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大城市比如深圳、廣州等地區外來人口逐漸減少,這些打工羣體都去了哪?

LetME_Go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末,廣州的常住人口增長至

1449.84萬人,比上年淨增長45.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為897.87萬人淨增27.38萬人;戶籍遷入18.06萬人,遷出4.71萬人,機械增長13.35萬人。

至於深圳,201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

1252.83萬人,其常住人口增量高達62萬,是近年來的峰值!

由此可見,不論是廣州還是深圳,人口都在增長,外來人也是越來越多的,根本不存在所謂外來人口逐漸減少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題主提到的現象呢?其實,是跟廣深兩市產業發展和城市佈局相關的。

首先,現在廣深的房價、物價、地價節節攀升,迫使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往外搬遷,或是搬離市區,去往郊區工業園區。過去,這些規模龐大廠工才是宵夜檔的主力軍。現在都被遷到遠離市區的地方,所以在市區這類喧鬧現象是不再有了。

而且,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區面積和娛樂設施都在不斷髮展。過去的大排檔、宵夜檔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時尚高檔的購物消遣廣場。

最後,就是現在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然而很多人的收入卻跟不上。誰還願意動不動就外面消費吃喝,都窩在家裡吃飯了。


這些歷史要讀


1,如今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較之前真的是大了很多,因為物價上漲,房價上漲。然而工資的增長速度卻遠遠比不上無價上漲的速度,很多年輕人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沒有什麼特殊技能的外來人,感覺難以在這個城市繼續發展,從而會選擇壓力相對比較低的二線城市,或者乾脆回農村老家創業。

2,農村現在的基礎設施,交通較之前發達,互聯網也迅速發展起來,農村的一些資源和特色都可以通過網絡讓全國各地知道,這大大的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路徑,很多年輕人也願意回家創業。

3,很多農民工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也會選擇回老家。


少三番


以深圳為例,同感人流在減少,一方面是城市基建大興的背景下,各區的大商場、購物中心群體越來越多,分散了原商業老旺區的人群,讓打工群體在平日休閒和逛街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

另一方面是在這幾年二三線城市的發展下,薪酬水平提高,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顯露,拉近和了深圳等大城市的差距。而深圳等大城市雖然GDP不斷飈高,2016年修訂後的GDP數據,深圳首次突破2W億的大關,達到20078.58億元,廣州市19805.42億元,但是實際而言,普通白領的薪酬水平這幾年增幅並不大,4000-6000元/月的並不在少數,房價高企,一般白領買房無望,房租又跟隨房價漲漲漲,生活成本高企,存不了什麼錢。相當部分的年輕人這些年心灰意冷在陸續離開深圳等大城市轉到二三線城市或家鄉發展,這也是導致大城市比如深圳、廣州等地區打工群體減少的一大原因。不過深圳、廣州這些大城市也總不會缺人,每年起碼幾十萬的畢業生湧入,數年後想當部分人心灰意冷離開,週而復始。


風生焱起


現在有一些人認為,在大城市打工的人少了,沒有幾年前哪樣繁榮。但哪些人去了哪裡呢?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回家創業。二、“適者生存”。三、“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

近幾年由於受外圍經濟環境的影響,一些低端製造業和高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都紛紛遷出大城市,改為遷往二、三、四線的中小城市。甚至遷往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而大城市由於用工成本,生活成本以及用地成本提高,也開展了製造業的“革命”,就是智能製造,智能製造就是使用“機器人”代替傳統的人工製造,這不但大量減少了用工成本,也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決了招工難的問題。而一些技能低的工人就只好“告老返鄉”了。一些人也遷往二、三線城市工作了。 與些同時,一些在大城市生活了多年的中壯年務工者,由於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經驗,也有一些小資本,加上本人頭腦精明,懂得抓住目前國家鼓勵回鄉創業的機遇,也就乾脆回老家創業了。例如回家搞現代種植業和優良品種的養殖業,農家樂,鄉村田園旅遊等。

經過多年的拼搏,歲月的洗禮,很大一部分務工者也告老還鄉了,他們也累了,老了。乘著企業裁員的時候,就回家重過田園生活,“含飴弄孫”了。

時代總是進步的,社會也總是發展的。大城市鍛鍊了年輕人,讓年青的一代有了視野的開闊,也有了用武之地,提供了發展的平臺。一些有知識有技能的精英們也到二、三線城市創業,他們去創業的同時也帶著往日的“手下和兄弟”一起去工作。暫告了繁華的都市,他們也算“還鄉歸故里”。

幹勁十足的80後、90後和00後年青一代,正是風華正茂的人生,大城市是他們心中的“聖地”,他們也是大城市未來的精英,他們正在“漏夜趕科場”,想方設法去大城市學習,到大城市工作。大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會形成了一種“優勝劣汰”的生存環境,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大城市經過多年的工作,沒有取得進展,甚至倒退,哪麼你就只好“告別舞臺”了。因為大城市的房價,物價,交通費都會使你“喘不過氣”。所以鄉村的空氣好,呼吸清新。更浪漫一點“天涯何處無芳草”?只要努力過,也無怨無悔了!


