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Hello,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呀,最近天气慢慢暖和起来了,陈老师的线下患者朋友也开始慢慢开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了,不过这段时间李婶发现,无论手术与否,术后时间长与短,即使是李婶自己,

有的时候膝关节也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不适感甚至疼痛。大多数人表示,这些不适感会在3天至1周的休息之后缓解,然后在今后的不定期时间又出现。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那么,这些所谓“突如其来”的不适感到底是为什么出现呢?没做过手术的朋友们相对好一点,对于术后的朋友,这些不适感可能让他们感到十分不安。

很多小伙伴会问:“怎么突然疼了,是不是术后并发症?”,“完蛋了,不会韧带松了吧?”,“老师老师,我是不是手术失败了,又疼了!”。

那么针对这些“偶尔”的不适感或疼痛,陈老师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案例,并跟大家讲讲遇到这些小问题应该怎么办。

01髌骨正下方痛

这是一个常见的疼痛部位,如果是髌骨正下方的话,疼痛点很可能对应的是髌腱,这类疼痛可以说是髌腱炎早期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如果小伙伴们偶尔这个地方不适或有撕扯感,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一段时间股直肌紧张,髌腱过度牵扯导致。因此,如果膝关节偶尔出现了这个位置的不适,可以采用常规股直肌拉伸的方法解决,方法如图: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股四头肌拉伸

什么?这么牵拉感觉效果一般?那么试试这个加强版吧!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股直肌拉伸加强版图

这个加强版主要是针对于身体相对柔软的小伙伴们,在做加强版拉伸的时候,要求弓步尽量大,身体挺直、挺腰。拉伸的时候,拉伸腿的膝关节注意不要压到髌骨,

拉伸时间30秒以上。不过一般来说第一个拉伸动作其实就能基本解决问题。

02髌骨下方两侧疼痛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恐慌”的位置,因为挨着半月板前角,所以这个地方疼的小伙伴们无一例外地都问我是不是半月板伤了。当然,有这个可能性,不过在没有专业人士确诊的情况下,其实更多的可能性是脂肪垫或者胫骨平台内软组织受压肿胀导致的挤压痛,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把受压的位置“揪”出来: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这其实是康复师常用的一个松解皮下粘连的手法,不过稍加利用,我们可以自己在家做到缓解类似上述的挤压痛的效果

03髌骨疼痛

这类疼痛的疼痛点多位于髌骨区域内,两侧的位置,有时还伴有明显的弹响和轻微“卡住”的感觉,这其实大部分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髌骨软化前兆了。多数情况是由于股四头肌外侧头紧张,或者髂胫束紧张,把髌骨拉向了一个错误的位置,在屈伸膝的时候,过多的摩擦会导致疼痛和弹响。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那么,具体做些什么能较立竿见影地缓解症状呢?

滚泡沫轴!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这么老生常谈的动作,真的可以么?当然,其实大多数人滚泡沫轴效果不好,是因为用了错误的方法,其实滚泡沫轴的时间是有要求的:

1.很多小伙伴嫌疼,滚十几二十秒就停了,完全起不到作用啊!泡沫轴一个位置的滚动时间最好控制在1分钟以上

2.有些小伙伴因为觉得越疼越好,忍着疼很大力地滚着,这是不对的!

一般来说,大力滚泡沫轴,较强的疼痛感会让肌肉不自主收缩,俗称“绷着劲”,肌肉处于这种状态下是无法轻易被放松的,所以滚泡沫轴的时候还是适当轻一点,在自己能忍受的范围内尽可能放松,这样才能起到放松肌肉和筋膜的作用。

04

腘窝痛

这又是一个常见的疼痛区域,当时刚读康复专业的我曾一度认为我的后叉牵扯疼。。。

其实,这两个疼痛点多数情况为腓肠肌肌腱痛,主要原因就是走路或者跑步过多地用小腿发力

,在进行了一次“长途跋涉”之后,小腿腓肠肌紧张,引起腘窝两侧不适

可是有的小伙伴说了,如果是腓肠肌肌腱的问题,为啥我拉伸腓肠肌感觉效果一般呢?当然,普通的腓肠肌牵拉也许效果一般,这回陈老师给你来个加强版,保证感觉贼酸爽~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腓肠肌拉伸加强版动图)

这个要求就是需要站在斜面上,

膝关节需要有一个过伸(努力伸直)的趋势,这样可以更充分地拉伸到腓肠肌。

赶走膝关节疼痛,“立竿见影”小技巧

其实,总的来说,这些突如其来的不适感和疼痛,较大可能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错误的发力模式导致的

简单说,因为一些错误的姿势或肌肉萎缩,某些肌肉或组织发力(受力)过多,由于某一次

超负荷的受力导致软组织受到卡压或牵扯,从而产生炎症,但由于这些炎症不是很重,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冰敷,身体可以自行修复。

可是,以上小技巧毕竟是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对于诊断来说,一切没有实际接触到的患者直接下诊断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如果在座的小伙伴们在试了以上的小技巧后疼痛依然长时间没有得到缓解,一定不要忍着,这可能意味着你出现了一些你自己解决不了的运动损伤,小技巧虽好,但这个时候尽快咨询医生或康复师才最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