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从历朝历代的帝王传承来看,皇帝在去世的时候,如果自己有子嗣的话,都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个儿子。然而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时候,却打破了这个惯例,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汶。大概在他的心里,认为自己的太子朱标原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他已经先自己而去,作为补偿,他更愿意让太子的儿子当上皇位。但是他这番举动,却让他的儿子们腹诽不已。难道我们都不算是朱元璋的儿子吗?还是我们的能力根本不及比自己小一辈的侄子朱允汶?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也正是因为对侄子居然越过辈份当上皇帝表示不满,朱元璋封在北京的四儿子朱棣,借着朱允汶削藩激起的反对势头,当即就收买了一些蒙古的残余部落,并把自己手下的藩王武装整合起来,挥师南下打到了南京城。不得不说,朱允汶这个做侄子的,还真不是个当皇帝的把式,他的大明军队居然让朱棣的一帮乌合之众打败了。反过来说,朱棣还真是有做皇帝的天份,那么多当藩王的儿子,就他敢起兵,也就他能够夺取天下。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从后期的执政来看,朱棣也确实算得上是历史上的一个好皇帝,当然他也与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杀起人来从不眨眨眼睛。朱棣当皇帝以后,除了开疆拓土以及远征蒙古、发展海运贸易以外,最主要的政绩就是迁都北京。事实上朱元璋当初定的都城是南京,到了朱棣当皇帝的时候,就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把北京建成了都城。有人说他是因为篡了位心里发虚,所以根本不想在南京多呆一天,总是想着能回到自己当藩王的根据地。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他在位期间主要还是在南京度过的。如果他真的害怕的话,他当这大明天子也真是徒有虚名了。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认为北部的蒙古威胁远远没有解除。尽管如此,他还是为原来的都城南京,保留了一整套的行政班子。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明朝的都城其实有两座,如果将来游牧民族的势力真的抵挡不住的话,那北京指定是呆不下去了,还可以到南京去,这个时候就不会仓促应对,有利于迅速调集全国的资源来进行有效的抵抗。从这一方面来看,他还真是未雨绸缪,做出了很有远见的预防措施。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也真的像他想的那样,尽管蒙古没有打过来,但后金政权打过来了。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刚好处于小冰河时期,大明王朝出现了连续多年的灾荒,北部的游牧民族以及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把他逼的焦头烂额、头大如斗。后来李自成的军队甚至从陕西一路打了过来,眼看就要打进北京城。这时候朝堂大臣的主流建议就是,惹不起的时候先躲一躲,毕竟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配备,大明王朝南迁以后,马上就能够办公并开展工作。从西晋看到东晋,再从北宋看到南宋,这南迁以后延续百年以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然而崇祯皇帝却只记住了一条祖训,就是天子守国门。这种墨守成规、死搬教杀的做法,引得了无数后人的唏嘘不已。人们不禁要想,如果当初他做出迁都的选择,事态将会如何发展?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他迁都以后,南方基本没有受到战乱破坏,他能够迅速扎稳脚跟,而且天下民心都还是向着大明的;此外占据了北京城的李自成,自然会成为压力最大的一方,既有清兵,还有吴三桂,也有明王朝。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这个时候最可能引发的冲突就是李自成与清军战作一团,无论吴三桂是投降清军,还是与李自成握手,或者是三方各自为战,大打出手之下,他们的实力必定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对于位居南方的明王朝来说,是一个有利无害的结局。无论是哪一方取胜,在短时期内根本没有能力对明王朝进行攻击。相反,明王朝大可以挥师北上,这时候再去收复失地,从难度上来讲,应该比崇祯固守北京要小得多。

朱棣未雨绸缪,为大明留下救国之路,可崇祯却把它抛在脑后!

有很多史学界人士都对这种可能进行了反复推演,认为如果崇祯皇帝当初不再固执己见的话,这个当时并不昏庸也不腐朽的皇帝,一定有机会把明王朝再延续一段时间。然而正是因为他不肯听从大臣的意见,使得他最终走投无路,只能把自己吊死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