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挑错的父母,只会让孩子越错越多

有些家长,就像一部只会纠错的机器,孩子做对了、做得好,那是应该的,他们总能挑出孩子的错误和不足。

只会挑错的父母会给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1.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与自尊

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即使是小学生,自我意识也处于客观化时期。家长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孩子就有可能真的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同时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一味挑错的父母,只会让孩子越错越多

2.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也会增强。他们从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向主观化时期转变,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和主见,于是,开始挑战“权威”,与家长对着干,这时家长再挑错,那就加剧了矛盾。

3.损害孩子心理健康

家长的一味挑错,孩子始终处在负情绪中,久而久之,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诸如自卑、焦虑、孤独、冲动、嫉妒等。

讲究方式方法的批评才是有效的教育:

孩子不是不能批评,只是批评应运用得当,才可以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1、批评要对事不对人,要让孩子在听到逆耳忠言的同时,仍然可以感到家长深沉的爱。

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会说 “看到你这个样子就烦!”之类的话,来表达对孩子当前行为的不满,其实这样的话是非常伤孩子的,孩子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不那么可爱的人,自卑的根源也许就从此扎了根。不妨用“妈妈爱你,但这件事……”之类的话开启批评过程,也就是说,先表达对孩子整个人的爱,然后在对某个具体的事情展开批评。

2、批评的立场很重要,要明确到底是为了教养的方便还是孩子自己的成长,只有后者才值得继续。

父母批评孩子不外乎两种立场,一是为了自己教养的方便,不希望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另一种是出于孩子自身发展的考虑,希望用批评来矫正不良行为。前者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可能意味着用父母的意志来判定孩子行为的“好坏”,孩子的真实成长需要却没有得到关注。明智的批评是应该基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确信即将出口的是“逆耳忠言”,虽然不好听,却是为孩子的发展负责的。

3、批评要讲究策略,不是话说出去了就会产生期待的结果,语言背后的东西甚至比话语本身更重要。

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道理讲的正确,却没有产生期待的结果,如果排除了批评本身的立场不公平的原因,就要考虑是否语言背后的东西没有到位。比如,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能打人的时候,脸上却笑嘻嘻的,孩子就可能感觉不到事情的严肃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