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你的價值觀,決定你的焦慮程度


馮侖:你的價值觀,決定你的焦慮程度

為什麼心離錢越遠,錢就離口袋越近?

如何解決焦慮,有什麼普適性的方法?

年輕人,怎樣才能快意人生?

一、把價值觀放第一位,順便賺個錢

如何處理好理想和金錢的關係?

這是很多人每天都可能碰到的問題——在我們沒錢的時候,該如何看待金錢?當我們有錢的時候,又該如何面對他人與自己?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一次有幸和李嘉誠先生共進晚餐的經歷,一直影響我至今,我也很願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所得。

李先生是華人世界財富的狀元,也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按大家慣性的思維,這樣偉大的人物都會等大家坐好後才緩緩進來,然後大家會請他講幾句話;如果要吃飯,他一定坐在主桌,有個名籤,我們20多人中最偉大的幾個人會被安排坐在他邊上,其餘人末坐;飯還沒有吃完,李大爺就應該要走了。即使他這樣做,我們也不會怪他,因為他是偉大的人。

但是,當我們剛坐電梯到了樓層、電梯門打開的時候,發現李先生早已在門口等候了。這已經非常出人意料,更出人意料的是,以李先生的身價和地位,本來已經不用名片了,但是他還像在做小弟一樣,給我們每個人遞發名片。

發完後,又讓我們每個人隨機抽了一個籤,簽上的號碼就是我們照相站的位置。我當時還想,為什麼照相還要抽號?後來才知道,這是用心良苦,為了讓大家都舒服,沒有按輩排座的隔膜。抽號照相後,還抽了一個吃飯座位的號碼。

馮侖:你的價值觀,決定你的焦慮程度

最後,大家讓李先生說幾句。他說,“也沒有什麼要講的,主要是和大家見個面。”大家堅持讓他講,他說,“那我就把生活當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分享一下。”為了照顧到不同的聽眾,他先用英語講了幾句,再用粵語講了幾句。

他的主題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核心的意思是,要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當中,不給大家壓力,讓大家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從而很自然地接納他、歡迎他。

之後我們就落座吃飯。吃了大概一會兒,李先生站起來了,說,“抱歉,我要到那個桌子去坐一會兒。”後來我們發現,李先生在每個桌子坐15分鐘,把一個小時平均分配給四桌的朋友。

臨走的時候,他一定要與大家握手告別,每個人都要握到,包括邊上的服務人員;然後還把大家送到電梯口,直到電梯門關上才走……

這一系列小的細節讓我們非常的震動,也從中感受到了李先生追求無我的個人境界。

馮侖:你的價值觀,決定你的焦慮程度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點成功,他的自我就會讓別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讓你感受到壓力,他的行為讓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論讓你感到渺小,他的財富讓你感到噁心,最後他的自我使別人的自我無處藏身。

企業家是為了某種價值觀而活著的人,所以,企業家賺錢和普通人賺錢是兩個概念。普通人賺錢是為了生活,企業家賺錢,一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專業,還有一個就是內心有向善的的願望。他們把價值觀放第一位,順便賺個錢。

心離錢越遠,錢就離口袋越近。大家對現實世界的看法有很多差異,而正是這些差異決定了他們做事的方法,最後決定了天下的人才、資源、你眼前的機會跟你的關係。

柳傳志以前不是聯想股東,他沒有錢,當時很多人讓他改制。一般人認為應該在這個時代抓住這個機會才能賺大錢。但是柳傳志認為,所有的事情不能90度的急轉彎,急轉彎會翻,要拐個大彎,事情才能順著走,該得到的都會得到。

又如王石,在商場上,他決定要名不要利,於是他做了職業經理人。他的工資在以前還不如我們公司的經理,但是他創造的利潤是我們的五倍以上。

李嘉誠講追求無我,柳傳志講拐大彎,王石取名不取利,大家都在抓錢的時候,他們刻意或者自然與錢保持距離。所有這些都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外部世界的看法,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他們的成功之道。如果把這些歸納起來,系統化,而這也正是成功生意人與錢無關又息息相關的哲學。

二、價值觀決定焦慮的程度

人的焦慮一般分為兩方面,一方面跟錢有關,另一方面跟錢無關。人會在不確定性因素特別多的情況下,因為無法快速判斷,而陷入一種心理焦慮。

人有很多情緒,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六慾,卻沒有人特地提到過焦慮。這說明在情緒中,焦慮屬於持續性很長的慢性病。

