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年前一個西班牙人來到上海,西洋繪畫由此傳播開來

近現代的上海文化,是中國歷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獨特範例,而近現代上海美術正是這種交流的結晶。

1847年,一位西班牙傳教士來到上海。他叫範廷佐,因其在建築、雕塑、繪畫方面的專長,被委派主持董家渡天主堂的設計。抵滬後,他立即投入教堂的建設,除建築設計外,還親手繪製、雕塑聖像,指導木工製作祭臺等宗教用品。

範廷佐最初在董家渡設立工作室,指導董家渡天主堂的設計施工。1851年主持聖·依納爵堂的設計施工時,他發現教堂建設需要大量繪畫和雕塑作品,而在中國又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因此,他決定擴展工作室,兼作藝術課堂,招收中國教徒為學生,向他們傳授雕塑、繪畫,包括版畫的技藝。1852年底,選自張家樓修道院的16歲中國修士陸伯都成為範廷佐的第一個學生。正是陸伯都,後來在土山灣孤兒院的工藝工場中創建了繪畫、雕刻工場。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土山灣畫館是一處培養繪製雕塑聖像、指 導工匠製作祭壇等宗教用品的場所。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據史料來看,土山灣畫館是中國首個西洋 畫室,徐悲鴻曾語:“土山灣亦有習畫之 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

據《並非衰落的百年——19世紀中國繪畫史》一書中記載,土山灣畫館的設立時間是1867年。而土山灣孤兒院的前身是1850年成立的蔡家灣孤兒院。1860年,因太平軍的迫近遷至董家渡,1864年又遷至土山灣。土山灣位於上海徐家彙南部,肇家濱沿岸,佔地約80畝。因當初開挖肇家浜運河時,積土堆成岸邊高地,得名“土山灣”。

1867年,當土山灣孤兒院第二排房屋建成後,陸伯都將工作室遷入孤兒院,培訓孤兒,生產宗教用品。陸伯都身體虛弱,長期患病,自1869年起,年僅22歲的劉德齋就成為陸伯都助手,主持繪畫、雕刻工場的日常事務。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土山灣畫館早期的彩繪玻璃工場。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清末土山灣畫館中的教學場景,後排左二 即為畫館主任劉德齋。

土山灣畫館作為中國最早的西洋美術傳授機構,在西畫種類、西畫技法的傳播上已做到儘可能的完備,使歐洲油畫第一次在中國系統性地出現。估計曾有不下百名中國孤兒在土山灣接受過為期6年的西方繪畫訓練,他們的作品後來遍及中國各地天主堂。1907年,土山灣出版《繪事淺說》《鉛筆練習畫帖》等教材,教材中介紹了素描、透視、人體解剖和油畫、水彩畫的製作技法。周湘、張聿光、徐永清、張充仁等為土山灣畫館“陶冶出之人物”的代表。其中徐永清被認為是較早介紹西洋畫到中國來的兩人之一,另一人則是李叔同。

從現存的土山灣畫館畫室的有關歷史圖片資料中,可以發現有鉛筆畫、水彩畫、油畫等課程的實習場景,從中能看出是以歐洲14世紀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宗教題材形式為範本臨摹的。畫館裡的孩子們接受西畫訓練,也不會抱著渴望學習西畫、渴望辨析中西繪畫有什麼不同的目的來學習。所以,土山灣畫館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的學習狀態,孩子們不會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西畫理論。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據考證,圖片中的小男孩就是後來著名的 海派黃楊木雕藝術開創者徐寶慶。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1912年,70歲的劉德齋(中坐撐手杖者) 與畫館學生於龍華百步橋合影。

土山灣畫館自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末,前後歷時80餘載,幾經演變沿革。其教學方法採取的是工徒制,採用範畫臨摹的方式傳授技法。到了20世紀前期,土山灣的教學方法發生改變,美術學科增多,寫生教學逐漸取代範畫臨摹。

徐悲鴻先生曾說土山灣畫館是中國“西洋畫傳播之搖籃”,其實它的作用對中國西畫的各種影響也僅只是一些方面。若從頭看,範廷佐之所以要收學生,是因為他發現中國缺乏製作聖像畫的人才,宗教用品的製作無法滿足對宗教用品的需求。教會的本意是讓土山灣畫館為天主教服務的。梁錫鴻《中國洋畫運動》中說:“上海西洋畫輸入的機會較多,在徐家彙有一所天主教所立的學校,內設圖畫一科,專授西洋畫法,不過所有作品均帶有極濃厚的宗教氣氛。”

本文選自

2018年第7期《中國收藏》雜誌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171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上海,西洋绘画由此传播开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