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出口暂难“挑大梁”

国内车市日趋难,海外市场成焦点。不过,虽然汽车出口呈现增长趋势,但暂时还难“挑大梁”。

微增长下出口成热点。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1~6月整车销量为1406.65万辆,同比增幅为5.57%。其中,整车出口量为51.2万辆,同比增幅高达29.4%。出口表现良好,令业界对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发展充满期待。

观点|出口暂难“挑大梁”

出口将成“十四五”核心?

政策引导,企业跟投,机构“看多”……海外市场被业界寄予厚望。

政策推动整车出口量大增。近年来,我国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力度,在促进当地经济活跃的同时,也激发了出口活力。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出口汽车整车64.07万辆,同比增长23.75%,占出口整车总量的71.9%。专业人士表示:“跟着政策走,红利肯定有。”

中国品牌加速海外布局。业内人士指出:“宏观看,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法规升级,中国品牌出口的意愿和动力大增。具体讲,广汽计划进军美国,上汽荣威布局东南亚,奇瑞在伊朗扩大规模,吉利、长城分别在白俄罗斯、俄罗斯投资建厂,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品牌谋求发展的关键一步。”

机构看好海外市场。日前,易车研究院发布《全球车市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8~2025年,‘走出去’ 是中国品牌的必修课,也将成为多数中国车企‘十四五’战略规划的核心。”

中国汽车出口前途似乎很光明,但现实并不乐观。

观点|出口暂难“挑大梁”

海外之路难在哪儿?

部分企业缺乏长远规划,抗风险能力差,洋品牌设限,日系二手车冲击……中国品牌出口道路坎坷。

中国品牌出口总量曾突破百万辆,如今为何辉煌不再?业内人士指出:“偏重投机性是部分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受挫的主要原因。中国汽车出口的高峰是在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百万,达到105.61万辆,之后出口量逐年下滑。原因是部分本土车企输出的产品质量不高,且扎堆在法规要求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当地法规升级后,中国车不得不退出市场。”

跨国车企设限,日系二手车冲击致使中国品牌败走。专家指出:“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已经设限。以巴西为例,通用、大众、雪铁龙在当地成立‘联盟’,左右巴西政府出台不利于后来者的政策,导致中国品牌在巴西受阻。同时,在亚非拉等地区,日本输出了大批二手车,这些车的价格比中国品牌新车便宜,质量与中国车不相上下,这也是中国品牌出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导致汇率剧烈波动,严重影响部分中国品牌海外销量。某中国品牌海外市场负责人告知《选车网》:“2014年俄乌冲突导致卢布大幅贬值,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遭遇严峻挑战。曾经万台级的俄罗斯市场,销量骤然降至冰点。”

在海外市场,尽管中国品牌仍集中在比较“难啃”的地方,但韧性十足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扎根。

观点|出口暂难“挑大梁”

海外市场三步走

“提升品质、耐住寂寞、影响心智,海外发展需要分三步走。”专业人士指出。

大家都是“中国车”,保证品质最重要。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高性价比是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脚踏实地建立中国制造的口碑很重要。换句话说,在海外市场销售的中国汽车虽然品牌不同,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背书——中国制造。当前,中国品牌在国内的产品已经升级到第三代,某些企业还在出口第一代产品,尽管增加了出口量,但对于提升品牌没有帮助,而且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中国制造’。”

耐住寂寞、不等不靠做布局。专家指出:“借力国家政策固然可以实现较快发展,但中国品牌走向海外还是要靠自身努力。以吉利、长城为例,两家企业分别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实打实地投资建厂,已经形成规模效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培育市场,逐步影响海外消费者心智。某中国品牌海外市场负责人表示:“从时间周期看,海外市场培育期较长。中国品牌经历前几年的‘滑铁卢’之后,目前处在‘L型’底部缓慢爬升。从产品看,中国品牌要靠第二代、第三代车型逐步提升影响力、品牌力。值得欣慰的是,国产车在国内已经可以媲美法系、韩系车,说明中国制造水平在提升,产品质量在进步。所以,在海外市场,我们也把韩系车作为竞争目标,力求通过努力达到甚至超越韩系品牌在各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从销量看,虽然中国汽车出口量短期难“挑大梁”,但有实力的中国品牌已经在海外市场扎根。据此看,“走出去”成为部分中国品牌“十四五”战略核心的概率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