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首先,从天皇讲起,良渚文化的创始人就是天皇,天皇就是良渚。根据宋朝罗泌在《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记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强尊”。强尊就是至高无上的天尊,粤字古通越,而越人在当时最盛莫过于良渚,所以良渚必定对应着天皇。下图为良渚城复原图——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鹖冠子》记载:“成鸠氏之国,有天下兵强,世不可夺”。——这段话可以看出成鸠氏武力非常强大,举世无双。

并且,成鸠氏天皇喜欢手持王鈇,见下图。所谓“王鈇”,是指王者之斧,王者之法制犹如斧一样有威势,能够置人于死地。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成鸠氏的“鸠”字是鸟字旁,代表着鸟图腾的崇拜,而良渚玉琮上多刻有以鸟为原型的神徽,而玉璧上则直接刻有写实的鸟纹,这些也是鸟图腾崇拜的痕迹,更确切证明,良渚和成鸠氏有密切的联系。鸟图腾后来演变为神化的凤凰,形成了一套凤凰文化,但是良渚并没有龙,龙崇拜的起源地可能是凌家滩。

成鸠氏最重要的器物便是玉器,而玉器之中最要紧的是玉琮、玉璧,这是天皇用来法天象地的神器。成鸠氏通过对鸟的观察、同鸟的交往,来知天时、明节气、辨物候,获得对天的认识。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根据分子人类学对Y-DNA的追踪,O1a类型的越人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东渡,远游到台湾、印尼、菲律宾等地,台湾的原住民大多是O1a-M119下游的分支。了解过分子人类学的人都知道,O1a比O2(旧O3)更早的在中国繁衍,而三皇比五帝要早,所以说天皇出于O1a,并没有什么奇怪的,研究历史学术遵循客观真理,不应该受到后世的大一统观念影响。

注意:成鸠氏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并不是专指特定的一个人,而天皇则可以特指某个领袖,精神领袖。“鸠”是鸟类聚集的意思,也代表着他是指一个氏族,由于泰雅族的Y染是90%以上的O1a,所以可得出泰雅人就是成鸠氏的后裔。

通过对泰雅族的研究,我们发现泰雅部落以血缘基础、以父系中心,由诸兄弟家族联合而组成的部落,他们没有固定的核心领袖,遇到决策重大事情时,由各部长老开会来决策。可见,越人并不是一个奉行君主集权的部族,由此推测,天皇也不过是一个精神领袖,是一个“虚君”。

回到正题,成鸠氏的文化色彩是战斗的,崇尚扩张的,与后世偏文弱的江浙文人风格截然不同。当时整个部族都崇拜老虎,并且以战神形象为族徽。可以说,鸟图腾是第一崇拜,虎是第二。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这个神徽应该怎么解读呢?他是一个兽面形象的战神。最上面是羽冠,大家知道,越人是鸟图腾的,所以羽冠是文化特征,羽冠在战场上还可以凸显戴羽冠者的高大威猛,在心理上对敌方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羽冠下面的是兽眼和獠牙,象征着一个正要战斗的凶猛野兽,比如像老虎之类的,整个兽面神徽能带给战士们强大的力量。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成鸠氏彪悍尚武的文化色彩,被台湾原住民所延续。台湾原住民大部分都是O1a族群,例如泰雅族,泰雅的族名原意就是“真人”或“勇敢的人”,他们一直保留有猎头的习俗,就是把敌人的头颅猎取掉,从而作为勇猛的象征,他们的这个猎头风俗直到近代才慢慢取消。说到这里,要提一下中国南方的“划龙舟”习俗,龙舟也和猎头有关,话说在南越王墓“铜提桶”的图案上,有人划船,有人拿着斧头、弓箭,有人在砍一个俘虏的头,这就是在猎头,而且,这些战斗人物的头上都戴着“羽冠”。原来,“划龙舟”是起源于越人的一种习俗,即通过乘坐龙舟,外出猎头,来保佑农业丰产。

至今,泰雅族男性还是天生的猎人,男子到十二、三岁后,外出时必配刀,片刻不离身,不论外出或战斗都随时配刀,刀具可以说是泰雅族勇士的生命,想必良渚居民也是如此。还有,泰雅语群里面有一支叫赛德克族,在台湾日治时期,他们反抗日本人最为激烈,今天有人拍成了电影,叫《赛德克·巴莱》。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成鸠氏有没形成“一神教”式的宗教呢?首先,成鸠氏的信仰文化与殷商的“上帝崇拜”、姬周的“天命说”不同,成鸠氏介于二者之间。在成鸠氏的文化里面,既没有人格化的上帝,也不仅仅是祭祀祖先,成鸠氏是泛神论者。有人认为太阳神徽是良渚走向“一神教”的象征,其实不然,太阳崇拜在各个民族之中,都普遍存在。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良渚人崇拜自然神,认为人、鸟、兽等万物皆有灵性,巫师大多由女性担任,负责与神灵沟通。台湾原住民也是如此,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其中祖灵被认为最能影响族人的吉凶祸福,原住民相信祖灵居住在山上,会保护族人的农作物收获丰盛。总体来说,台湾各个原住民都属于多神崇拜,并没有唯一的人格神。由此推断,良渚的成鸠氏也是如此,成鸠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走向唯一的真神,他们始终信奉着多神。后来,殷商从北方入主中原,殷商发展出有人格神的上帝观念,和西方的基督教一样,殷商人信奉有上帝,试图一统神祗,中国差一点成为宗教化的国家。再之后,姬周打败了殷商,周人用必然性的天命取代了人格化的上帝,姬周不相信上帝,只是主张敬天法祖。

