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如何二次創業?內蒙古烏海輸電處有一個「兄弟連」

退役軍人如何二次創業?內蒙古烏海輸電處有一個“兄弟連”

一個90人的集體有38個退伍兵,相當於部隊編制上的“半個連”。一群從零開始的“大頭兵”,竟然連續10年佔據內蒙古帶電專業比賽的最高領獎臺。這群佔集體近一半的“迷彩綠”,無疑是構成自治區最高榮譽“北疆楷模”的底色。 ———題記

退役軍人如何二次創業?內蒙古烏海輸電處有一個“兄弟連”

​二次創業 鍛造天空中“帶電”特種兵

榮膺內蒙古自治區重大典型“北疆楷模”稱號的烏海電業局輸電處,是內蒙古電力公司的一個科級單位。成立28年來,先後有50多名退伍軍人到這裡紮根。在職的38名退伍兵陸續集結起來,輸電處更像是一個“兄弟連”。

2016年4月,在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舉辦的第14屆職業技能大賽上,烏海輸電線路帶電檢修專業獲得團體冠軍,幷包攬個人前6名。這支由5名退伍兵、1名大學生組成的“突擊隊”,實操速度快得“連攝像機都抓不住”,主持人在頒獎時止不住嘖嘖稱奇,直言“這簡直就是烏海電業局的表演賽”。

從2004年參賽開始,儘管隊員輪換了好幾茬,但以退伍兵為主的“戰隊”奪標勢頭一往無前,2008年以來已奪得4屆 “全區職業技能大賽”輸電專業團體冠軍。同時,輸電處2011年、2015年實現了所轄220千伏線路“零故障、零跳閘”,創蒙西電網安全運行紀錄。2018年上半年,220千伏線路繼續保持“零跳閘”的紀錄。

今年4月新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讓第91個建軍節顯得非同一般。退伍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有了“孃家”的5700萬退役軍人如今更加令人關注。可以說,烏海輸電處這群老兵在人生“下一站”寫下的精彩續集,正是“孃家人”期待與厚愛的最好回應。

從戰壕裡摸爬滾打到鐵塔上攀爬檢修,退伍兵的轉型並非“脫下軍裝,換上工裝”那麼簡單。輸電處現任處長鄭璐的“逆襲之路”,就是烏海輸電人成長成才的一個真實縮影。

2003年,鄭璐從鄂爾多斯武警部隊退伍分配到烏海電業局輸電處。從入職的那天起,當兵站好崗的信念和天生不服輸的性格,讓鄭璐近乎痴狂地愛上了這個富於挑戰的職業。為了把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學通弄懂,他抓住一切機會向師傅請教,利用一切時間用書本“充電”,理論及實操水平不斷提升,曾經錯過的大學夢在工作崗位上一步步實現了。也正是在輸電這所“大學”裡,鄭璐補齊了學歷的短板,現在一流的專業水準和工作業績是上大學都學不來的。

短短几年時間,從零開始的鄭璐幹遍了輸電的所有崗位,完成了化繭成蝶的“蛻變”,從一名初級工一躍成為全國電力行業的技術能手,並逐漸成為輸電處“全能型”領軍人物,先後兩次獲得了內蒙古電力技能大賽第一名。2009年,他當上帶電作業班班長,2011年當上輸電處副處長,2014年,在入職的第11個年頭挑起了輸電處的大梁。其間,鄭璐集齊了“全國優秀復轉軍人”“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人生殊榮。2016年鄭璐率隊榮膺“北疆楷模”,2017年又獲得 “第五屆全區道德模範”稱號。

一個人強不算強,團體過硬那才是真的強。鄭璐對帶隊伍有他的見解:同事就是一面鏡子,相互比較就有了看齊的動力。在比賽中針鋒相對,在工作中互幫互學,沒有永遠的第一,一群“拼命三郎”誰努力誰就上位成為“標杆”。老兵們不斷地複製著“鄭璐模式”,每每穿著10多斤重的屏蔽服在高空進行等電位作業,當“噼啪”作響的電流穿過身體,這群退伍兵就“馴服”了高壓電,超越了自我。

有人說,退伍兵在這個拼學歷、拼文憑的社會沒有優勢。然而,這群人卻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吹響了“集結號”,集體實現了從軍人到電力工匠的華麗轉型。據統計,這個“兄弟連”在退役時,共15人次獲得部隊三等功以上獎勵19項。投身電力事業後共獲得國家級、內蒙古自治區級的各種榮譽50多項,其中25人次曾榮獲全區帶電作業技術比武前6名。當年與鄭璐先後復員入職的賈鵬、越志軍等6人全部在列。

從目前公開的高壓帶電作業比賽成績來看,烏海輸電處保持著國內同類比賽的領先水平。當然,鄭璐最大的願望,就是站上國家級的領獎臺,集體向曾經培養他們的部隊行一個標準的軍禮。

