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贺龙·《哭向应》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关向应

天资聪明的“小代笔先生”

“关向应”这个名字是他在参加革命的时候自己取的,原名叫关治祥,乳名叫喜麟子。1902年,关向应出生在一个满族农民家庭,祖姓瓜尔佳氏。他生下来是个非常瘦弱的孩子,但是在不满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做农活,放猪、割草、拾柴、耕地,样样都干。他是家中长子,由于天资聪明且勤劳、俭朴、好学,自幼便深得长辈的喜爱。在村头有一家学堂,关向应常常趁着农活的空闲溜到学堂的角落听课。

一次,授课先生将来偷听课的关向应叫到办公室,问他能不能将他讲的书背下来。关向应很熟练地将课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当天晚上,老师就去了关向应的家,告诉关父,他不要喜麟子的学费,让他到学堂念书。据说那位老师是著名书法家的徒弟。两年书念下来,关向应的字写得有模有样。每逢春节或遇有红白喜事时,乡亲们就求他写对子写文书,他被村里人誉为“小代笔先生”。

父亲认为关向应在读书方面是有前途的,东拼西凑出了学费,送他到正规的学堂读书。贫困的家庭生活,使关向应少年时就养成了朴素的习惯。他深知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上学的苦衷,学习更加勤奋,攻读范围也更广泛,他尤其酷爱历史和古典文学,如《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文观止》等等,都爱不释手。

立愿救国救民,坚定革命道路

1920年,关向应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读书。这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个18岁的热血爱国青年。目睹大连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现实,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关向应从商业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因为这是日本人开办的建筑企业,他认为中国有志之士不能为日本帝国主义做事,于是只干了几个月就辞职回家了。此时他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已经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愿。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关向应只在家呆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就托人在大连泰东日报社找到了一份杂役性质的工作,从此与工人阶级结缘。在那里,他博览各种报纸杂志,广泛联系工人群众,探索解救中华民族的革命道路;在那里,他知道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认识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在那里,他与党中央派来的李震瀛等人相识,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带来的进步书刊,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2月,关向应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24年,关向应在大连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大连第一批共青团员。

不久,关向应离开大连来到上海做地下工作,同时在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和筹划赴苏学习。出国前夕,他满怀激情地写下家书:“侄此次去俄,意定六年返国,在俄纯读书四年,以涵养学识之不足,余二年,则作实际练习,入赤俄军队中,实际练习军事学识”;“儿行千里母担忧之措词,形容父母之念儿女之情,至矣尽矣,非侄之不能领悟斯意,以慰父母之暮年,而享天伦之乐;奈国将不国,民将不民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本斯义,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反抗,此侄素日之抱负,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这封家信纸短情深,表明了关向应要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豪情壮志。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25年1月,关向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图为东方大学旧址。

1925年1月,关向应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后从事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及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1932年1月,关向应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3军政委,与贺龙一起领导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红军时期的关向应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非常严峻。11月,为争取主动,关向应同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率领红2、6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踏上长征路。1936年7月,红2、6军团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红2、6军团按中共中央指令,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红2、6军团会师后,恢复红二军番号,成立红2、6军团总指挥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由于关向应坚决抵制张国焘另立中央搞分裂的活动,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下令将关向应调出红二方面军,以达到控制部队的目的。关向应顶住了张国焘的命令,始终坚定地和朱德、任弼时、贺龙、刘伯承等站在一起,坚决执行和捍卫党的正确路线,对推动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反对分裂红军起了重要作用。同年12月,关向应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任红二方面军政委。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和政委关向应在一起

中国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贺龙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关向应任政委。关向应与贺龙一起领导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后,关向应先后任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

爱护战友“我们生就生在一堆,死就死在一块!”

在长征途中,病中的关向应以惊人的意志,与围追堵截的敌人、与极为恶劣的地形和气候、与饥饿及死亡搏斗。他还发动老战士帮助新战士打草鞋;将自己的干粮分给大家;将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和战士挤在一顶帐篷里。在行军最艰苦的时候,他曾走到队伍中间对大家说:“我们是工农的武装,同生死共患难的队伍,我们生就生在一堆,死就死在一块!”激发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关向应与红二方面军

关向应有一匹战马,却经常让给受伤或生病的战士骑,自己走在队伍中间,边走边给战士讲革命故事,鼓励战士前进。有一天,两个战士搀扶着一个受伤的战士,行动十分吃力。关向应看到,立即跳下马,关切地询问那个战士的病情,亲自扶病号骑到他的马上。身边的同志看着他那瘦削的身体,纷纷要求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他坚决不同意。同志们说:“首长身体不好,步行把身体累坏了怎么办?”关向应风趣地说:“部队都累垮了,我还给谁当首长呢?”随后,他反转过身来问身边的一个战士:“你是怎么参军的?”战士回答说:“我是自愿参军的。”他又问:“那么,国民党的兵呢?”战士们回答说:“都是抓去的。”他笑了笑,对大家说:“我们的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官兵互相帮助,彼此团结,这是我军的性质所决定的。”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以后当了干部,可千万要注意爱护战士啊!”就这样,关向应一直坚持步行了3天。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38年3月,关向应在120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反围攻战前动员。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关向应把这种官兵亲密团结的精神带给了全部队,他以共产党人的风范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官兵的爱戴。