良渚成鸠氏的太阳崇拜被保存了下来,例如“羲和”传说——《尚书·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良渚的玉器礼制被保存了下来,被姬周和儒家发展为礼治。但是,良渚的“巫政”被废除了,姬周用“政治正确”的理性文化,取代了巫术色彩浓厚的《山海经》世界,中国从此走向了非宗教化的社会,“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历史的选择。

天皇之后,还有地皇、泰皇。由于良渚毁于海侵,地皇、泰皇的具体名号已经失传,后人把“三皇”附会到其他部族的领袖中,其实是谬之千里的。

成鸠氏经过一番积累,发展出了一个有虞氏、又叫虞朝,《礼记·王制》云:“有虞氏皇而祭。”——里面的皇字很象形,就是大王的头上带着良渚的三叉形羽冠,见本号之前的文章,皇字即起源于良渚的越人。虞字就是吴的意思,良渚即位于吴越之地。《韩非子·显学》说“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由此推断,虞朝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良渚,但势力在不断扩张。

良渚文化,从天皇的战斗文化说起

虞朝也有好几个出色的领袖,例如幕,他是帝舜的先祖,依稀见于史籍的一角。《国语》上说:“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又云“虞幕能听协风,以成物乐生者也”。说的意思是,幕是有虞氏的老大,他发展物候历法,推动农业生产。实际上,幕只是继承了成鸠氏的技能。

虞朝后来到了陈地,晋平公问太史赵曰:“陈遂亡乎,对曰陈颛顼之族,陈氏得政于齐,乃卒亡,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

宋朝罗泌在《路史·余论七》记述了一个“吕梁碑”,碑文道:“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叟,瞽叟产舜,命禹行水道吕梁”。

下面这几个应该是定都陈地之后的虞朝首领——

《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山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

《左传·昭公三年》,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这个碑文最大的亮点是,没有说舜出自黄帝。常看我们“基因看历史”号的读者都知道,五帝同源说是大一统后的产物,把所有牛逼的人物都归为一体了。但是这个在考古上、基因上是站不住脚的,从基因上来说,就算是同一个姓氏的人,都有非常多个不同的祖先。又说帝舜出自颛顼,但颛顼为黄帝一脉,黄帝起源于西北,与东南的良渚不同。而帝舜的陈姓后人,经过基因检测发现,O1a的比例偏高,说明帝舜和良渚为一脉,故不采纳出自颛顼说,虞朝的总体世系为:

成鸠氏...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

话说到了良渚后期,约4000多年前地球出现小冰期,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气候恶化,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率较大,大规模的洪水进入良渚,良渚文化毁于海侵。于是成鸠氏、虞朝的人民,纷纷外逃,一些跑去华中,一些挥军北上。帝舜那支就是北上了,帝舜进入中原之后,把自己的祖先出处附会到了黄帝世系里面去,因为黄帝一系是中原争霸的胜利者,攀附能使帝舜显得血统纯正,增加政治话语权。

当时北方几个大的部族,组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定期推举精英来担任“武林盟主”,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主席。黄帝的嫡系后裔是颛顼一系,颛顼一系把“武林盟主”传到了帝尧。代表东夷势力的舜,日益坐大,他动用东夷军队“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可见,舜通过软禁帝尧、流放帝尧的儿子丹朱到南方,取得了“武林盟主”的宝座。

不久,中国再次被海侵困扰,西北崛起的大禹善于治水,因治水获得了很高的名望,帝舜迫于舆论的压力,名义上把大位传给了禹,但让伯益继续控制陶寺。之后舜决定去追击丹朱势力,顺便向南方发展,舜一口气杀到了长沙零陵界,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舜很快便病卒。大禹的儿子启看在眼里,他马上从石峁杀向陶寺,打败了伯益,中国从此进入了夏朝。

伯益虽然败下阵来,但他的后裔创立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赵国,此是后话。伯益有一个后裔叫恶来,据说是大力士,能够力博猛兽,成为勇猛的代言人,后世要赞扬猛将,便称“古之恶来",可以说,恶来继承了祖先成鸠氏的勇敢好战。

良渚文化是一种扩张型的战斗文化,他的辐射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北及甘青,南至赣粤,莫不受其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良渚文化对中原的华夏文化有直接的影响,其文化内涵直接注入夏商周三代的文明,至今人们还流传着“三皇”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