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姓氏都是隨父親的,爲何「姓」這個字是由「女生」組成的?

天道方圓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姓”為什麼是女字旁,很多人從母系社會解釋,這完全是錯誤的觀點!母系社會、父系社會為社會發展先後說,完全是建國後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照搬摩爾根、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的結果,然後再把姓和氏的起源分別套進去。但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只是摩爾根民族調查部分資料的結論,根本不能成為社會發展普遍標準。母系社會只是非常特殊的一種案例,在今天的考古學、民族學中得不到普遍證實。

至於姓和氏,雖然在《史記》等文獻中追根溯源到上古時期,實際上真正區分大概也只在周代,隨著分封制、宗法制,姓氏才有區分的意義,而在甲骨文還得不出姓和氏的區別。周代的姓和氏,確實都是從父親的。姓表示的是血緣出身,氏表示的是社會集團。舉個例子,楚王是羋姓熊氏,屈原是王族旁支,就是羋姓屈氏,儘管他們的祖宗一樣(羋),但他們的家族是不同的(熊、屈)。

至於這些姓,確實很多從女字旁,比如羋(嬭)、嬴、姜、姬、姚、媯、偃等等,但和什麼“母系氏族”毫無關係,女字旁所代表的只是血緣出處。其實有一個字是專門代表母系家族的,就是“外甥”的“甥”。比如晉國大夫荀吳的母親是鄭國女子,荀吳就被叫“鄭甥”。不過在戰國秦漢時候,姓和氏又合流了,所以現在說的“姓”和“氏”都是一個字,但我們要知道它們在周代並不一樣。


林屋公子


根據“最權威”——我們中華民族對漢字的系統性認知,是源自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而他在卷二四中說:“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但是,放到今天,因為我們發現了漢字的源頭,即殷墟里的甲骨文,而許慎著《說文解字》時沒有看過甲骨文,所以,今天的我們有時候就不得不重新考辨(好在的是,《說文解字》的訓字大部分都驚人的準確)。

甲骨文裡,“姓”寫作:

分別是由“生”與“母”組成,意即生母。

我們都知道,“氏”是專指女性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姓”還是“氏”都是指女性,這就是今天的專家們解釋上古社會的姓氏“源自母系社會”的原因(也叫氏族社會)。

但是,今天有些人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進而想否定“母系社會”這一論點。

一、最古老的姓氏

從《春秋》中,可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確實都帶女字旁。

而民國學者章太炎等人又從《山海經》、甲骨文、金文中整理出約59個姓,加上上面的22個,一共就有80幾個。

從這些古姓來看,可以察覺到一些規律與特徵:

1、大多都與族群所處的地方有關,如發祥地或繁衍興盛之區域;

2、二是跟河流有很大關係,這其實是反映了對“生命之源”的重視與“主權”的爭奪意識;

3、部落的圖騰信仰,如熊、羋(羊),還有山川等;

基於此,如“黃帝生於姬水”、“炎帝生於姜水”離事實原貌絕對是“雖未必中但亦不遠矣”——不要總把古人的智商想象成智障,這是今人現在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4、最大特點就是女字旁最多,如被稱為上古“八大姓”的“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全部都以女字為旁。

且先不論母系社會是否存在,但可以從上述肯定,這些姓氏肯定是最古老的,且人數可能是最多的;同時,他們也可能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族群,要不然也不會脫穎而出。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女性在上古時代的地位很不一般。

二、古人的“母親崇拜”

雖然,我們不敢完全肯定地說上古時代,曾經存在一個廣泛的母系社會,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考據出,至少在上古時代,男性與女性主導族群、部落的情況是共同存在的。如《列子·中說》中提到的黃帝的母親“華胥氏”:

“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

在列子筆下,借黃帝之身描述了一個古老的華胥國,是列子心中的“理想國”,那麼既然它的領袖是華胥氏這位女性,也就不難看出,列子對母系社會的嚮往是美好的。

除了主觀的認同外,也有客觀的記載,如莊子《盜蹠篇》: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又如《商君書·開塞第七》:

“天地設,而民生之。當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 知其父,其道親親而愛私。親親則別,愛私則險,民眾而以別險為務 ,則民亂”。

《呂氏春秋・恃君覽》:

“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

“神農之世”、“天地設”、“太古”,皆明言為上古時代。而且,他們都共同表現出與列子一樣的美好遐想。

眾所周知,周公以《周禮》讓天下歸心,自此,享諸國的諸侯與文人士大夫們便都共同嚮往著“三皇五帝”時的“大同世界”。因此,列子、莊子、商君鞅及其他著述裡對上古時代的嚮往,其實是反映了那個時候的人們探尋自身民族起源的內心慾望。同時,也側面反映了國家與民族的歸屬感正在不斷加強。

