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姓氏都是随父亲的,为何“姓”这个字是由“女生”组成的?

天道方圆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姓”为什么是女字旁,很多人从母系社会解释,这完全是错误的观点!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为社会发展先后说,完全是建国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照搬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结果,然后再把姓和氏的起源分别套进去。但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只是摩尔根民族调查部分资料的结论,根本不能成为社会发展普遍标准。母系社会只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案例,在今天的考古学、民族学中得不到普遍证实。

至于姓和氏,虽然在《史记》等文献中追根溯源到上古时期,实际上真正区分大概也只在周代,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姓氏才有区分的意义,而在甲骨文还得不出姓和氏的区别。周代的姓和氏,确实都是从父亲的。姓表示的是血缘出身,氏表示的是社会集团。举个例子,楚王是芈姓熊氏,屈原是王族旁支,就是芈姓屈氏,尽管他们的祖宗一样(芈),但他们的家族是不同的(熊、屈)。

至于这些姓,确实很多从女字旁,比如芈(嬭)、嬴、姜、姬、姚、妫、偃等等,但和什么“母系氏族”毫无关系,女字旁所代表的只是血缘出处。其实有一个字是专门代表母系家族的,就是“外甥”的“甥”。比如晋国大夫荀吴的母亲是郑国女子,荀吴就被叫“郑甥”。不过在战国秦汉时候,姓和氏又合流了,所以现在说的“姓”和“氏”都是一个字,但我们要知道它们在周代并不一样。


林屋公子


根据“最权威”——我们中华民族对汉字的系统性认知,是源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而他在卷二四中说:“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但是,放到今天,因为我们发现了汉字的源头,即殷墟里的甲骨文,而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没有看过甲骨文,所以,今天的我们有时候就不得不重新考辨(好在的是,《说文解字》的训字大部分都惊人的准确)。

甲骨文里,“姓”写作:

分别是由“生”与“母”组成,意即生母。

我们都知道,“氏”是专指女性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姓”还是“氏”都是指女性,这就是今天的专家们解释上古社会的姓氏“源自母系社会”的原因(也叫氏族社会)。

但是,今天有些人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进而想否定“母系社会”这一论点。

一、最古老的姓氏

从《春秋》中,可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确实都带女字旁。

而民国学者章太炎等人又从《山海经》、甲骨文、金文中整理出约59个姓,加上上面的22个,一共就有80几个。

从这些古姓来看,可以察觉到一些规律与特征:

1、大多都与族群所处的地方有关,如发祥地或繁衍兴盛之区域;

2、二是跟河流有很大关系,这其实是反映了对“生命之源”的重视与“主权”的争夺意识;

3、部落的图腾信仰,如熊、芈(羊),还有山川等;

基于此,如“黄帝生于姬水”、“炎帝生于姜水”离事实原貌绝对是“虽未必中但亦不远矣”——不要总把古人的智商想象成智障,这是今人现在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4、最大特点就是女字旁最多,如被称为上古“八大姓”的“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全部都以女字为旁。

且先不论母系社会是否存在,但可以从上述肯定,这些姓氏肯定是最古老的,且人数可能是最多的;同时,他们也可能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族群,要不然也不会脱颖而出。

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女性在上古时代的地位很不一般。

二、古人的“母亲崇拜”

虽然,我们不敢完全肯定地说上古时代,曾经存在一个广泛的母系社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考据出,至少在上古时代,男性与女性主导族群、部落的情况是共同存在的。如《列子·中说》中提到的黄帝的母亲“华胥氏”:

“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

在列子笔下,借黄帝之身描述了一个古老的华胥国,是列子心中的“理想国”,那么既然它的领袖是华胥氏这位女性,也就不难看出,列子对母系社会的向往是美好的。

除了主观的认同外,也有客观的记载,如庄子《盗跖篇》: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又如《商君书·开塞第七》: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 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 ,则民乱”。

《吕氏春秋・恃君览》: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神农之世”、“天地设”、“太古”,皆明言为上古时代。而且,他们都共同表现出与列子一样的美好遐想。

