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不敢主动怎么办?

学员:老师,昨天我们进行了一些觉察的练习,我对自己有了一些觉察,但我不知道觉察之后的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比如,我觉察到我在生活中是相对被动的人,我也很难主动去靠近一个人。不管是普通的朋友关系还是亲密关系,我都是享受别人主动来找我。但我有感觉到我的内心有个渴望,希望可以主动去靠近他们。那么,接下去我该怎么做呢?

我总是不敢主动怎么办?

王敬伟老师: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有没有人一生下来,在很小的时候,想要买玩具,却不主动提出来,而是等着爸爸妈妈来发现?这么小的孩子,他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期望:爸爸妈妈看到他站在一个玩具前面,就对他说:“你在干嘛呀?你怎么在那里看那么久?哦,你的眼睛在看那个玩具。所以,你要买这个玩具是不是?”于是爸爸妈妈就给这个小孩子买了这个玩具。

有没有孩子一生下来就这么聪明呢?肯定是没有的。

或者更直接一点,有没有一个小孩子,一生下来,想要吃奶的时候就安静地等着,直到爸妈说:“咦,这孩子怎么这么奇怪,半天没有声音?是不是饿了啊?赶快给他喂奶!“

很显然,也并不是的。在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想要一个东西或者想要满足一个需要,一定是会主动提出的。或者用哭的方式,或者用言语的方式。

可是,为什么,我们后来变得越来越被动呢?而且,到最后,我们变得完全不主动了,总是被动地等着。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我们所有的模式,当最后变得“只能这样”的时候,表示我们背后是有恐惧的。也许你每次要求都被拒绝,或者都被忽略,那种感觉让你很不舒服。你不仅得不到,还被贬低,被嫌弃,你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卑贱。后来慢慢地,你学会不要了,不再提出你的需要。因为你认为主动会被拒绝,主动的人都是卑贱的,要看别人脸色的。(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直接地感觉,我这里用的是一种夸张的方式在讲述,也不一定会适用你的情况。)

我总是不敢主动怎么办?

慢慢地,你越来越习惯这种不主动的方式,而且,你也发现这样好像也不错啊。“我就在这边等着,这样很安全。如果别人有需要我,他就会来找我。他来找我的时候我可是高高在上的。”你享受那种被追逐的地位,所以当你要去主动的时候你就认为自己变成那个很卑微的人。

所以,所谓的觉察是我们不仅要觉察到我们的模式,还要更深地觉察到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模式。在我们可以主动提出需要,却不断被拒绝,从而慢慢变成被动地过程中,我们是有受伤的,是有痛点的。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决定:我再也不要主动了。

我总是不敢主动怎么办?

我们觉察到自己很被动,该怎么办呢?会马上变成主动吗?那我们也太小看这些年我们形成的信念了。我们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只是一个念头,它们会形成一个体系。慢慢地,我们会告诉自己:被动才是优雅的,甚至被动是一种境界。你们看,我从来不去追逐,哪像那些人,总是要要要!我们会开始去美化这种信念,甚至我们会找到一套理论支持。所以真的觉察到自己的被动,然后想要变成主动,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么,我们如果真的想要改变,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试看看完形的一种方法:实验。什么是实验呢?就是我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我们只是有意识地去尝试,去探险。如果我们知道结果是什么,那就叫重复,而不是实验。实验很重要的一点:界限要很清晰,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比如,在接下去的课程里,在这个教室里,在剩下的时间里,你去试看看主动地和某些人接触。你想和谁说话,你就试着去做。然后你去观察自己内心的各种感受,是不是有很多挣扎,是不是有一个声音一直跟自己说:“不要去!不要去!如果他拒绝我怎么办?如果他讨厌我怎么办?你看,他一直都没有注意我,他应该对我没兴趣,我不要拿热脸贴冷屁股了!”当你看到你的各种念头时,那个时候开始你就会有更深的觉察了。当你的这些念头全部涌上来,而你清晰地看到以后,

你就能知道你为什么选择被动,而不仅仅是觉察到自己被动了。我们总认为“觉察就有疗效”,但更主要的,是要看你觉察到什么样的深度。我们经常是觉察到一个皮毛就打退堂鼓了,所以没办法深入,也自然没办法达到疗效。

如果我们愿意觉察下去,并且去实验看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处理我们创伤和未完成事件的一个机会。我们会看到自己的恐惧,看到我们内在深以为自己是卑贱的。这是疗愈我们的一个入口。

我总是不敢主动怎么办?

也很有可能,我们冒险尝试,主动向别人发出请求,别人并没有拒绝我们,相反还很愿意给予。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我们会发现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所以,尝试的结果有两个,一是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背后的恐惧是什么,借由这个机会,去穿越和疗愈;二是发现主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下次我们就会更敢于去尝试。

回答者:王敬伟

台湾著名灵性导师,奇迹课程资深导师。潜心研习心理学并追寻人生意义多年,最终在灵修的旷世巨著《奇迹课程》中找到终极答案。深度修持十余年,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创立了完整又极具独特魅力的宽恕疗愈法门。

近年来致力于《奇迹课程》和“宽恕疗愈”的研究、实践及发展,亲自带领“宽恕疗愈系列工作坊”:觉察系列、完形,次人格、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性与金钱、身体与疾病、解梦等,每年逾50场。于2013年开始带领“宽恕疗愈导师班”,旨在培养该方法的接班人。目前已有一批学员在全国各地实践“宽恕疗愈”,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和极佳的口碑。曾长期与《奇迹课程》译者若水老师,合作带领【奇迹课程研习班】。共同译作有:《奇迹原则50》, 《性•金钱与暴食症-谈形式与内涵》。

整理者:刘芳芳

怀众宽恕疗愈个人成长中心负责人,王敬伟福建省疗愈工作坊组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