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旅遊開發需更多文化自信

日前,戴斌院長受環球時報之邀撰寫評論文章,題為“旅遊開發需更多文化自信

”,並刊載於6月15日《環球時報》評論版。現全文轉載如下:

金字塔、凱旋門、白宮、金門大橋……越來越多的山寨建築、山寨景觀、山寨小鎮,以旅遊開發的名義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祖國大地上。在吸引眼球和媒體關注的同時,也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質疑,甚至來自海外的法律訴訟。雖然差評不斷,但是山寨景觀仍然屢禁不絕。

不容否認,這些山寨品對於部分三四線城市、對於那些還沒有邁出國門者可能還有一定的吸引力,經過環境評估和社會壓力測試,並獲得授權,適當地引進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總體上看,這種現象不應當也不可能成為我國旅遊開發的主流價值取向。如果說以深圳世界之窗、中華民族園等微縮景觀為代表的第一代主題公園的成功,在於滿足了國民大眾對“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而不得的替代品,在於開發團隊對海內外地理標誌和特色景觀元素的再創造,那麼今天依然執著于山寨海外的地標建築和小鎮,則是缺乏文化自信和創造力不足的表現。

戴斌:旅游开发需更多文化自信

我們要看到部分旅行經驗豐富的遊客正在從一般意義上的觀光遊覽,轉向對高品質生活方式的分享,以自由行和定製遊的名義引領旅遊發展的未來。我們也要看到還有相當部分的國民還是初次旅遊者,觀光產品仍然是他們的剛性需求,對於希望出境旅遊而不得者來說,仍然有“替代”和“補償”的心理需求。事實上,這也是前述山寨景觀存在的社會心理和市場基礎。如果公共文化和公共休閒服務體系建設跟不上,就會有“他奶奶的廟”“旋轉觀音”“山寨國外小鎮”等民間自發創造的供給來滿足這些草根性的基礎需求。如果沒有政府引導的文化創造、研發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關注草根需求就會很容易地走向簡單的迎合和輕佻的模仿,甚至走向涉嫌侵權的惡劣抄襲。

以中國之美麗、文化之多彩和生活之幸福,每個地域、每個社區、每個季節都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可供挖掘、整理和開發。比如浙東的“唐詩之路”、蘇杭的民宿雅集、寧夏固原的博物館之旅、甘南的“全域旅遊無垃圾”等,都是基於本土資源培育當代“主客共享”生活空間的成功樣本。對於廣大農村和初級城鎮化的地區而言,首先要補上公共文化和社區休閒的短板,因地制宜地把群眾藝術館、鄉村圖書館、流動戲劇場、老年人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起來。不用求洋氣,也不用求高大上,但求社區居民和廣大遊客用得上、留得住。最大多數人民的現實需求,本土的文化和有品質的創新不去想法設法去滿足,舶來的文化和模仿抄襲就會去滿足。當然,在強調本土資源和文化自信的同時,發展旅遊也需要有開放的思維。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我們既可以引進迪士尼、環球影城這樣的大IP,也可以適當複製其他類型的人文景觀和休閒資源。

戴斌:旅游开发需更多文化自信

世界旅遊發展規律和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旅遊業發展經驗都已經證明:靠模仿與抄襲來開發旅遊資源不可能讓遊客有真正的品質獲得感,更不可能實現旅遊強國的戰略目標。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創造,才會真正做到“見物見人見未來”。

(作者是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