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中有沒有昏君?

獵神降臨orz


開國皇帝和昏君,應該是相互矛盾的兩個詞,但人本來就是矛盾的,所以真有皇帝兼具二者,這些皇帝又分兩類,一類是拋物線式的,多少做出了點成績,幹出一番事業,但後來就變味了,另一類是純粹昏庸式的,屬於機緣巧合開了國。

先說第一類,這一類的代表人物是王莽、司馬炎、蕭衍、高洋和李存勖(xù)。

1、王莽


這幾位都是做出了成績的,王莽成績最差,雖然篡位前名聲不錯,辦事也很牢靠,但是改朝換代之後一場改革,改的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四起,漢室遺族也趁亂起兵,大新王朝一世而亡。

2、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屬於摘桃子的,桃樹司馬懿種好了,肥司馬師施了,其他事司馬昭也處理好了,司馬炎直接摘就行。

司馬炎多少做出了成績,攻滅東吳結束三國亂世,並創立太康之治。但相比之下,他的錯誤更大。荒淫好色姑且不論,司馬炎中後期揮霍無度,更加助長了西晉權貴的奢靡之風,貧富兩極分化嚴重。

並且司馬炎目光並不長遠,看曹魏這麼慘,他就重啟了分封制,又立了一個傻兒子,還對胡人內遷不管不顧,結果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西晉土崩瓦解。

3、蕭衍

蕭衍是明顯的拋物線,前期英明神武,真刀真槍打下了江山,坐了幾十年以後糊塗了,迷信佛教,引狼入室。一場侯景之亂,繁華江南赤地千里,南朝梁名存實亡。

4、高洋

高洋也是摘桃子的,其父高歡和其兄高澄為他鋪好了路,當然,這路到他腳下,可以說是幸運,也可以說是能力使然。準備稱帝的高澄遇刺後,東魏舉國譁然,反高氏勢力蠢蠢欲動,但年僅24歲的高洋迅速穩定局勢,稱帝建國。

在位初期,高洋勵精圖治,編制齊律(影響了後來千餘年的律法制定),大力整頓吏治,並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西魏(北周)、南朝梁,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被稱為"英雄天子"。

然而在位後期的高洋縱慾酗酒,行事乖張變態,給北齊禽獸王朝的大名再添一筆,最終飲酒過度暴斃。

5、李存勖

李存勖雖然繼承了李克用的底子,但在稱帝建國的路上,他自己的能力也至關重要。

李存勖驍勇善戰,當了十五年晉王,在這十五年內,他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建立後唐、滅亡後梁、攻滅前蜀,威震天下。

但李存勖是個戲曲發燒友,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殺戮功臣、橫徵暴斂,最後死於政變。

再說第二類,這類人集中出現在大割據時代,比如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而且他們的政權不會太大太強,畢竟運氣不能當飯吃,天上掉下一個大國強國是不可能的!

這一類的代表如五代十國時期的桀燕政權,劉守光一個大頭兵,靠著幾個叛立適時,就佔了一塊地盤,稱帝建國,兩年後被滅。並且因為統治期間殘暴不仁,這個燕國才被稱為桀燕。

最後說一下亡國皇帝有沒有昏君

總體來說,亡國皇帝還是昏君居多,畢竟好好一個國家在你手裡沒了,總有你一份責任,當然,也有些是國家早就敗光了的,像晉愍帝司馬鄴,只剩下一個關中,還發旱災,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糧沒糧,怎麼跟前趙打?妥妥地亡國。

還有崇禎皇帝,努力奮鬥十七年,沒搞成中興反而亡了國,雖然他能力不算頂天,但也算不上多昏,亡國也有生不逢時的原因。


平沙趣說歷史


開國皇帝和昏君,本來是有點自相矛盾的兩個角色。因為開國皇帝之所以能夠開國,那必然是有兩把刷子的,不然為什麼能在亂世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帝王呢?

但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歷史的長河中,還真就能挑出來既開國,又亡國的皇帝,他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勗。

話說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最強的諸侯主要有兩家,河東李克用,和中原朱溫。開始是朱溫佔據了上風,最終取代唐朝稱帝。李克用臨死之前,給繼承自己位子的兒子李存勗留下了三支箭,第一支箭是朱溫,第二支箭是自己所扶持後來又背叛自己的幽州劉守光,第三支箭則是契丹人。

李存勗號稱“半截太宗”,在和後梁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就像李世民一樣英明神武,關鍵時刻輕騎繞過敵人大軍,直搗空虛的梁國首都汴梁,梁末帝朱友貞絕望自殺,李存勗也就成了後唐的開國帝王,也就是後唐的莊宗。

李存勗有個愛好,就是唱戲。得到天下之後,他身邊的這些戲子都個個顯貴了起來,有的時候甚至直接封戲子為刺史,而他身邊身經百戰的大將還有很多沒有得到相應的賞賜,由此漸漸的失去了軍心和民心。

