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指哪些地方?

浣大大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广义上的闯关东包括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的历次迁徙。事实上在满清王朝入关之前辽东地区已有中原内地迁徙去的的汉人定居,清朝入关前的汉军八旗就多是由这些人组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出身也是中华先民闯关东的见证:曹家本是汉人,世居辽宁铁岭,后金立国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事实上早在明代就已在东北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而中原百姓也不断有出关谋生的,那时东北各民族就已开始了早期的互相融合,共同开拓着中华文明的东北边陲。清王朝入关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山海关外的白山黑水视为自家保留地以备有朝一日被中原百姓推翻后能重返关外落脚,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从顺治朝开始旨在禁止中原汉人进入东北的柳条边篱笆墙就开始动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贫积弱,东北日渐沦为俄、日两国竞相争夺的势力范围,眼看自家老巢有陷落于俄、日之手的危险,加之此时的满族也已融入中华文明,于是逐渐放宽了中原内地百姓移民东北的限制。这一时期黄河下游连年遭灾,而随着清政府的日益腐败救灾效率也呈下降趋势,一时间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迫于生计不得不另觅出路。清政府对中原内地百姓移民东北之事并不是一天之内解禁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放宽的过程,早期的移民者仍不得不面对朝廷的诸多限制。最终求生意志战胜了朝廷的禁令——一批又一批中原内地百姓不顾朝廷禁令出关讨生活,因此赴关东讨生活就被称之为”闯关东“。1897年清政府完全放开中原内地百姓移民关外的禁令,到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出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的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闯关东因此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今时今日东北地区汉族居民的祖先多是关内河北、山东等地迁徙而来,同时部分蒙古族、朝鲜族也来到关东地区讨生活,他们共同开发经营着东北的白山黑水,也共同抗击着外来侵略者。他们从老家带来的诸多习俗和关东本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东北独特的人文风貌。

”走西口“中的西口是地名——狭义的西口是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这里是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明隆庆年间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仿汉制修建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并与明朝修好,随即双方开放了边境互市。这为身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晋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他们走出杀虎口同蒙古各部进行交易。随着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中国商人开始进一步穿越内外蒙古进入俄罗斯境内,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条出杀虎口经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的商道。晚清时期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自然灾害频繁:清光绪三年至五年由于连续三年大旱而导致了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的大饥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批百姓被迫离乡背井前往口外寻找新的可开垦的土地。以山西人为主的移民群体带来的农耕文化和口外蒙古人的游牧文化逐渐融合,使晋文化得以在当地扩散,同时也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融合。

中国人去东南亚地区活动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下南洋。下南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先民就已开辟了从今天广州出发到达东南亚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向西扩展到印度半岛。唐宋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逐渐有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地区进行长期贸易乃至定居。华人甚至在东南亚独立建国:马来吴氏王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纳土纳岛国、暹罗吞武里王朝、飞龙国、爪哇顺塔国等皆为华人所建。15世纪后欧洲殖民主义者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历史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远航来到东南亚地区,殖民者为招募开发殖民地的劳工而大量招募包括华人在内的务工者。明末清初一部分不愿接受清朝统治的华人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定居。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下南洋迎来了高潮时期。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明朝至民国600多年时间里的三大人口大规模的迁徙事件。

闯关东指山东人大量进入东北三省地区。清朝时代因为东北地区是满族的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进入。晚晴时期,因为列强入侵中国,俄帝国割占我外兴安岭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后,野心并未得到满足,进而想占有东北地区。清朝为了保住东北,遂默许内地人进入东北地区。

当时山东地少人多,很多人为了活命,纷纷前往东北地区求生。

走西口指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越过陕西山西一带的长城关口,进入长城北边,在陕北,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地区开垦求生的大规模移民。

闯关东和走西口都发生是国内迁徙,下面重点说一下下南洋。

南洋指东南亚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等等),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

小规模时期: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爪哇国)战争。

洪流时期: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其中最著名的华人国家是兰芳共和国,存在了一百多年。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以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至今,下南洋先民的后代,在东南亚已经超过了6000万之巨。其中:印尼两亿人口,约一千万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约六百万华人;泰国六千五百万人,约九百万华人;新加坡三百万多人,华人占90%;菲律宾9千万人,华人大约一百万,不过1%,但有华人血统的要占大约20%。

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站稳脚跟后,多从事工商业,在东南亚各国中,华人富豪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华人也出现过很多位政治要人,但总体上来说,政治地位上华人比不上当地的民族。恰恰也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因素,东南亚华人曾遭受过多次政治迫害。最著名的有98年的印尼排华事件。

现在的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唯一以华人为主的国家。


小墨读历史


简单概括一下。

1,闯关东,主要是山东人北上讨生活,(当然也有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一少部分人)迁移至山海关以外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地区。

谋生方式主要以开荒种地,去厂矿淘金,挖煤,伐木等手段谋生。

闯关东的途径主要从黄河口岸,和蓬莱口岸坐船经过渤海从大连登陆进入东北,另一部分坐火车,或徒步经山海关进入东北。

时间从1860年(咸丰十年)开始,流民不断涌入东北。

仅1927至1929三年超过三百多万。据说仅山东省闯关东人数共计二千万以上。

2,走西口,主要是山西人从杀虎口走出去,到内蒙西部,新疆东部,青海东北部,及甘肃,宁夏一带经商贸易。(陕西人到西北去经商也叫走西口,但非主流)。

走西口前后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左右,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困难。人口外迁,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走西口的运输工具主要靠马车,骆驼等。

3,下南洋,下南洋的人主要来自福建,广东两省,浙江即便有下南洋也是极少数,因 浙江人更善走南闯北。

南洋在广义上指东南亚,狭义上指印尼的爪哇岛. 泛指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去南洋的路,只有坐船漂洋过海了,

在南洋的谋生方法主要是经商,给当地人打工,种植等。


鲁南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