想要解決焦慮,我們得先找到不焦慮的人,再看我們跟他的差距在哪裡。

我們眼中最不焦慮的人,就是那些看上去很厲害的人。他們看上去不焦慮,其實只不過是我們和他的焦慮不同,他們的能力,足夠輕鬆解決我們的焦慮。

我接觸的所有公司老闆,特別是像我們這樣公司成立了快三十年的老闆,其實非常焦慮。他們最焦慮的事就是企業轉型。

轉型有無限多的可能性,也有很多不確定性:轉不轉,朝哪轉,怎麼轉,跟誰合作能讓轉型更順。我們不知道轉型能不能成不成功,它的成功幾率甚至可能比當年創辦公司的成功概率還小。

想要不焦慮,最方便的選擇就是賣掉公司。但賣掉公司後,錢一多就得理財,外匯可能還會貶值,人就又焦慮了。

有沒有完全不焦慮的人呢?還是有的,比如有信仰的人。你去寺廟就會發現,師傅們都不焦慮。

我前兩天看到一個故事,有一個村裡的寡婦生了一個孩子,她很害怕,就把孩子放到了寺廟門口。師傅把孩子撫養長大,很多年以後,這個寡婦準備把孩子領走。她感謝師傅為了撫養孩子,多年來承擔著罵名——大家都罵師傅,身為出家人竟然偷人。

結果和尚說道:

你不用感謝我,我沒有任何損失,因為我一出家就已經斷了是非,他們說是什麼都跟我無關。我還要感謝你,給了我一次考驗的機會。

價值觀,輕的叫雞湯,其次是意識形態,最重的叫宗教,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解決人們的煩惱。

宗教很有意思,基督教跟伊斯蘭教就是神教,解決了人跟神的關係。你用不著焦慮,因為無論你是富貴榮華、高官厚祿還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都是神賜予的。

這兩大宗教讓神來決定一切,減少了自己的很多煩惱。

大家知道,宗教的教育體系很厲害,穆斯林生下來就是穆斯林,生活方式跟教育是統一的。穆斯林一輩子念一本書,一天覆習五次,把觀念植入你的內心——你的一切都歸於上天。基督教可以半途加入,生活當中有一半和教義重疊,還有一部分不重疊,一輩子念一本書,一個禮拜念一次,它的影響力相對弱一點。

所有這些宗教都有共同性——有一個一神教的造物主。人和神之間有媒介,有培訓地點:教堂和清真寺。裡邊有老師,比如牧師,不停地培訓你。

經過這個強大的培訓系統,所有人會自然接受一切結果,安心做自己的事,也不覺得糾結和焦慮。

至於佛教,什麼時候參加都可以,在哪參加都行,生活方式跟信教沒有什麼關係。而且佛教不是神教,它是一個沒有神的教。

佛教的最高境界,即“佛是智慧”,修行是解決自己的智慧問題,讓自己成佛就是更有智慧。而且佛教有四大宗派,又有一百二十多個法門,它是有一百二十多個路徑,使你變成有智慧的人。

人一輩子操心三件事:

第一件事情叫錢的多少,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能掙多少錢;

第二件事情是苦樂,不知道自己會經歷多少痛苦和幸福。比如說你結幾回婚,愛幾個人,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情緒快樂與痛苦你都沒法預見。

第三件事情叫生死,不知道自己最終以什麼方式結束生命。是車禍,是癌症,是上吊,還是被殺掉?

普通人總是覺得苦就是苦,樂就是樂,所以要趨利避害。錢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一定要多掙,一旦少了就不開心。另外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著總比死了好。

佛教也永遠在跟你講這三件事,可是它用等號解決了這三個問題——生等於死,苦等於樂,多等於少。

我發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可以根據睜開眼睛時候的睫毛角度區分大陸、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地區的華人。

大陸人的睫毛是 180 度,就是直眉瞪眼,眼睛瞪的很大,睫毛往上挑,眼裡赤裸裸地充滿了慾望,絕不動搖。

大陸人最焦慮,因為大陸只有兩億人信三大宗教,還有九千萬黨員,他們算是有信仰,剩下 11 億人都沒信仰——11 億人都為人生這三組矛盾在發愁。

香港人的睫毛角度比大陸人小 15 度,他們的法律很嚴格,做事兒前要先看看周圍有沒有警察,或是會不會犯法。

臺灣人的睫毛角度比香港人還要小 15 度,臺灣很有意思,按照面積和人口算,當地的廟宇密度是最高的。臺灣人的心中有信仰,所以大家到臺灣,會發現他們每天都很開心,說話口音軟軟的。就算是發火的時候,他們也就最多說一句:“你想怎樣?”

而新加坡人的睫毛角度要再放下 15 度,他們就這麼低眉順眼,不敢抬頭看人。

實際上,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陸、臺灣、香港和新加坡四個地區的華人,他們的焦慮很不一樣,而且他們的焦慮程度和他們解決這三組矛盾的方法有關。

你一旦有了這種價值觀,就再也不煩惱了。生等於死,死也是生,你們也不要悲傷。錢丟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安知非福?