就在他得天下的第三年,魏博軍發生叛亂,李存勗派兵鎮壓卻接連失利,不得已啟用了自己冷落許久的李嗣源,而李嗣源到了魏州之後,卻半夜被叛軍劫持,不得已做了叛軍的領袖,反過來進攻洛陽。

李存勗手忙腳亂,決定御駕親征,宣佈開府庫賞賜士卒,但是士卒已經心寒,很多人都直接四散而走。李存勗不得已,決定退往汜水關,和自己的兒子李繼岌合兵一處討伐叛軍。

但是就在此時,他曾經崇信的伶人郭從謙發動了叛亂,亂軍之戰李存勗被射中臉頰,不久死去。手下有幾個忠心的人,把周圍的樂器和衣服之類草草的覆蓋在李存勗身上點火,算是完成了火化,可嘆李存勗百戰得天下,三年便覆亡。而後來稱帝的李嗣源和李存勗之間並無任何血緣關係,可以說天下自李存勗得,也自李存勗亡,可謂是取天下難,守天下更難的佐證了。


經史通義


縱觀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開國皇帝就是昏君的屈指可數。按照正常模式來講,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打天下,後代子孫敗家。

但是也有特例,一人身兼開國皇帝和亡國皇帝兩種身份。

這個人就是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懿家族為了篡奪曹魏政權,可以說是三代經營,處心積慮。司馬懿殺曹爽時已經70開外,兩年不到就一命歸西,根本來不及稱帝。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在世時,對內幾乎完全控制了曹魏的大權,對外滅掉了蜀國,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惜他有高血壓,突然中風死了,只好把稱帝的工作留給兒子司馬炎。

司馬炎三十歲繼承父親的王位,即位之後沒過幾天就把曹魏的最後一位皇帝曹奐趕下了臺,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

史書上記載司馬炎的長相比較怪異,手長過膝,更讓人叫絕的是留有一頭拖到地上的長髮(不知道每天打理頭髮需要多久),要在今天走到大街上肯定會被人看作文藝青年。

由於司馬懿,司馬昭都是事後被追封為皇帝,所以西晉事實上的開國皇帝應該算是司馬炎。司馬炎在繼位之初的十多年裡,算得上兢兢業業,坐的牛車韁繩都是用普通的麻繩,堅決不用絲綢,用人也是知人善用,駕馭有度。太醫司馬程據曾經獻上一件用野雞頭上的毛織成的毛衣,司馬炎下旨當眾燒掉,並宣示全國以後不許再貢獻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裝異服。在他的治理下,西晉沒過幾年就滅掉了最後一個對手——吳國,結束了中國一百多年的分裂混亂狀態。

沒想到從此以後,司馬炎彷彿變了一個人,開國皇帝的銳氣在他身上一掃而盡,不僅沉迷美色,而且昏招迭出。

他首先下達一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詔令,命令將全國各個州郡的軍隊全部解散,僅僅在大城市保留一百人,小城市五十人,用來維持治安。雖然所有大臣都一致反對,認為國家武備不能放鬆,否則一旦有外敵入侵無法應對。

從東漢以來,遊牧民族內遷越來越多,有個叫江統的官員發現西晉國內不知不覺有了上百萬的遊牧民族,趕緊上書司馬炎建議對這些人嚴加提防,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徙戎論》。可惜司馬炎每天精蟲上腦,渾然不覺整個社會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反而認為江統的建議是一派胡言,根本置之不理。

事實證明,江統的眼光非常準確,司馬炎死後僅僅十四年,中國進入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五胡亂華。據統計,三國時總人口2000萬左右,經過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之後,有將近二分之一人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死掉,到東晉初僅餘800萬漢人!

司馬炎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立自己先天大腦有問題的痴呆兒子司馬衷為太子。

為了傻兒子安心坐穩王位,司馬炎逼死了自己的親弟弟。因為司馬攸為人賢明,很得大臣和百姓們的敬重。司馬炎擔心威脅自己的傻兒子,打發司馬攸去青州當官。其實這個時候,司馬攸已經得了重病,他反覆上表請求免行,但司馬炎看來這就是故意拖時間。最終逼的自己的親弟弟油盡燈枯,吐血而亡。

司馬炎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分封諸侯王。他平時閒著沒事幹,就胡思亂想,認為自己家族能夠輕易推翻曹操家族,就是因為曹家沒什麼宗族勢力,一旦朝廷發生變亂,沒人能夠幫忙。

於是他幹了一件自認為無比正確的大事,這就是把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和其他宗室都封為諸侯王,每個諸侯王都有很大的領土和獨立的兵權。這二十五個諸侯王中,最厲害的有十個,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囧、長沙王乂、梁王彤、淮南王允、成都王穎、東海王越、河間王顒。最後還嫌不夠,又封自己的叔叔汝南王亮為太尉,管理國家大事。

可是司馬炎沒有想到的是,他這件事不是擦亮了阿拉丁的神燈,而是親手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他的傻兒子和這群親戚比起來,簡直就是狼群中的一隻小羊。

這些分封的諸侯王不僅沒能保衛晉朝天下,反而在連年自相殘殺中把西晉王朝推向了死亡!

