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封面題圖 | 《墨攻》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察:公益到底能幹什麼?

5 月 27 日,阿拉善 SEE 重慶項目中心正式成立,我和熱心公益的朋友們一起參加了成立儀式及相關活動。一大批企業家,在週末把自己的其他事情都放下,來參加阿拉善 SEE 的活動。外地的企業家不遠千里飛到重慶,一個美國企業家不遠萬里飛過來,當然還有當地的企業家。

這麼多人,我們到底是幹嘛去了? 接到活動邀請的時候,我們都很清楚地知道,就兩個字:公益。「公」是什麼?是自己之外的其他。「益」是什麼?是改善、改良、改進,把事變好。

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阿拉善 SEE 重慶項目中心正式成立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公」與「私」之間權衡。自從做企業以後,我們實際上一直是在做「私」。我們的股份、股權結構,每天計算成本、收益,這些都是「私」。那麼,一批整天在「私」裡打轉的人和「公」是一個什麼關係?「公」和「私」的邊界到底在哪?

「公」和「私」的邊界真的是很難分,或許只有在「生死一線」,才能分清楚。哪些「生死一線」呢?首先是情,就是家庭。如果你的家庭是「私」,但隔壁老王想進來,他就是公私不分。如果你的錢是「私」,劫匪把你綁了要跟你要錢,他就是公私不分,但那個時候,你對「私」的邊界會認識得很清楚。

我想到了幾個特別的故事,同樣是打劫,綁架人質,他們對「私」的理解就不一樣。大家知道,李嘉誠的大兒子曾經被張子強綁架,當天晚上要錢。李嘉誠和綁匪坐下來談了一會兒人生,然後連夜拿了十多億現金給綁匪,而且沒吱聲。他把兒子和自己的家庭作為一個「私」,這個界限很清楚。

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解救吾先生》| 綁匪終究會伏法,被綁者卻迎來截然不同的人生

另外還有一個香港富豪也曾經被綁架,當時能出錢給綁匪的是他的兄弟。富豪被綁架以後,他的兩個兄弟連夜開會,討論給綁匪多少錢,事情平了以後,將來財產可能發生繼承問題,比如拿了 10 億給綁匪,將來繼承家族財產的時候,這 10 億從誰那裡扣?於是這兩個兄弟就商量,商量之後又跟綁匪討價還價。這時候就能看出來,兄弟之間的「私」圈子劃得很小,不像父子之「私」,一下子都給划進來,兒子絕對沒問題。

綁匪在拿到李嘉誠的錢之後,當天把他的兒子放回來。但另一個富豪,由於他的兩個兄弟要商量,要和綁匪討價還價,被綁了一禮拜以後,綁匪拿到錢才放人。他就想「我都被關裡面了,你們還跟我算賬」。等他回去以後,兄弟三個就不合了。於是我們發現,兄弟之間的這個「私」是以個體來算的,不以家庭也不以血緣來算。當錢多到一定的時候,這三兄弟就反目為仇,要分家。

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兄弟,別鬧》| 親兄弟該不該明算賬?

這兩個例子都是華人。美國人怎麼處理類似的事情呢?美國加州有一個著名的富豪,他的兒子有一天被綁架,綁匪給他打電話,說「你是誰誰誰嗎?」他說「是,有什麼事?」綁匪說「我綁了你的兒子,你必須要拿多少多少錢來贖他。」他說「你打錯電話了吧。我知道你綁的是我兒子,但是你綁的是他,應該跟他要錢,為什麼跟我要錢呢?他是他我是我,對吧?你綁誰跟誰要錢,你不能綁著他問我要錢。」

綁匪就懵了,但富豪這麼說好像也對,然後就說讓他兒子給他打電話。他對兒子說「那是你的事情,你自己解決好。你被綁可能是因為得罪人了,也可能是欠人錢了。」

談了很長時間都談不攏,最後終於妥協,這個富豪對兒子說「我可以借給你錢,你給綁匪。但是要請律師做文件,核算利息,你將來得還我。」這樣他才把錢借給兒子,兒子再用這錢把自己從綁匪那裡贖出來。

