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茶樓中消失的溫馨傳統 香港茶樓卻發揚光大


廣州飲茶小故事廣州酒家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前身為西南酒家。

廣州話有很多俗語,是和食物有關的,所以有“食在廣州”之稱。今日有一句俗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看圖也應該知道了。

它就是“賣大包”了,意思是是貨物便賣,商品性價比高。經常拿來比喻一些促銷行為。相傳,清末民初,廣州的茶樓為了吸引食客,尤其是生活於底層的茶客,順便帶旺茶樓生意,在客人之間留個良好口碑,便想出了一個帶有濟世色彩的廣告橋段。一般茶樓賣叉燒包、蓮蓉包和豆沙包。有間茶樓獨闢蹊徑創了一種雞球大包,餡料豐富,有雞肉、豬肉、筍粒等,形體自然也比普通包子大得多,所以就叫“大包”。


直到現在,香港的茶樓在“賣大包”這一傳統上繼續傳承創新,不僅僅侷限於包點,甚至是普通市民也喜好的排骨蒸飯、蘿蔔糕等點心也有限量低價銷售,照顧底層市民。

無論是雞球大包還是排骨蒸飯,這類照顧底層弱勢群體的溫馨傳統在廣州已經蕩然無存,它的香火倒是被香港接去了。

廣州飲茶小故事系列滿十期暫告一段落了。下一期將說說廣州的街頭巷尾小故事。如果你喜歡請轉發、點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