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不选择权势在手的曹操,而是两手空空的刘备?

说到诸葛亮与刘备这对鱼水君臣,我想大家都不感到陌生。《三国志》曾言,刘备对诸葛亮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鱼水之欢,在此前都是用来形容夫妻而非君臣的。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不选择权势在手的曹操,而是两手空空的刘备?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军师,是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也是军事奇才。陈寿在《三国志》中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魏国名将也曾用"诸葛亮在的时候,尚且感觉不到他与其他的政治家有不同,等到他过世以后,才发现没有什么人能比得过他"的话语来评价诸葛治蜀的功业。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不选择权势在手的曹操,而是两手空空的刘备?

而在诸葛亮高卧笼中之时,刘备只是屈居新野小城,郁郁不得志的潦倒英雄,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王都叱咤风云。一个是穷愁潦倒的草席皇叔,手下将士不过关张赵,谋臣不过简雍;而另一个挟持年幼的汉献帝,手下谋士齐全。如此鲜明的对比更显刘备势弱。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看似失意的刘备,而非很有几分权势的曹操呢?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不选择权势在手的曹操,而是两手空空的刘备?

笔者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曹操手下谋臣众多。诸葛亮自高卧笼中之时便自比管仲,乐毅,又时常吟诵自己作词的《梁甫吟》,足见诸葛之志在鲲鹏,而非燕雀。管仲,乐毅何许人也?乃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权臣,都辅佐自己的君主成就了一番伟业。而《梁甫吟》中所唱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也隐隐包含诸葛的政治期许。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不选择权势在手的曹操,而是两手空空的刘备?

诸葛亮想要的,不是当账下的普通谋士,而是当权臣,辅佐君主翻云覆雨,建立一番功业。想那曹操手下人才济济,郭嘉,荀彧,杨修等谋士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早就占据一番地位。而刘备手下文官无人,极其缺乏一名军师,一个佐政人才,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刘备。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不选择权势在手的曹操,而是两手空空的刘备?

其二,刘备与诸葛亮的政治眼光相合。诸葛亮高卧笼中之时,曾提出三步走的隆中对,第一占荆州,第二占川蜀,第三大出天下。此言论虽是为刘备准备的,但也不排除刘备正与诸葛亮心中所想相吻合。

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不选择权势在手的曹操,而是两手空空的刘备?

还有野史传闻中说诸葛亮年少的时候曾路过徐州,时间与曹操为父报仇屠城徐州相合。诸葛亮自小目睹曹操草菅人命,滥杀无辜,自然对曹操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进而在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刘备。当然,最后一点只是戏说传言,是真是假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无从知晓。总之,诸葛亮与刘备,是天生的鱼水君臣,有了相合的君臣二人,才有之后蜀国的伟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