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和政策

編者按: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展示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和強調其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那麼,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和政策是什麼呢?以下為鄭永年教授的解析,本文摘自《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 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佈。

鄭永年: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和政策

前蘇聯的瓦解,美國經濟力量的相對衰落,日本熱崛起以及亞洲新興工業經濟的成功深刻地改變了亞洲國家間的互動形式。冷戰的結束弱化了亞洲安全問題與大國全球競爭之間的關係。亞洲國家的亞洲問題“亞洲化”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顯然美國也面臨挑戰,如何在新的時代實行新的亞洲戰略是美國政府所關心的。由於蘇聯的解體,美日之間緊密聯繫的基礎被鬆動。在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聯日對抗蘇聯,美國可以容忍對日本的經貿逆差。但隨著冷戰的結束,這種經濟問題被提到兩國關係的議事日程。冷戰也是驅使中美聯合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蘇聯瓦解了,中國在美國的大戰略中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有從合作到對抗方向轉變的傾向,把重點轉移到了中國的人權、武器出售、貿易和環境保護等問題。儘管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使美國人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但較之冷戰時期,終究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的位置下降了。對日本來說,中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的發展,巨大的市場,地理上的臨近,這些都和日本的國家利益密切相關。所以,無論美國對中國的關係怎樣,日本總是要小心處理和中國的關係。這種情況對美國來說又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美國對亞洲會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首先取決於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目前,大約40%的美國貿易是和亞太國家進行的。在1992年,美國跨太平洋貿易為3150億美元,較跨大西洋的貿易多三分之一。美國十大貿易伙伴中有五個是亞洲國家。亞洲國家越來越成為美國商品的出口市場。在1980年代,美國向亞洲國家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其總體貿易水平的增長。美國儘管和日本有這樣那樣的貿易摩擦,但美國出口日本的商品在1985年到1990年間翻了一番,超過了美國對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出口的總和。1990年,美國出口東盟國家的商品達206億美元,超過了對南美、南亞、中東、蘇聯和東歐的出口。在1986年到1992年間,美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雙向貿易年增長率達到了9.8%。這表明,美國在亞洲經濟中也在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另一方面,美國也是亞洲國家和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從1980年到1991年,亞洲發展中國家出口美國的商品增長了三倍多,有1020億美元之多。但是,亞洲國家也開闢了除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因此,美國佔亞洲國家總出口額比例從1986年的30%下降到1991年的21%。美國也是亞洲國家的主要投資者。從1982年到1991年,美國在亞洲的投資增加了兩倍。香港、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是美國投資的主要場所,石油是美國人投資的主要產業。美國對亞洲國家的外交戰略的中心是減少這一地區對和平和安全的威脅,推進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為美國商人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分享亞洲地區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儘管美國國內對美國在亞洲追求利益並無多大的爭議,迄今為止,美國海沒有一種明確的亞洲政策策略。美國國內對此爭論很大。主要有三種觀點或策略:

第一種觀點較為樂觀,認為美國無需對其亞洲政策作較大的更改。亞洲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以及亞洲國家和美國的經濟關係,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使得亞洲國家和美國有強大的動力來維護他們之間的關係,國家之間的緊張和衝突也會被這樣強大的經濟關係所遏制。合資企業,技術共同享有協議和企圖種種經濟相互依賴關係推進跨國公司的合作,從而制約著各國政府的政策選擇。所以,目前美國和亞洲國家特別是日本存在著的一些摩擦和衝突僅僅是表面現象,通過政府間的努力是可以得到解決的。

第二種為悲觀的觀點。悲觀論者大多是現實主義者。這些人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戰後對日本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已經到了瓦解的地步,和日本的結盟是個大錯誤,美國不應當再和亞洲國家有正式的盟友關係,而是應當作為一個局外者來平衡亞洲的力量。美國和日本即使不是敵人,也是經濟競爭者。美國如果繼續給日本提供軍事支持,讓日本搭便車,最後只能會讓日本贏得這場經濟戰,使日本得到機會在亞洲充當霸權。所以和日本的安全條約並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隨著亞洲權力平衡新局面的出現,美國不應在支持日本的經濟成功,因為日本的成功只能有害於美國經濟。悲觀主義的代表約翰遜(Chalmers Johnson)指出,“(美國)新的政策不應該基於美國的霸權之上,而是應該基於這一事實之上,即在亞洲地區,馬上會出現——也許已經出現——一種新的權力平衡。這種權力平衡的主要角色是日本,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我們不應當對任何亞洲國家有承諾,而應當是維持他們之間的權力平衡。”約翰遜強調,美國除了中斷對日本的承諾外,還必須對中國實行強硬的政策,例如可以通過和越南外交關係的正常化,用越南力量來遏制中國,拒絕承認中國對中國南海的主權,甚至繼續發展和臺灣的軍事關係。

第三種觀點是維持現狀的保守主義。這種觀點認為,儘管冷戰結束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亞洲地區並未發生鉅變。因此美國無需作很大的政策轉型來保障美國在亞洲的利益。這一觀點強調美國軍隊留在亞洲的重要性,認為美國應當在亞洲和平進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儘管亞洲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但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亞洲的政治體系也很不相同,有複雜的宗教和文化傳統。這些決定了亞洲地區國家間的衝突不可避免,需要有外來的協調者。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的作用因此是很明顯的。

這三種觀點中,樂觀主義者太樂觀。美國和亞洲國家的經濟關係的發展並不必然會解決國家間的所有問題。以美日為例,冷戰的結束使得雙方失去了共同的敵人——蘇聯。在沒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的情況下,兩國的政策協調變得極為困難。美日雙方目前的經濟糾紛並非輕易所能解決的。第二種觀點儘管在目前美國的政策爭論中極為流行,但世紀之星起來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它要求美國的對亞洲的政策有個根本性的轉變。且不符合美國在亞洲的利益。一旦美國中斷對亞洲國家的任何承諾,美國就失去了所謂維持亞洲和平的能力,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也會很快消失。相比之下,第三種觀點對美國實際亞洲政策影響最大。亞洲國家也支持這種政策。許多亞洲國家的政府並沒有要求美軍撤走,相反他們對美國撤軍表示擔憂。因為美國撤軍後就會有一個由誰來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的問題。

鄭永年: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和政策

今日薦讀: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 噹噹、京東、新華書店等均可購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