致遠志恆


打工群體去哪了?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回家了!

下面就來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廣州深圳產業轉移到內地,打工群體也就在本地工作咯

富士康,大家都知道吧,最高發家於深圳,深圳觀瀾和龍華有大型工廠,隨著深圳各項成本的增加,富士康在全國各地開始建廠,鄭州、太原、廊坊、煙臺、成都、衡陽,大家可以在家門口打工,方便照顧父母孩子,何樂而不為了,前些年經常發生的留守兒童事件就是因為父母不在深圳,疏於管教造成的,現在在家門口可以做同樣的事,雖然工資低點,但是深圳廣州消費也高,最主要是可以照顧父母孩子,所以能夠在家門口工作是最划算的,其實不僅是富士康,像中興、比亞迪、華為、歐菲、木林森這些深圳企業現在都在內地建廠,為內地帶來了大量就業崗位。

廣深等城市生活成本高企導致打工者回流

首先廣深雖然工資高點,但是生活成本高,最後也存不了多少錢;其次,由於戶籍制度,就算把孩子帶在身邊,也很難上公立學校,上了公立學校也要回老家高考,再次就是深圳現在限外,上牌費用高企,最後就是廣深房價奇高,很難有自己的房子,對於很多人來說沒有自己的房子那就不是家,這些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只得回家發展。

內地中心城市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

現在內地的鄭州、武漢、成都、重慶、合肥,甚至是南昌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就是家裡沒有很好的工作機會,但也可以去就近的大城市,沒必要再跑到廣深來了。

以上這些原因就是導致廣深現在打工者減少的原因吧!,歡迎留言探討!


小羅說深圳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末,廣州的常住人口增長至1449.84萬人,比上年淨增長45.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為897.87萬人,淨增27.38萬人;戶籍遷入18.06萬人,遷出4.71萬人,機械增長13.35萬人。

至於深圳,201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萬人,其常住人口增量高達62萬,是近年來的峰值!

從統計數據來看,廣州和深圳都還處於人口淨流入狀態。但是,淨流入的數量在持續下降,發生人口淨流入減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大規模建設減少,需要的民工也在持續減少,大部分民工再來深圳廣州一個是找不到活幹 二一個是,當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時候,工資也會降低,民工往工資水平高的區域流動是經濟規律;

二.深圳廣州的房價高企,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也讓一部分民工和大學生奮鬥幾年以後,感覺到心灰意冷,紛紛逃離以上城市也成為必然;

三.由於受到房價居高不下的影響 一部分大企業也紛紛逃離深圳廣州市區,往附近的郊區發展,這樣也帶走了很大一部分工人;

四.生育率降低也是出現題目中所說的映像的原因之一;

五.二三線城市的發展,民工的工資水平和大城市之間的差距縮小,讓民工選擇的餘地加大,人們更多的選擇離家較近的城市打工;

總之,類似的大城市發展基本上處於了發展的轉型期,人口紅利也正在慢慢地消失,這就是類大城市應該警惕的發展拐點出現。不要看現在的GDP,這隻能代表的是現在而不是未來。

碼字真的很辛苦的,來到這裡看到我們的文章,那就是緣分!點贊和關注一下吧!我們誠摯地謝謝您!


在路上覓尋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城市的發展已取得了巨大變化,也勢必影響到人們擇業觀的變化。當今,人民的擇業已呈現多樣化趨勢,不在是70年一代單一的工廠、工地的就業環境。所以,給人的感覺深圳、廣州等城市外來人口在逐年減少。那麼,這些人到底去了哪呢?

