,包括6个中易发块段。总面积572.5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24.3%。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至侏罗系砂、泥岩;地质构造有大石桥背斜、沥鼻峡背斜、双河口向斜、古楼场向斜;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共有地质灾害点68处,灾害点平均密度11.5处/100 km²。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合川区北西角,包括3个低易发块段。总面积122.0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5.2%。地貌主要属红层浅丘;地层岩性主要为侏罗系砂、泥岩地层;构造活动微弱;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共有地质灾害点17处,灾害,点平均密度13.9处/100 km²。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合川区浅丘平坝和岩溶槽谷区。总面积1176.2 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49.9%。该区地形起伏小,切割浅,地形坡度较小;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小。目前该区暂无地质灾害发育。

重庆市合川区1: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合川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

【地质灾害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次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99处,其中危害程度为特大级2处,重大级24处,较大级151处,一般级22处,共威胁人口14110人,威胁资产1.09亿元。对雷家湾水库滑坡、磨子岩危岩带等6处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协助地方政府编制了防灾预案和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初步建立了合川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资料来源:重庆市地质矿产勘察开发总公司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