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生活总会诞生新的发展和状况,生活本身也并不是完全由我们来控制的。

王先生刚过34岁的生日,家庭圆满,事业也挺成功,只是别人羡慕的生活却总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这不最近王先生就满脸愁容。

让他一筹莫展的还是关于自己的孩子亮亮,前些日子呢,亮亮想要一个手机,做父母的考虑到平时确实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短,就应允了。但事情从这里开始就变得有一些失控了。

本来乖巧听话的亮亮好像着了魔一样的,每天只想着手机、只想着游戏、只想着动画片。

即便连平时比较宠溺亮亮的王先生夫妇也觉得孩子这样不好,虽然说了时候了、道理也讲了、打也打了、骂了骂了,但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是不是看着很眼熟呢?你身边应该也有不少类似的状况吧。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一、是什么让手机如此吸引孩子呢

其实这个问题提出来是比较无趣的,因为不需要我们特别用心就能发现沉迷手机的成年人更多。那么,我们改变一下,手机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样问题就明晰和简单多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使用手机的群体中,每天使用时间超过4个小时的大概有一半以上。在上海打拼的李小姐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在形容手机的时候用了这样一句很有趣的话“我平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工作中,如果没有手机,我就会感觉世界上只有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活着,那种感觉太恐怖”。

手机的存在成为了一种自我的延伸,在我们的关注、理解、尊重、陪伴、放松、社交、价值感等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手机提供了满足这些需要的“便捷渠道”,而这些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生存所必须的精神食粮。

所以手机提供了一个捷径,但也还是映射出我们越来越干涸苍白的内在世界。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二、孩子玩手机为什么总是这么容易刺痛我们的神经

这个问题就有趣了。虽然玩手机的孩子越来越多,但其实玩手机的成年人更多,是什么特别的原因让我们忽略成年人这个群体,而选择在意孩子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代偿性行为”,是指在我们自己不能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求或者期望的时候,我们通过其他形式来完成这种满足。

王先生可以说是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打拼出来的,在有了一些成功之后,他愈加注意对子女的爱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小时候穷怕了,一条裤子穿了三四年,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这样。

所以他选择用对孩子越来越好来弥补小时候自己缺失的一些东西。

这种模式也使得我们对后代、后代的成长、后代的教育存在着过度的重视。而这种过度并不是因为这三个方面不重要产生的,而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做不到的时候,期待孩子能够做到,借以弥补我们内心的缺憾;小时候经历太多,自己始终难以挣脱过去的负面影响,用孩子的平顺来平衡早年的不安;平时生活工作压力太大,自己不会调节,孩子健康、学习好、听话成为对我们努力的奖励。

你应该也能发现吧,周围存在很多自己玩手机,不让孩子玩手机的状况。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三、玩手机就一定有害是偏见

从事实角度来说,长时间的玩手机确实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

生理层面来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智力、体型、身体素质等;

社会层面来讲,会让孩子逐渐变的孤僻、冷漠、偏执、社交能力变弱等;

心理层面来讲,会让孩子的延时满足能力变弱、敏感、心理较脆弱、多疑等。

但也如前所说,手机之所以会对我们有比较强的吸引力,是因为我们有太多内在需求没能得到满足、我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自我满足、我们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自我。手机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契合了我们的内心需求,而它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是因为我们本身缺乏驾驭手机的能力。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四、家长或者说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沉浸在手机、游戏里确实并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状况,但在如何应对上我觉得有几点是需要探讨的。

1.如果增加一些耐心会有改变么

在很多家庭里面吃饭是一个难题,因为喂孩子吃饭总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最终也往往以打骂收场。

同样的问题在王女士那里有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她做的其实就是很简单,饭做好只是喊一下,也不会去喂、不会去想要孩子吃很多,家长吃完之后直接把孩子没吃的也一并收拾了。刚开始确实会有一些哭闹,但慢慢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习惯总会养成,而我们自己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想要孩子立刻改变的需求和焦虑,不是么?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2.在什么条件下孩子可以立刻听我们的亦或是我们自己能立刻做到呢

我们总以为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长辈,孩子就必须听我们的,但在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的时候,也并没有绝对的听。

刘小姐总是很不想谈起自己的父母,虽然在外人眼里她的父母对她一直都非常好,她也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父母眼中的骄傲。但她知道那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才那么做,她已经被父母压的一点喘息空间都没有了。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孩子也不可能立刻就做到,包括我们自己。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3.除了强制性的措施我们还应该把思路开的更广阔一些

手机、电子产品作为时代的主流,孩子是不可能不接触的,但更多的家长采取的是强制性的阻止来处理这种状况。

强制性太多虽会带来听话,但“听话”更多的是孩子委屈、压抑自己对家人和环境的屈服,很多时候也会埋藏下怨恨、反抗的种子。

就像小王一样,他从不会限制自己的孩子玩手机,他会先选择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玩,从手机开始,再到一起运动、一起读书、一起画画。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4.孩子不犯错是否就能一切顺利呢

我们把对孩子的爱转化成这种美好的期望,但生活不可能没有挫折,即便家长做的再好,孩子也会遇到一些不好的经历。

在这里我还是想借用刘小姐的几句话,“年轻的时候为了满足父母,我不断压抑自己,现在我长大了,虽然我被很多人羡慕,但越长大越不开心,现在我只想要追求真正的自我。通过一些努力我确实成长了,虽然过程有一些艰辛,但现在的我,才真真正正的活着。”

你不能帮他抗所有,但你可以和他共同面对。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5.既然做不到完全避免不遇见不好的方面,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都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都了解有些东西是我们避免不了、是必然要经历的。

我比较喜欢小王的做法,他从不谈什么大道理,也从来没有强制要求过孩子什么,他只是就那样陪着孩子,在他觉得孩子需要的时候讲了自己的看法和经历,尝试着和孩子一起重新学习自己的过往;只是把自己的人生所得贯彻到自己的一切中,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陪伴的含义并不是我们像个木偶一样拿着手机看着孩子学习、发呆、自顾自的玩,而是他做什么,我们积极的参与进去,哪怕是在玩手机,当我们能够融入这个稚嫩的世界之后,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引导和启发;这个稚嫩的世界也会因为我们自身的优点,而愈加丰盈。


心理学:你觉得孩子是沉迷手机?他只是不觉得你能教给他什么

当然,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它需要我们自己首先要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能看到积极的方面、能够“会”玩手机,接着要能够耐心和走心,才能把这些传递给孩子。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

但很多时候我们连做好自己都很勉力,孩子只能去沉迷手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