一、如今80、90一代不再侷限於工廠打工,因工廠打工首先是制度管理相對較嚴,有束縛感,覺得不自由。其次是大多工廠執行的兩班倒,長期夜班對健康有影響。第三是大多數普工崗位都只是簡單單一操作崗位缺少技術含量,對個人未來發展沒太大的幫助,不利於長遠就業。其四是一線城市房租、物價、人工等成本上升,一些工廠紛紛外遷。

二、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高速發展,許多年輕一代都選擇了金融、地產、大型商場等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女性,這些工作相對比較自由,個人能力提升較快,發展空間好於工廠等諸多因素,所以不再去工廠上班。所以,許多工廠為什招不到女孩這就是首要原因。



三、返鄉創業、就近工作的人群在增多。就近創業、工作的主要特點是離家近,可以照顧到家人、老人、孩子。經過對70一代沿海長期打工的沉澱和反思:那種兩地分居的苦楚,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等問題開始引起第二、三代打工者的思考。

四、改革和城市發展全面鋪開,人們的擇業城市不在僅侷限於深圳、廣州等主要城市,且二、三線城市工價差距在進一步宿小,隨之區域優勢不再那麼明顯。特別是普工崗位,深圳、廣州的許多工廠一般操作工的工資也就四、五千左右,有些電子甚至只有三千多點。

五、由於八、九十年計劃生育及新生代生育觀的影響,人口紅利在逐年下降。改革之初60、70一代紛湧入城打工,排著長蛇隊企盼著工廠的面試成功那是人口紅利的風口。隨著90一代個性化特徵的呈現,和選擇工作、職業的多樣化及人口紅利不再等原因和條件的限制,選擇從事傳統工業普工崗位的人員會越來越少。



綜上述原因,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深圳、廣州等地區的外來人員在逐漸減少,其實主要減少的是工業集中區域的人員,因就業多樣化和各地區工資水平的提高,人員結抅在發生變化導致人員轉移,也因少了人口紅利等。

以上僅是個人見解,如有不足處歡迎您的補充。同時歡迎評論、轉發,及關注無段之極鵬哥哥的頭條號。


三湘播報


十年前,我是廣東打工一族,每年過年春運,火車票那個難買,曾經排隊一天一夜去買票,我是經歷過的,零八年的雪災,現在想起來,還如同發生在昨天,在廣州火車站候車的人那叫一個多!現在很多人都不去廣州深圳了,現在只要是進廠打工,感覺工資雖然有差別,但是內地和沿海地區,都是差不了多少,比如深圳富士康,和鄭州富士康,差別不大,原本就是河南勞動輸出大省,既然省內就業這麼方便,當然去廣州的就少了。

我以前在廣州的同事,現在也還在,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年齡大了,出來跳槽,已經不現實了,又沒有一技之長,還不如在原公司做,儘管這些年工資沒有調整。二,很多繳了社保,已經差不多夠年線了!索性再熬幾年看看。

第一代農民工現在已經老了,已經自動退出南下的大軍。想想歷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默默推動的!


墨家養生唐國強


廣州、深圳等大城市,近幾年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方面,更是走在全國的前面,像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基本上都完成了由勞動力密集型像知識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廣大打工群體難以適應需要,因此來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原先的這些打工群體主要去了以下3個地方:

1.去了三四線的中小城市

隨著產業的轉業,原先大城市的一些工廠紛紛在三四線城市開了分廠,很多原先在大城市裡的打工群體也轉戰到了這裡。據統計,我國的三四線每年吸納從一線大城市轉來的勞動力達3000萬。



2.留在了農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也開始新一輪發展,很多人不在出去打工,而是留在了農村,建設自己的家鄉。



3.去了國外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很多沿線國家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是這些地區和國家人力資源供應不上,而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因此很多國人就來到了這裡。去過非洲和西亞的人就會深有體會,目前在這些地方幫助他們修路建橋的人,中國兄弟幾乎佔了一半,很多的農民工兄弟,背井離鄉轉戰到了這裡。


老顏說農村


很多企業隨著大城市的土地、租金、人工各方面的上漲慢慢搬離曾經紅火一地的大城市,選擇附近的城市。

如上海很多都搬到蘇州,蘇州對新來的企業有很多方面的好處。在供貨商不遠的地方,還有由於產能的增大,會選擇更遠的地方建設更大的工廠,還是由於人工土地的廉價。

還有一種就是排放汙染物超過這個城市的限制了,也會選擇小城市,因為小城市想拉攏地方的gdp很多都不會去管汙染的。

工廠搬走以後意味很多在工廠上班的人員沒有工作,選擇回家上班的現象。租房的上漲也事很高的導致很多人拿個6000到7000的人需要買個月支付房租就需要2000多。剩餘的4000多不吃不喝嗎?在我們老家那拿個4000多都很正常,除非是有技能的,原先上海這邊很多民房很便宜的400到500很多,現在都慢慢的拆完了。

還有小販,被城管天天追著。以後大城市屬於那些精英人呆的地方像我們這些什麼不會的,只能到工廠上班的會慢慢走光,社會太現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