而上古時代的領袖,具體到“人”,卻都是女性(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就說明了那個時候的男人在族群、家庭裡至少不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事實。

還有一個更強烈的例子,也是來自於楚國,清華戰國楚簡《楚居》描寫了楚人起源的故事,是來自一位叫“聶耳”的楚人母親,因分娩難產而死:

“聶耳,乃妻之(指楚人先王鬻熊),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潰自脅出,妣列賓於天,巫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

毫無疑問,古人的這些“母親崇拜”反映了在上古時代,母系社會至少在相當範圍且相當長時間裡是曾經存在過的,這種崇拜延續下來就變成了殷商、秦、楚、齊為代表的鳳凰圖騰。

而龍圖騰則是以黃帝為始祖的周文化的帶動下的後來居上者——炎黃二帝的爺爺伏羲,即龍的人形圖騰之始祖,他在古代典籍中較炎黃更晚出現,戰國中期以前的典籍《論語》、《墨子》、《左傳》、《國語》、《孟子》等沒有伏羲,《山海經》中也沒有,最早出處是來自晚期的莊子。

綜上所述,“姓”最早是隨女性,就不難理解了。

後記:為什麼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呢?

1、男性的勞動力更強,女性的存活率更低;

2、農業時代,農民都以多生多育為追求,這是勞動力的需要決定的;

3、因此,(一)在矇昧時代,性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無法控制也控制不了(所以古書中那麼多的“野合”就是反映了那是的群交、群育現象);(二)是隨著族群、聚落的產生,人們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以保障生存,因此人數較少的女性遂成為了“專職”的生育工具——

女媧造人就反映了這種社會現象;

(三)那時候的人們又尚不具備生育知識與性知識,所以也自然不會考慮到“夫妻”關係,更別談什麼一夫一妻、優生優育了。

但是,生小孩子對族群來說,卻是很幸福的大事(人丁更興旺了、勞動力更多了),因此古籍記載人出生時的“恥心理”,即“紫雲繚繞”之類,其實一是反映了古人實在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二是反映了古人對孩子“加入”族群與部落的期望。

隨著城市化的出現,階級的固化,女性逐漸凸顯價值,隨之地位也升高了,因此人們就有了“財產”佔有的想法,之後就出現了“嫁娶”之新的社會分配方式,男人在這個時候起,在家庭與部落中不再只是一個“符號”——就這麼巧!“嫁娶”就是伏羲制的,而他就是歷史上“龍的傳人”的第一個。

就這樣,“父親崇拜”的龍圖騰開始出現,並逐漸超過鳳凰圖騰,進而進入“父系社會”。

於是,“姓”才開始跟隨男性。


無風即風


我有最有趣的回答!

中國是最早有姓氏的國家,在距今約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經有明確的姓氏文字。那麼姓氏到底從哪裡來的呢?傳說中國人的始祖伏羲在大風中苦思冥想的時候,突然“腦洞大開”,就像上帝說“應該有光”一樣,伏羲說我們應該有個姓,這樣婚姻就不至於亂了套,於是就有了姓。伏羲在大風中就地取材,就姓了“風”啦。怪不得金庸小說中的風清揚武功如此高強,原來他可能是伏羲氏的後代。如果從那個時候開始算,中華民族使用姓氏的時間至少在5000年以上,這一點,遠超同為文明古國的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

人類最早的社會形態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道母親是誰,但不清楚父親是誰,這一點可以漢字為證。“姓”由“女”加“生”組成,是女子所生的意思,因此在母系社會孩子出生都是隨母親的姓。所以,中國最古老的姓大都帶有“女”字偏旁,如姬、姜等,這體現了母系社會的特徵。到了父系社會,父權擴張,母權萎縮,孩子就隨了父親的姓了。

在氏族社會,姓和氏是分開的。通俗地說,姓用於區別血緣關係,而氏用於區別氏族部落。聰明的祖先發現了“同姓不藩”即近親結婚的危害性,因此古代規定同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而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姓的來源豐富多彩,有的以居住地為姓,有的以部落的圖騰為姓,有的以職業為姓。每一個姓氏背後,都有一段年深月久的歷史和意味深長的故事。