众所周知,周公以《周礼》让天下归心,自此,享诸国的诸侯与文人士大夫们便都共同向往着“三皇五帝”时的“大同世界”。因此,列子、庄子、商君鞅及其他著述里对上古时代的向往,其实是反映了那个时候的人们探寻自身民族起源的内心欲望。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归属感正在不断加强。

而上古时代的领袖,具体到“人”,却都是女性(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就说明了那个时候的男人在族群、家庭里至少不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事实。

还有一个更强烈的例子,也是来自于楚国,清华战国楚简《楚居》描写了楚人起源的故事,是来自一位叫“聂耳”的楚人母亲,因分娩难产而死:

“聂耳,乃妻之(指楚人先王鬻熊),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列宾于天,巫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毫无疑问,古人的这些“母亲崇拜”反映了在上古时代,母系社会至少在相当范围且相当长时间里是曾经存在过的,这种崇拜延续下来就变成了殷商、秦、楚、齐为代表的凤凰图腾。

而龙图腾则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周文化的带动下的后来居上者——炎黄二帝的爷爷伏羲,即龙的人形图腾之始祖,他在古代典籍中较炎黄更晚出现,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没有伏羲,《山海经》中也没有,最早出处是来自晚期的庄子。

综上所述,“姓”最早是随女性,就不难理解了。

后记:为什么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呢?

1、男性的劳动力更强,女性的存活率更低;

2、农业时代,农民都以多生多育为追求,这是劳动力的需要决定的;

3、因此,(一)在蒙昧时代,性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无法控制也控制不了(所以古书中那么多的“野合”就是反映了那是的群交、群育现象);(二)是随着族群、聚落的产生,人们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以保障生存,因此人数较少的女性遂成为了“专职”的生育工具——

女娲造人就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

(三)那时候的人们又尚不具备生育知识与性知识,所以也自然不会考虑到“夫妻”关系,更别谈什么一夫一妻、优生优育了。

但是,生小孩子对族群来说,却是很幸福的大事(人丁更兴旺了、劳动力更多了),因此古籍记载人出生时的“耻心理”,即“紫云缭绕”之类,其实一是反映了古人实在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二是反映了古人对孩子“加入”族群与部落的期望。

随着城市化的出现,阶级的固化,女性逐渐凸显价值,随之地位也升高了,因此人们就有了“财产”占有的想法,之后就出现了“嫁娶”之新的社会分配方式,男人在这个时候起,在家庭与部落中不再只是一个“符号”——就这么巧!“嫁娶”就是伏羲制的,而他就是历史上“龙的传人”的第一个。

就这样,“父亲崇拜”的龙图腾开始出现,并逐渐超过凤凰图腾,进而进入“父系社会”。

于是,“姓”才开始跟随男性。


無風即風


我有最有趣的回答!

中国是最早有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那么姓氏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传说中国人的始祖伏羲在大风中苦思冥想的时候,突然“脑洞大开”,就像上帝说“应该有光”一样,伏羲说我们应该有个姓,这样婚姻就不至于乱了套,于是就有了姓。伏羲在大风中就地取材,就姓了“风”啦。怪不得金庸小说中的风清扬武功如此高强,原来他可能是伏羲氏的后代。如果从那个时候开始算,中华民族使用姓氏的时间至少在5000年以上,这一点,远超同为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

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道母亲是谁,但不清楚父亲是谁,这一点可以汉字为证。“姓”由“女”加“生”组成,是女子所生的意思,因此在母系社会孩子出生都是随母亲的姓。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偏旁,如姬、姜等,这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征。到了父系社会,父权扩张,母权萎缩,孩子就随了父亲的姓了。

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通俗地说,姓用于区别血缘关系,而氏用于区别氏族部落。聪明的祖先发现了“同姓不藩”即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因此古代规定同姓之间是不能结婚的,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姓的来源丰富多彩,有的以居住地为姓,有的以部落的图腾为姓,有的以职业为姓。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段年深月久的历史和意味深长的故事。

让我们来寻找祖先的踪迹吧。假如你姓姬,恭喜你,你可能是黄帝的后人。假如你姓姜,那同样令人自豪,因为你可能是炎帝的后代,你们是正宗的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假如你姓熊,你祖先部落的图腾可能是一头熊。假如你姓陶,你祖先可能是制作陶器的艺术大师。假如你姓巫,你祖先可能是个算命先生或医生[1]。假如你姓鲁,你祖宗可能是山东人,因为鲁国是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他祖先可能住在一座城的西门。寓言中那个被狼吃掉的“东郭先生”,他祖先可能住在一座城市的东郊。