在美國人的概念裡,「私」就是自己,子女不在之內,兄弟更不在內,這個邊界劃得特別清楚。他把這個邊界以外的都叫「公」。

這個富豪去世之前把自己所有的財富都捐給了加州的一個當代藝術博物館。這個時候,所有人才理解他,他把「私」和「公」是分得清楚的。

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 lost 》| 美國人把「公」和「私」分得很清楚,哪怕是父子

我們今天做公益也面臨這個問題。我們在「公」的事業裡有沒有摻雜著「私」?我們在「私」的事業裡是不是盜用了「公」的資源?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界定清楚「私」是一個進步。

同時,如果「公」無限地擴大,我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劃為「公」,個人的一切都變成「公」,那就成了聖人。如果一個社會只有「公」沒有「私」,「公」就成了奴役,成了貧困,成了一無所有,「公」就等於是「無」。

但反過來,如果只有「私」呢?「私」若膨脹到極致是什麼?我記得第一次去臺灣時,對一件事情感到很震驚。在蔣介石紀念館,我看到了對他表達尊敬的一句話,說他「以天下為己任」。我當時就想到大陸的一位偉大人物,也是「以天下為己任」。但是這兩個「以天下為己任」居然打了幾十年的仗。

「公」是不應該有分別的,只有「私」是有分別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私」表達為「公」,而且似乎要讓天下按照這一己來做事情的時候,這個一己就以「公」的名義成就了自己的「私」。所以做公益時,界定清楚「公」和「私」,是我們的一大進步。

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那年花開月正圓》| 劃清「公」與「私」的界限很重要

我們參加阿拉善 SEE 的活動時,沒有混淆「公」和「私」,我們仍然在為企業和股東盡力,為社會創造財富。同時,我們參加公益,來解決社會問題,實現碧水藍天。

那麼,「公」能幹什麼?公益能做什麼?我覺得能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情,是公眾認可。你替別人做事情,沒事找事,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偶爾不當事,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褒獎,得到關注的眼神、掌聲、表揚和公眾的認可。人活著很有意思,賺錢的時候臉掉在地上,肉就進到碗裡。但做公益的時候,先要把肉拿給別人,臉才從地上跳到天上,從地上再回到你的臉上。所以我們做公益的時候,一定會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關愛和認可。有了公眾認可,走在路上,腳步站得穩、腰桿挺得直,人也有尊嚴。

第二件事情,促進社會和諧、自然和諧。我們做公益環保,阿拉善 SEE 過去 14 年已經有 18 個項目中心,把這個地球的閒事多少管了那麼一點。魚和水能和諧、雨和樹能和諧、花和草能和諧,最終人與人也能心平氣和。如果我們不做公益,社會的和諧、自然的和諧就會越來越脆弱,越來越被破壞,最終可能導致社會災難,自然崩潰、生靈塗炭。

馮侖:於無私處聽驚雷

▲《孔子》| 和諧是永恆的追求

第三件事情,個人成就。做公益的過程中,還能夠達成個人成就。每個人的行業不一樣,興趣重點、事業也不一樣。拿我們房地產來說,自從我們參與了阿拉善以後,我們這個行業的綠色建築就多了起來。而且做綠色建築的公司的股價比不綠色的至少多漲百分之八到十。

建立綠色供應鏈,房地產行業在減碳當中做出了貢獻,同時成本也降低了,建築的質量提高了,客戶滿意度也提高了,綠色建築的銷售價格還比市場高百分之十到十五。也就是說做公益不僅改變了自己的行為,身體健康,企業發展也更健康,產品更能滿足大家對健康的需求,產品性價比提高,企業利益也增加。

所以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既能夠得到大眾認可,又能夠促進社會與自然和諧,還能夠滿足個人成就。這樣的好事情一定不能錯過,所以我們來到阿拉善,參與阿拉善,一起向前走。

編輯|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