讓我們來尋找祖先的蹤跡吧。假如你姓姬,恭喜你,你可能是黃帝的後人。假如你姓姜,那同樣令人自豪,因為你可能是炎帝的後代,你們是正宗的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假如你姓熊,你祖先部落的圖騰可能是一頭熊。假如你姓陶,你祖先可能是製作陶器的藝術大師。假如你姓巫,你祖先可能是個算命先生或醫生[1]。假如你姓魯,你祖宗可能是山東人,因為魯國是在今天的山東境內。古龍小說中的“西門吹雪”,他祖先可能住在一座城的西門。寓言中那個被狼吃掉的“東郭先生”,他祖先可能住在一座城市的東郊。

總之,姓有大小,無貴賤,祖先的血脈在這裡流淌,民族的文化在這裡延續。無論是隨父親還是母親的姓,都是對你遙遠祖先的尊重。不要自己隨便創造一個姓,因為派出所不同意,你的祖先也不滿意;也不要叫自己湯姆或安妮,哪怕是身在異國他鄉,請延續自己的姓氏,因為它能讓你記住祖先和身份——炎黃的子孫、華夏的傳人。


好玩的國學


其實樓主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用“姓”這個字來代表“姓氏”的“姓”。

如果對漢字的沿革瞭解,沒什麼可奇怪的。看了一些回答,風馬牛不相及的多。

陳絜的考證表明:“在卜辭與商金文等最為可信的文字資料中,尚未找到與後世‘姓’之義涵類似的文字;”

也就是說,商代基本不用“姓”來指代“姓氏”的“姓”。這個與神馬母系社會沒一毛錢關係。

黃金貴言:“‘姓’,作姓氏之用,今所見甲骨文、金文尚不可考,春秋齊器有‘𠇷’,不從女。至戰國文獻‘姓’才多見”。

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簡書寫年代是在秦始皇執政年間,在《日書 乙種》中多次出現“姓”字,不過是作為“眚”的通假字而出現的。竹簡中有的地方以“生”代“眚”。可見,當時的“姓”字是與“生”通用。“眚”讀為shěng。

楊希枚著《姓字古義析證》,對“姓”字在文獻中的用法詳加整理,得出結論是“姓”字古義有三:其一,訓子或子嗣;其二,訓族或族屬;其三,訓民或屬民。

可見,“姓”在早期並不是現代意義的“姓”的意思。

以現代意義的用法去延伸到古代,在史學上是個十分危險的事。可是我們大部分人的思維很多時候如此。


濁世清風


這應該是和遠古字的創造有關係,最早時的婚姻制度還沒形成,原始時期,男女關係較亂,有母系氏族一說,所從事的一切與母氏為主,不知父親是誰。再一個女性能生育,所以造字就是以女生為姓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字都有它一定的象徵性的意義。到了現代,改革開放,許多的事已不在固定的必須按老的習慣走了,過去千百年來,自婚姻制度形成以來,兒女的姓氏一般都沿用父姓至今。自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婚姻法》裡又著重了一條規定,即子女可隨父姓也可隨母性。基於計劃生育而導致獨生子女戶增多,必定有單獨女孩戶,為使家庭香火的延續和老人需要照顧等問題,提倡男方到女方家結婚落戶的方式。子女隨誰的姓的問題,而做出的政策。子女隨父姓母姓可以自己選擇,別人不得干涉。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老慢認為,漢字不僅是象形字,更重要的,其實是在講道理,在講遠古時期中國人對世間萬物的認識,中華文化的根恰恰就是這些漢字,所以,漢字是世間最高級的文字。至今,老慢通過甲骨文、金文,研究了近兩千個漢字的造字本義,每個字基本都是如此,都能用老慢這個邏輯解釋的通順,希望對這方面真正有興趣的朋友參考老慢的著作《漢字的本義》,在頭條裡可以檢索部分內容。

字形演變:姓

“姓”字,生、女。

生:古文字中,常表示“因兩者匹配,所以應運而生”,萬物應運而生的原理恰恰如此。

女:安穩跪坐的人,古文字中,常表示“當前生活得很好”,如“安”字、“好”字等等,引申,男人在外種地,女人在家,相對男人而言過的安穩、過得好,所以,引申為“女人”。

故,“姓”字的造字本義是:這個人與當時他所處的環境匹配,所以應運而生,過的好;因為能過得好,能存活,能一直匹配下去,所以這個種姓得以一直延續。所以,人與環境的匹配,才是種姓延續的根本原因,這才是“姓”字講述的道理。

