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優質導遊服務是國家旅遊業滿滿的正能量

日前,華遠國際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編寫的《服務的力量》一書出版發行。戴斌院長為該書親自作序,題為“優質導遊服務是國家旅遊業滿滿的正能量”。全文如下:

新年伊始,我曾以《沒有導遊的職業尊嚴,怎麼可能有品質旅遊的未來》為題,呼籲業界關注導遊這一國家旅業典型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很快就很欣喜地看到了這本由華遠國旅編輯的《服務的力量》,以市場主體的名義彰顯導遊的價值和服務的力量。欣獲郭董事長東傑先生邀請,有機會傾聽一線導遊的心聲,感受專業服務的力量,不勝喜悅。值此大眾旅遊從高速增長與品質效益型增長的關鍵時節,作為國家旅遊智庫的領導者,我願意和秉承共同價值者在一起,為身體力行者同行,為砥礪前行者發聲。

1841年的托馬斯·庫克的火車禁酒之旅之所以成為現代旅遊業的發端,重要標誌之一就是為旅遊團配備了專職導遊。1949年廈門華僑服務社成立以來,導遊就是中國旅遊事業的中堅力量。由於導遊的專業講解和高效安排,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親身體會並認同了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成就。1979年,中國旅遊事業轉向旅遊產業,導遊更是旅行社市場化進程的見證者和推動者。導遊在民間外交、品質保障和產業創新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99年以後,我們穩步進入大眾旅遊新時代,市場經歷了一個從精英到大眾的快速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導遊群體承載旅遊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轉型之重,也受了不少委屈。各地無論是打擊“非法一日遊” 、“黑車黑導”、“某某行動”的旅遊市場治理,還是社會輿論,導遊往往都是焦點和靶點。但是全國60餘萬導遊隊伍還在,人心沒散,依然奮戰在旅遊工作的第一線,用自己的才情和努力,讓旅遊越來越專業,也越來越有溫度。所有已經過去的、正在發生的和將要來臨的,共和國都不會忘記,旅遊人更不會忘記!

2017年底,從國家旅遊局官方網站看到重慶領隊何永傑先生,在泰國大象園為救助遊客而不幸犧牲。之後關於事發原因的探究與分析卻似乎陷入了羅生門,政治、經濟和法律的善後工作也沒有讓逝去的靈魂得到應有的安寧。我想該是站出來的時候了:沒有導遊的職業尊嚴,怎麼可能有品質旅遊的未來。沒有導遊服務價值的體現,又怎麼會有旅遊領域的工匠精神!當我們對發達國家的敬業精神和服務品質嘖嘖稱讚時,千萬別忘記了背後的制度和文化,特別是對服務提供者的尊重和保障。只有對每一份職業發自內心的尊重,以及通過自身才情和努力而獲得的財務自由,導遊、領隊、司機、酒店和餐館的服務生才會持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最終為遊客提供高品質的旅遊服務。

導遊的職業尊嚴是從哪裡來呢?

職業尊嚴來自於包括遊客在內的社會成員發自內心地平等對待每一份職業。現在的社會輿論對導遊隊伍的鄙視已經到了汙名化程度。部分導遊也失去了職業自豪感和行業認同感,甚至走向“破罐子破摔”,與遊客比惡的地步。這種情況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

職業尊嚴需要公權力和社會各界的主動作為。旅遊局、文明辦、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政府部門和群團組織要多多宣傳、善於宣傳,並多多引導行業媒體和社會輿論弘揚導遊隊伍中的正面人物和優秀事蹟,讓導遊獲得應有的職業自豪感。

職業尊嚴來自於服務者能夠通過自己努力付出而獲得財務自由,過上體面的小康生活。現在很多導遊在勞務合同而非勞動合同的掩蓋下,沒有上團服務費、加班費,甚至沒有基本工資,還要向地接社“買團”。生存都沒有了保障,還哪裡有什麼尊嚴和品質?如果導遊是與旅行社簽署勞動合同的僱員,就應當依法獲得不低於本地最低工資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值此大眾旅遊和品質旅遊新時代,我們鄭重呼籲並將共同推動:樹立“沒有導遊的職業尊嚴,就沒有品質旅遊的現實保障”新思維,營造尊重服務、尊重導遊的社會氛圍;召開一次全國性的導遊工作會議,統籌提升導遊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經濟待遇和社會聲譽。成立全國導遊協會,讓導遊人員擁有真正為自己說話的社團組織。導遊人員也要多努力,少抱怨,致敬經典,重構價值,用過硬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贏得遊客和社會的尊重。

我欣喜地看到,郭東傑董事長和華遠國旅正在做這樣的事情。《服務的力量》這本書的出版發行,無論對導遊群體還是旅遊行業,都是一個歷史性的標誌,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衷心希望更多的業界朋友加入關注導遊生存現狀,支持導遊創新發展的行列中來。

戴斌 博士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2018年3月1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