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见吴晓波——你的书单决定了你的过去和未来

我第一次对阅读有记忆是10岁那年,我读的第一本读物是繁体字版的三国演义,这是文革前的旧物,破旧不堪,躺在一个大木箱子里,和杂物混搅在一起,好像等了我很多年。就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大骨刚硬的文字,对婉约温润的文字不以为然。和很多人一样,在念大学之前我的阅读是非常枯燥的,以教科书为主,而我是1986年进的大学。那段时间正是中国出版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诗歌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最爱。我记得谢冕编过一套朦胧诗选,让人读起来非常上瘾。而那个时候在大学里最流行读的书就是存在主义,我们这一代人读了很多存在主义的书籍,如尼采、萨特。我们这一代人受他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每天听见吴晓波——你的书单决定了你的过去和未来

我在上海读书,而女朋友在杭州,大学四年没有条件谈恋爱,所以大学四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里面度过的。我是学新闻的,课程比其他系的学生都要轻松,所以就在图书馆读书,一排一排的读,从一楼一直读到了阁楼。复旦的阁楼是向研究生和博士生开放的,本科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到阁楼上去读书了,那时候的阅读是一种激情阅读,集中在哲学、历史和文学方面。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的书没有印象多少,但我看张鹏舟的所有作品,就是他办大公报时的所有作品,印象很深,因为从这儿你看到的是这个职业的气节和敏锐性。

每天听见吴晓波——你的书单决定了你的过去和未来

新闻是很容易做的平庸的一种职业,特别是你做的时间越长,抱怨和不平衡就会越大,老是会觉得得不偿失,但一旦停止了写作,你就没有了你的价值。做媒体的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情绪里,但是我当了十多年的记者,一直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我在大学里读过这样的作品,我知道一个好记者应该怎样让自己留下来。当年的许多政治人物,都烟消云散了,但我们仍然能够记得这些作者的名字和作品。这些作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职业和人生的价值观。对我影响大的经济学著作有两本,第一本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因为当时想要进入新华社,而新华社的招聘都是会从实习生中选拨,而我没有在那儿实习过。所以他们考我就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此我开始了十三年的记者生涯。此外一本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的思考和他的创作技巧让我很着迷,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读过很多经济类的书籍,如韦尔奇的管理书籍,长尾理论等等,但是从三十年的人生周期来看,这些书都还不如一本三国演义大。

每天听见吴晓波——你的书单决定了你的过去和未来

我后来成为了一个专业从事企业案例和经济史写作的财经作家,在这个领域中有两个顶尖高手,美国的理查德·泰德罗和英国的伊尔·弗格森,他们都出生于而是世纪六十年代,年富力强,泰德罗的《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让我见识到了欧美财经作家的写作高度,伊尔·弗格森的创作更出名《货币的崛起》《巨人》等都堪称精品,他在构建一个宏大题材时的从容以及偏见武断,在当代非虚构类作品中很是罕见,他的写作非常迷人。华人经济学家最喜欢的是张五常的作品,当初读到他的《卖桔者言》时,感觉这样的手法来写一本经济学书,实在很有趣,后来我写《激荡三十年》时便恳请张五常为我题写书名,他在西湖边茶楼里铺纸研墨一口气连写了十几遍,那股认真劲让人敬佩。

每天听见吴晓波——你的书单决定了你的过去和未来

我向他请教做学问的办法,他说问题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选重要的入手,选择不重要的事情下手很容易断送学术生涯。这段话值得送个所有的年轻朋友,我现在每年买两百本书,也就是每年多一个双室书柜。如此的多的书籍也让我的居室拥挤不堪,望着这些新旧不一的朋友,我感慨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单调的年代,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人,也没有一个年代的人,尤其是欧美人像我们这样吃着五谷杂粮,为了追求寸籍的进步。我们愿意接受所有的文明形态,这是一个转型年代的特征,我们在思想上左突右冲,起慌乱和惊心宛如物质形态的所有景象。

每天听见吴晓波——你的书单决定了你的过去和未来

中国的成长高度并不以所谓的全球第一高楼为标志,而是以我们的思想为标志,我们的书单决定了我们的过去,同时也指向了一个辽阔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