总之,姓有大小,无贵贱,祖先的血脉在这里流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延续。无论是随父亲还是母亲的姓,都是对你遥远祖先的尊重。不要自己随便创造一个姓,因为派出所不同意,你的祖先也不满意;也不要叫自己汤姆或安妮,哪怕是身在异国他乡,请延续自己的姓氏,因为它能让你记住祖先和身份——炎黄的子孙、华夏的传人。


好玩的国学


其实楼主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用“姓”这个字来代表“姓氏”的“姓”。

如果对汉字的沿革了解,没什么可奇怪的。看了一些回答,风马牛不相及的多。

陈絜的考证表明:“在卜辞与商金文等最为可信的文字资料中,尚未找到与后世‘姓’之义涵类似的文字;”

也就是说,商代基本不用“姓”来指代“姓氏”的“姓”。这个与神马母系社会没一毛钱关系。

黄金贵言:“‘姓’,作姓氏之用,今所见甲骨文、金文尚不可考,春秋齐器有‘𠇷’,不从女。至战国文献‘姓’才多见”。

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书写年代是在秦始皇执政年间,在《日书 乙种》中多次出现“姓”字,不过是作为“眚”的通假字而出现的。竹简中有的地方以“生”代“眚”。可见,当时的“姓”字是与“生”通用。“眚”读为shěng。

杨希枚著《姓字古义析证》,对“姓”字在文献中的用法详加整理,得出结论是“姓”字古义有三:其一,训子或子嗣;其二,训族或族属;其三,训民或属民。

可见,“姓”在早期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姓”的意思。

以现代意义的用法去延伸到古代,在史学上是个十分危险的事。可是我们大部分人的思维很多时候如此。


浊世清风


这应该是和远古字的创造有关系,最早时的婚姻制度还没形成,原始时期,男女关系较乱,有母系氏族一说,所从事的一切与母氏为主,不知父亲是谁。再一个女性能生育,所以造字就是以女生为姓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一定的象征性的意义。到了现代,改革开放,许多的事已不在固定的必须按老的习惯走了,过去千百年来,自婚姻制度形成以来,儿女的姓氏一般都沿用父姓至今。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婚姻法》里又着重了一条规定,即子女可随父姓也可随母性。基于计划生育而导致独生子女户增多,必定有单独女孩户,为使家庭香火的延续和老人需要照顾等问题,提倡男方到女方家结婚落户的方式。子女随谁的姓的问题,而做出的政策。子女随父姓母姓可以自己选择,别人不得干涉。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老慢认为,汉字不仅是象形字,更重要的,其实是在讲道理,在讲远古时期中国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中华文化的根恰恰就是这些汉字,所以,汉字是世间最高级的文字。至今,老慢通过甲骨文、金文,研究了近两千个汉字的造字本义,每个字基本都是如此,都能用老慢这个逻辑解释的通顺,希望对这方面真正有兴趣的朋友参考老慢的著作《汉字的本义》,在头条里可以检索部分内容。

字形演变:姓

“姓”字,生、女。

生:古文字中,常表示“因两者匹配,所以应运而生”,万物应运而生的原理恰恰如此。

女:安稳跪坐的人,古文字中,常表示“当前生活得很好”,如“安”字、“好”字等等,引申,男人在外种地,女人在家,相对男人而言过的安稳、过得好,所以,引申为“女人”。

故,“姓”字的造字本义是:这个人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匹配,所以应运而生,过的好;因为能过得好,能存活,能一直匹配下去,所以这个种姓得以一直延续。所以,人与环境的匹配,才是种姓延续的根本原因,这才是“姓”字讲述的道理。