鐵塔前哨 穿梭在萬家燈火中的苦樂年華

巡視和搶修,是輸電工作一長一短的“兩條線”,緊繃著的是電網的“安全弦”。輸電人堅守著“安全第一”的信條,從不敢有半點懈怠。每消除一個隱患點就等於拆除了一顆“定時炸彈”,2017年共處理隱患近百起。

老兵候海明把巡線這個 “粗活兒”叫做“快樂每日遊”。他常和年輕人說,既能登高望遠,又能開著皮卡翻山越嶺,拿著工資像驢友一樣鍛鍊身體,何樂而不為?當他用相機記錄下安全缺陷之際,也把黃河大漠裝進了鏡頭。與鐵塔銀線融為一體的桌子山岩畫、阿爾巴斯草原等畫面,豐富了巡線工的精神世界,也讓他在平凡中找到了不一般的樂趣。

正是這種當代工人階級樂觀的主人翁精神,感染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輸電人。輸電人戲稱自己是把生命系在腰間、行走在鐵塔銀線上的“高人”,扯片白雲能擦汗,極目天際像閱兵。“費人又費料”的輸電工作,造就了他們的錚錚鐵骨。“苦、髒、累、險、悶”不過是貼在工種上的標籤,吃得下苦、忍得了髒、挺得住累、勝得了險、耐得住寂寞,才是號稱“相融聚合力,山高我為峰”的輸電人的寫照。

目前,輸電處已把1400千米輸電線路和5630基鐵塔臺賬梳理成人人必知必會的“家譜”。上千千米的輸電線路,按目前人均每年徒步巡視1800千米估算,好多老同志早已完成了繞赤道環球的“健步走”;從20多米到近百米的鐵塔,按目前人均每年攀登200基計算,好多人一年相當於几上幾下珠穆朗瑪峰。時常有新聞記者前來體驗 “巡線一日遊”,卻少有人能跟完全程。時不時還有女記者磨破腳、曬爆皮、掉眼淚的插曲,為這些平淡的巡檢日子增添了些許色彩。

烏海局局長張海青介紹,人工巡視是對付防不勝防的外力危害最有效的手段,他們上一線的全是正式員工。輸電人年復一年在荒郊曠野與鐵塔銀線相伴,一年到頭至少得蛻一層皮,有種無怨無悔的淡定和執著。這也難怪“軍嫂”們見面時,常會半是嗔怪半是心疼地數落男人們:當兵時回不了家,當了輸電兵老不沾家,真是退伍不轉業啊。

從2001年開展帶電作業以來,烏海局年均多供少損電量1000多萬千瓦時,每年至少為用戶挽回經濟損失上千萬元。在風雨無阻的巡線中,在急難險重的搶修中,賽場上的一幕幕總在現實中重演。沒有觀眾,沒有喝彩,只有人生的價值在不平凡的安全紀錄裡延伸———

截至今年“八一”,輸電處安全運行紀錄跨越4190天。

軍魂閃耀 投身電力“戰線”再寫忠誠

內蒙古電力公司作為全區最大的國有企業,有著重視培養和使用重用退伍軍人的優良傳統。該公司現有退役士兵職工3006人,佔職工總數近10%。目前,已有32位佼佼者走上各單位的中層以上領導崗位,佔比超過百分之一。

在習近平新時代強軍強國思想指引下,內蒙古電力公司將按照 《關於進一步加強由政府安排退役士兵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做好相關工作。該公司總經理賈振國說,以烏海輸電為代表的老兵工作中靠得住、賽場上贏得了、危難時頂得上,在電力戰線上交出了一份當代復轉軍人的優秀答卷,充分印證了習總書記對退伍軍人群體的肯定和期待。用一個詞定性那就是忠誠,用一個詞定義那就是脊樑。

如果說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那麼,“軍人基因”堪稱國有企業的體質之“鈣”。事實證明,在長期半軍事化管理中,受過革命隊伍錘鍊的軍人最稱職。輸電處組建了以退伍兵為班底的應急民兵連和搶險“先鋒隊”,每年都要到武警部隊接受半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工作中相互協作,生活中彼此習染,軍人、工人早已融為一體,都是在輸電處服役的“戰士”。一旦接到任務就像吹響戰鬥號角,搶修現場就是戰場。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緊急“出警”次數達到103次,並保持了速戰速決的全勝紀錄。

烏海軍分區政委譚春仁在接受採訪時說,輸電處榮膺“北疆楷模”的消息讓現役官兵十分振奮。像這樣一個老兵集體轉型成才的事蹟非常罕見。戰士們也對這些身邊戰友在人生“第二戰場”取得的成績倍感鼓舞,紛紛表示在崗時要服好役,退伍後要向他們一樣建設國家。習主席“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號召在他們身上得到驗證,讓廣大退伍兵找到了融入社會的榜樣,讓廣大現役官兵堅定了安心服役的信念,讓廣大有志青年看到了參軍報國的價值。(記者仝晨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