說白了,你與環境匹配,你才能活下來,夫妻匹配,才能生兒育女,子子孫孫得以延續。反之,你與大環就境不匹配,活不下去,斷子絕孫,你的姓也就沒了。

因此,“姓”字,與什麼父系、母系無關,就是告訴天下人:匹配,才是子孫萬代活得好的根本原因。


老慢


這個問題把姓和氏混淆了。最早出現的“姓”,多是母系氏族時代的部族標記,所以多有女字旁,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如彭、任等沒有女字旁,但女字旁的姓佔了“姓”中間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說是“姓”的一個重要特色。

後來,有些部落戰勝了其他部落,進行大擴張,同姓的人遷居到不同的地方,往往就以新到的地方為自己的“氏”,在“姓”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氏”,一個人可以既有姓又有氏。比如晉國的趙衰,就是嬴姓趙氏,嬴裡面是帶個女字的;晉國的魏犨,就是姬姓魏氏,姬字也是帶女字的;齊國的高傒,就是姜姓高氏,姜姓也是帶女字的。

嬴政也是趙氏哦

楚國的王室則是羋姓熊氏,這羋字是較少見的不帶女字的。後來從楚王室又分出了昭氏、屈氏、景氏,這三個氏也都是羋姓,像屈原其實就是羋姓屈氏,昭陽就是羋姓昭氏,景翠就是羋姓景氏。

有的人也有多個氏,如晉國的士會,本是祁姓士氏,後來封到隨、範等地,所以又改過隨氏、範氏,稱為隨會、範會,實際上不論他氏是什麼,他都是祁姓,他先後分別是祁姓士氏、祁姓隨氏、祁姓範氏。

那是不是可以把屈原叫成羋原,把趙衰叫成嬴衰,把魏犨叫成姬犨,把高傒叫成姜傒呢?不能。

雖然他姓羋,但不能叫他羋原

因為春秋戰國以來,男女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叫法,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字稱姓不稱氏。而且男子氏在前,女字姓在後。如春秋時齊國公室的女子都姓姜,於是就出現了文姜、宣姜、武姜、莊姜等各種姜;宋國公室的女子都姓子,於是出現了聲子、孟子(是女性,不是儒家亞聖)、仲子等各種子;楚國王室姓羋,於是有江羋、季羋等各種羋;鄭、晉兩國公室都姓姬,所以有夏姬,晉國有莊姬等各種姬。

蓋世妖姬夏姬


文史宴


姓氏之分在當今年代不必要那麼計較,過去是由於封建思想的傳播為自己後繼有人傳宗接代,因而姓氏就隨從了父親的願望,早在上世紀基本上是男作主,什麼事情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男的每天出外幹農活做生意,女的就在家裡紡紗織布生孩子,什麼事情都是男的支撐,所以女的沒有她們說話的空間,什麼事情都是男的說了算,解放後婦女翻身當家做主人,從此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一樣能做到,婦女能頂半邊天,從那時起婦女有了說話的權力,社會改變了一切,還是那句老話為了傳宗接代,女的一方沒有男孩子,夫妻二人有兩個男孩的,分別給一個孩子跟女方姓,或者都是女孩一個跟父親一個隨母親,以了卻雙方的意願,其實姓氏家族無論跟誰都一樣,他們都是父母所生是別人改變不了的事實,早在原史社會初期那個時候那來的姓氏呢,還不是走過來了,姓氏之分也可以隨同孩子的意願,願意跟父親就跟父親,願意跟母親就跟母親,一個人的一生活得幸福就行了,死後還不是一把土,一切隨緣吧,人生只有來生沒有來世。


福來財旺


自古姓氏都是隨父姓,為何”姓“由女生組成?因為女人生出來的娃娃,不能沒有父親。如果娃娃隨母姓,就意味著娃娃是私生子,對女人來說是不學好。這在社會上是特別受人歧視的。所以女人生下的娃娃,必須要找到他父親。隨父姓,這樣對孩子來說是有父有母的人,對女人來說生孩子是明正言順的。如今很多女人給老公搶孩子的姓,不知是否考慮過孩子們的感受。比如母親姓王,娃娃也姓王,叫孩子的名字時,就感覺孩子沒有父親,母親是不是給人當小三時生的?沒人會去追根問底,都是隨心想象,很彆扭。


手機用戶疑解


說起姓這個字怎樣解釋,我簡單說兩句,女生這兩字說是女人會延續後代的意思,為什麼好多姓不帶男字旁,因為男的不會生孩子,所以女生《姓》男人都在田裡出力勞動的,例如:《孩》:這個字,分開就是子和亥,



子時:亥時,深夜男女同房的時候,姓字和這些都一樣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