“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关向应家境贫困,自幼忍受饥寒折磨。参加革命后由于长期繁重的秘密工作和异常险峻的战争生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在上海时患下的肺病,战争年代多次复发,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工作。1940年秋,关向应被重病击倒,党中央和毛泽东要他速赴延安治疗,但他到11月才回延安。1941年初,病情稍有好转,他便不顾病痛和医生劝阻返回前线。此刻晋西北正是危难之际。他回去后,没日没夜地工作。不久,他再次吐血不止。在贺龙和党中央的再三催促下,关向应才不得不重返陕北。从此,他再没能从病榻上起来。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41年,彭真在山西兴县。右起:关向应、彭真、林枫、周士第、贺龙。

关向应在延安医院治疗期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医院探望他,鼓励他战胜病魔,重返前线。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关向应曾经表示:坐担架也要参加这次盼望已久的代表大会。无奈他的病情在七大开幕前夕骤然沉重,根本无法参加。4月24日,七大开幕的第二天,他口述了一封向全党的告别信,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切望全党全军“应该像一个人一样,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央周围,相信我们的党和中国革命是一定要得到最后胜利的。”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44年,彭真在延安同任弼时、贺龙到医院探望关向应。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终于闭上了他那痛苦而流泪的双眼,终年仅44岁。在他停止呼吸的前5分钟,他还说:不要紧,我还会活下去。

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的讣告,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党中央领导人提笔写下了挽词。毛主席的挽词是:“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这是关向应毕生经历的光辉写照。朱德的挽词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以志关向应同志千古!”人民群众写给关向应的挽联是:“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逝世后,毛主席题写的挽词。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逝世后,朱德题写的挽词。

1946年7月22日下午5时,关向应在中央党校入殓。朱总司令致悼词时悲痛地说:“关向应同志生平为革命做了很多重要工作,在战场上,在监狱中都表现了英勇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品质,由于长期的对敌人搏斗,以致辛劳成疾。今天他死了,全党全军要继承他的遗志,为完成中华民族独立和平民主事业而奋斗到底!”

礼炮十二响后,关向应在凄婉的乐声中被安葬。突然警报响起,有两架国民党飞机窜入墓地上空,引起了送葬人群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大都沉着而有秩序地散开隐蔽,但朱总司令、任弼时等同志肃然执铲奠土。中共中央办公厅及中央党校十余同志亦在警报声中完成奠土。

贺龙与关向应的革命情谊

从湘鄂西苏区的历次反“围剿”到晋绥边区、冀中根据地的多次反“扫荡”,关向应始终同贺龙共同指挥战斗。两人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组合,让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抗战爆发以后,关向应和贺龙率领八路军120师挺进晋西北,后又转战冀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贺龙和关向应在战斗中结成的革命友谊,被人们称赞为团结的楷模。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1939年9月,贺龙、关向应在指挥陈庄战斗前沿。

1940年6月,诗人萧三随军采访共同指挥晋西北反“扫荡”战斗的贺龙、关向应。采访稿中这样描述:夜深了,值日参谋向贺龙报告某部电话请示。贺龙步出房门大声喊:“向应,来谈谈!”他们走进电话室,商量了几句,贺龙拿起话筒与对方说话。也许听电话人不太懂贺龙的湖南话,关向应接过话筒说下去。关向应向部队吩咐得仔细、具体,如何行动,什么时候行动,在什么地方应注意什么。在旁边的贺龙没有异议。足见关向应与贺龙相互信任、理解,合作十分默契。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红军时期的关向应与贺龙

他们两个人一个主军,一个主政,配合工作十余年。后来关向应因为积劳成疾患上了绝症。贺龙的妻子薛明怀孕了,关向应就想着给孩子取一个名字。关向应自己是没有孩子的,他很希望能够亲自养育一个孩子。关向应对贺龙的妻子说他们俩人非常崇拜岳飞,就把孩子取名为鹏飞。贺夫人觉得这件事还早,没明确说同不同意这个名字。贺龙的儿子出生在雨夜,贺龙本人打战又是逢雨必胜。贺龙给孩子取名叫雨生。可是关政委不乐意了,他坚持鹏飞这个名,还闹起了别扭,不好好听医生的话。关政委在病床上还让护士把他的营养品给贺龙妻子和孩子送去。没多久,关向应去世了,贺龙悲痛欲绝,对妻子说让自己的儿子叫鹏飞,寄托了他对老战友的无穷想念。

1946年8月7日,贺龙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哭向应》:“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张国焘对他又恨又怕,死后人民为他写下: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大连关向应纪念馆

2009年,关向应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