说白了,你与环境匹配,你才能活下来,夫妻匹配,才能生儿育女,子子孙孙得以延续。反之,你与大环就境不匹配,活不下去,断子绝孙,你的姓也就没了。

因此,“姓”字,与什么父系、母系无关,就是告诉天下人:匹配,才是子孙万代活得好的根本原因。


老慢


这个问题把姓和氏混淆了。最早出现的“姓”,多是母系氏族时代的部族标记,所以多有女字旁,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如彭、任等没有女字旁,但女字旁的姓占了“姓”中间的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姓”的一个重要特色。

后来,有些部落战胜了其他部落,进行大扩张,同姓的人迁居到不同的地方,往往就以新到的地方为自己的“氏”,在“姓”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氏”,一个人可以既有姓又有氏。比如晋国的赵衰,就是嬴姓赵氏,嬴里面是带个女字的;晋国的魏犨,就是姬姓魏氏,姬字也是带女字的;齐国的高傒,就是姜姓高氏,姜姓也是带女字的。

嬴政也是赵氏哦

楚国的王室则是芈姓熊氏,这羋字是较少见的不带女字的。后来从楚王室又分出了昭氏、屈氏、景氏,这三个氏也都是羋姓,像屈原其实就是羋姓屈氏,昭阳就是羋姓昭氏,景翠就是羋姓景氏。

有的人也有多个氏,如晋国的士会,本是祁姓士氏,后来封到随、范等地,所以又改过随氏、范氏,称为随会、范会,实际上不论他氏是什么,他都是祁姓,他先后分别是祁姓士氏、祁姓随氏、祁姓范氏。

那是不是可以把屈原叫成羋原,把赵衰叫成嬴衰,把魏犨叫成姬犨,把高傒叫成姜傒呢?不能。

虽然他姓羋,但不能叫他羋原

因为春秋战国以来,男女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字称姓不称氏。而且男子氏在前,女字姓在后。如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女子都姓姜,于是就出现了文姜、宣姜、武姜、庄姜等各种姜;宋国公室的女子都姓子,于是出现了声子、孟子(是女性,不是儒家亚圣)、仲子等各种子;楚国王室姓羋,于是有江羋、季羋等各种羋;郑、晋两国公室都姓姬,所以有夏姬,晋国有庄姬等各种姬。

盖世妖姬夏姬


文史宴


姓氏之分在当今年代不必要那么计较,过去是由于封建思想的传播为自己后继有人传宗接代,因而姓氏就随从了父亲的愿望,早在上世纪基本上是男作主,什么事情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的每天出外干农活做生意,女的就在家里纺纱织布生孩子,什么事情都是男的支撑,所以女的没有她们说话的空间,什么事情都是男的说了算,解放后妇女翻身当家做主人,从此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一样能做到,妇女能顶半边天,从那时起妇女有了说话的权力,社会改变了一切,还是那句老话为了传宗接代,女的一方没有男孩子,夫妻二人有两个男孩的,分别给一个孩子跟女方姓,或者都是女孩一个跟父亲一个随母亲,以了却双方的意愿,其实姓氏家族无论跟谁都一样,他们都是父母所生是别人改变不了的事实,早在原史社会初期那个时候那来的姓氏呢,还不是走过来了,姓氏之分也可以随同孩子的意愿,愿意跟父亲就跟父亲,愿意跟母亲就跟母亲,一个人的一生活得幸福就行了,死后还不是一把土,一切随缘吧,人生只有来生没有来世。


福来财旺


自古姓氏都是随父姓,为何”姓“由女生组成?因为女人生出来的娃娃,不能没有父亲。如果娃娃随母姓,就意味着娃娃是私生子,对女人来说是不学好。这在社会上是特别受人歧视的。所以女人生下的娃娃,必须要找到他父亲。随父姓,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有父有母的人,对女人来说生孩子是明正言顺的。如今很多女人给老公抢孩子的姓,不知是否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比如母亲姓王,娃娃也姓王,叫孩子的名字时,就感觉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不是给人当小三时生的?没人会去追根问底,都是随心想象,很别扭。


手机用户疑解


说起姓这个字怎样解释,我简单说两句,女生这两字说是女人会延续后代的意思,为什么好多姓不带男字旁,因为男的不会生孩子,所以女生《姓》男人都在田里出力劳动的,例如:《孩》:这个字,分开就是子和亥,



子时:亥时,深夜男女同房的时候,姓字和这些都一样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