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主導的新增長模式

1 集聚力與創造性解讀

以地理空間為分析對象的經濟學,依城市、區域、國際貿易等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各自發展成了不同的學問。但是在全球化與地方化同時發展的過程之中,產生了將地理空間用統一的經濟理論來進行分析的必要性。由此,誕生了以“產生於多樣性和接近性的集聚力和創造性”作為理論核心的學問——空間經濟學。其直接的契機,是由於歐盟的誕生而產生了分析一體化經濟(borderless economy)的需要。

根據空間經濟學的理論,包括人、財、物、信息的移動在內的廣義的運輸費一旦大幅度降低,就將引發經濟活動的大幅度集聚,而運輸費進一步的降低則會引發經濟活動的分散和再集聚,這就是全球化的過程(圖1)。用空間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此次的世界金融危機,能夠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

地方主導的新增長模式

圖1 運輸費降低對集聚的非線性效果

由於近年來運輸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財、物、信息的移動傳輸費用大幅度降低,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大規模的經濟活動的集聚,換言之就是產業活動在空間上的分工。其結果,東亞發展成為全球的製造基地,而美國則發展成為全球的金融終端基地。按當年產量計,2007年東亞生產了全球手機的80.8%、個人電腦的96.8%,至於數碼相機甚至達到了100%,因此東亞被稱為世界的工廠。圖2顯示的是亞洲、美國、歐盟之間中間產品與消費品在2006年的貿易額。可以看出,從亞洲出口到美國的消費品非常多,而從美國出口到亞洲的中間產品和消費品都很少。由此,美國的經常收支赤字近年來急速擴大。而持續擴大的美國經常收支赤字是依靠亞洲投資於美國國債的形式得到資金補給的,其結果產生了不可持續的全球不均衡。

地方主導的新增長模式

圖2 全球不均衡貿易:亞洲、美國、歐洲之間中間產品和消費品的貿易額(2006年)(100萬美元)

2 新增長動力機制構建

到世界金融危機發生為止,由於東亞作為產業基地、美國作為金融基地各自發展,全球經濟取得了快速的增長。但是由於肇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這種增長動力機制蕩然無存,世界的實體經濟迅速惡化。特別是日本,由於依賴於美國和快速發展的中國的需求而未能實現向擴大內需的轉換,受到的影響是巨大的。那麼今後應當構建什麼樣的增長動力機制呢?我所給出的關鍵詞是,世界經濟的進一步全球化和“知識復興”。其含義是:東亞需要從迄今為止以產品生產為中心的世界製造基地向以知識創造活動為中心的世界創新基地轉型,成為應用科學與尖端技術開發、培育多樣化新產業的世界創新中心,同時成為具有豐富的內需和多樣的文化的成熟經濟社會;而美國需要在保持在基礎科學、新核心技術、產業開發領域的世界創新中心地位的同時,作為基於多樣性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而繼續發展。

作家鹽野七生在其著作《文藝復興到底是什麼》中,將文藝復興時代的城邦國家定義為“雖不擁有土地卻擁有智力的人們聚合形成的精英集團”,認為是多種多樣的精英集團通過頻繁的交易和交流而引發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和知識的爆發。

產生於20世紀末的全球化和“知識復興”,也有著同樣的成因。由於噴氣式飛機、集裝箱貨輪等運輸技術和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跨越國界的生產與交易活動迅速擴大,以全球的大城市為中心的多樣化的“精英集團”相互刺激,進行著全球化的知識創造活動。

從全世界專利申請數量的變化來看,從20世紀末開始呈指數增長趨勢。僅亞太經合組織(APEC)各國就佔2004年專利申請數量的78.1%,可以說在東亞地區“知識復興”已經開始啟動。

未來,必須在有效運用東亞地區的多樣性的同時推進智能復興。迄今為止,日本和中國都是出口立國、製造基地取向,希望保持日元和人民幣的低匯率,把出口作為善,把進口作為必要的惡,這是一種扭曲的貿易立國。需要改變這種思維,在整個東亞地區通過充實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基礎設施、提高創新能力,不僅構築緻密的生產網絡,同時構築緻密的知識創新基地。

更具體來講,需要在貿易與投資、通貨與財政等方面促進經濟整合,促進移民與社會保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距,促進科技創新領域的緊密交流。

但是,例如安全保障問題是拋開美國就無法討論的事項那樣,這些努力不應當是在東亞地區內部封閉地進行,而應當根據需要採取靈活的方式加以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