如果天氣很熱,剛好考驗一下我的心智,我接受了這麼多的紫外線,也許還能消毒呢,懂得苦就是樂,人生一下就霍然變得釋然了。這樣想開了之後,你還有什麼好焦慮的呢?

三、年輕人應先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

快樂的感覺是一種自我體驗,當然,也要有社會的評價。如果你自己的體驗和社會的評價能平衡,那你的快樂分值就會比較高。比如,你認為自己很牛,大家也吹捧你很牛,這就說明你的自我體驗和社會對你的評價是一致的。

人生其實是非常公平的,在每個階段,你得到的快樂都來自於自我的評價和社會的評價。

極度愛慕虛榮的人內心是極其虛弱的,他的自我評價系統很弱,他完全靠社會對虛榮的評價系統來支撐自己。

外重者而內荏,所謂外重者,就是特別在意外在形式的人,比如一個人出門帶五個保鏢,八輛汽車跟著,吆五喝六的。內荏,就是內心膽怯、恐懼。也就是說,如果你特別在意外在的東西,比如特別在意別人怎麼吹捧你,你不是博士,非要讓人家說你是博士,就說明你的內心其實是很懦弱的。

所以,要有理想和信念,也就是說,要建立內在的價值系統和自我肯定系統,同時要獲得一點兒成功。獲得一點兒成功,外部就會給你一點兒評價,就會鼓勵你、鞭策你,強化你的自我評價系統。如此,這兩個系統就能保持平衡,你就能一直很快樂。

如果只有社會的高度評價,你內心完全不夠自信,就會出現這個門、那個門的笑話。相反,如果你只相信自己,完全不在意別人怎麼看,那你就可能走向極端。所以,一個健全的人,其內在的評價系統和外在的評價系統要保持平衡。

對年輕人來說,在剛進入社會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要靠自我評價的,因為你剛進入社會,社會還沒有建立起對你的評價。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我20多歲的時候,也像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一樣熱血澎湃,想幹很多事情。有一天,一個很大的領導找我談話。他說,聽說你思想很活躍,我要跟你談談。領導要找我談話,這事兒多了不起啊,進去以後我就開始說,說了大概一個小時。最後,這個領導說了兩句話,從此我就踏實了。他說:

第一,你說了這麼多社會問題、這麼多現象,我告訴你,你知道,我比你還知道,因為我是領導,我看到的信息、聽到的信息比你多;

第二,你著急,我比你還著急,因為我是領導,出了問題,我遭受的損失比你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你教我怎麼幹,你跟著我幹就完了。我一想,這個邏輯也對啊。

後來我明白了,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想得到很多的社會評價是比較難的。在這個階段,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建立自己的價值系統。

比如我想做一件事,我是偏執狂,我就要去做,不管別人怎麼說,因為這時候社會不可能馬上承認你。等你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你的機會就變多了,因為社會是被四五十歲的人控制著的。

那時候,我在機關裡是年齡最小的,我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幹不了,找誰都是老爺爺,年齡大的人根本不理我。今天我發現,我們同學裡什麼人都有,有做生意的,有當博導的,有當部長的,不管什麼事,只要我打個電話,都能找到相應的人諮詢。

所以,在20多歲剛進入社會的時候,你扮演的是一個候補隊員的角色,甚至可能連候補隊員都不是,只是一個足球愛好者。到了30歲,你就混成了一個候補隊員,到了40歲,就差不多可以上場踢球了。

在20多歲這個階段,怎樣才能快意人生?

就是用理想來鼓舞自己,用時間來檢驗自己,用些許成功來安慰自己。你只會有些許成功,不會有很大的成功。當然,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已經小有成就了,但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的。等你熬到三四十歲的時候,你就開始進入另一種快意人生的狀態。

大家知道,王石60歲的時候又去爬珠峰了,爬珠峰除了要有毅力,還要有很多其他條件。我記得他第一次爬珠峰的時候,因為經費不夠,找朋友集資,那時候他40多歲。到了50歲、60歲的時候,他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了。

也就是說,在20多歲的時候,你獲得的快意並不是人生峰值上的那種快意,男人的人生峰值應該在45~55歲。

在20多歲的時候,你有時間、有未來、有理想、有健康的身體,你不怕失敗,你可以做無數次的嘗試,等待最後那一次的成功。

有人講過一句話,他說年輕人吃苦不叫吃苦,叫有福氣,因為你有選擇的機會,有失敗的資本。老了以後吃苦才真叫吃苦,比如你到了60歲,貧病交加,這才是真苦。在20多歲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目標,不要懷疑自己的未來,而且要堅信時間是站在你這一邊的,這樣,你就可以快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