司馬炎駕崩前的西晉,外表看似平靜,然而一股股力量猶如岩漿那樣在地下奔騰洶湧。然而,司馬炎對這一切渾然不覺,每天都在為自己治理下的燈紅酒綠,歌舞昇平而沾沾自喜。公元290年的一天,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隨著司馬炎的死去,潘多拉魔盒的蓋子即將打開,火山也終於開始爆發,整個西晉政權都將在劇烈的震動中徹底崩塌。,整個中國大地也將迎來最為黑暗的一段歷史時期——五胡亂華!

雖然晉朝最後並沒有亡在司馬炎本人手中,但正是他的一連串昏招種下了惡果,使得晉朝短短50多年即告滅亡。

這麼短的時間,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所以,給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貼上一個昏君的標籤並不為過。


小奔說史


開國皇帝都是基本都是馬上皇帝,試問開國皇帝是昏君的話,還會有這個國嗎?周圍能聚集那麼多開國良臣武將,如果開國皇帝是昏君,肯定是駕馭不了的。


至於亡國皇帝中有沒有明君,說到亡國皇帝,自然是昏君居多的,因為沒有能力阻止國滅。但也不是一概而全,例如明朝崇禎皇帝,不能完全說是昏君,崇禎的勤政在史書上是留了一筆的,在大形勢下,個人的能力太過弱小,可以說是時運不濟。



所以,不管是開國皇帝、亡國皇帝,明君或昏君,都與能力有關、與時勢有關。


映像語錄


開國皇帝有沒有昏君,與亡國皇帝中有沒有明君,這兩個問題相輔相成,可為對照。

問題的配圖大概是“皇帝的新裝”嗎?此圖太寫實,驕傲的皇帝露出小丁丁,晃晃蕩蕩地在街上接受臣民的圍觀,囧到如此地步,實在有些“少兒不宜”!這位皇帝便是“昏君”的典型吧!然而歷史上豈真有安徒生童話中那樣糊塗透頂的皇帝?事實是,絕大多數皇帝,都是頭腦正常,既不痴也不傻(偶有患神經病或狂躁症者),所謂的“昏君”,並不代表他們就是痴呆兒,或智力有缺。

(人們演繹“昏君”,總作痴呆兒狀)

說起“開國皇帝”,大家馬上會想起“英明神武、天降聖人”這樣一些詞彙吧?瞧瞧他們,實在太牛了,從“無”中生出有來,盤起“國家”恁大一爿生意(劉邦不拿他做的事業與他二哥比,還向老父親炫耀麼?),那一定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偉人(我看新聞裡,有記者採訪四川一個長得極似馬雲的保安,在媒體的連連追擊之下,保安謙虛地說:我啷個比得上馬雲嘛,人噶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哦!)。開國皇帝裡有沒有昏君?容我分而縷述之——

中國人喜歡把國家比作江山。江山除了“打”的,還有“篡”的,有祖上“積德”,到他那裡“撿現成”的

我見前面有人提到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不假,可是請注意:秦始皇不是開國皇帝。秦國從兩週之際立國,到始皇帝那裡,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秦始皇不過將祖業發揚光大而已。基本上,秦始皇只能歸屬於“撿現成”一類(此說是否苛刻了些?)。

雖說是撿現成,但秦始皇畢竟“撿”得有聲有色,把家族企業做大做強,為中國歷史開創了新局面,他對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一帝”之說是就其功業而言,而就他的一些具體的政治舉措來說,秦始皇確有不少“昏”的方面。比如他在兼併六國後,沒有面對新的統一形勢,採取相對和緩的、以休養生息為主的新政策,沒有一邊削弱六國貴族勢力,一邊加強對關東六國人民的恩養撫卹。新的大一統帝國繼續了過去的暴苛統治,民心未附,其能久乎?結果在他死後未久天下即分崩離析。而推翻秦朝的,正是六國舊貴族(項羽是代表)和普通平民(劉邦是其代表)的聯合。可不可以說,大秦是亡在秦始皇手裡?

如果說新的“大秦帝國”是一個全新的國家,秦始皇作為這個新國家的開創者,他確乎昏得可以,他的“昏”表現在統治手段的顢頇、僵硬、暴虐和不知變通。但似乎不能因為他有“昏”的一面,就給他加上“昏君”的諡號。接著往下看——

與秦始皇近似的一個例子,是西晉的武帝司馬炎。

司馬氏篡奪曹魏之政,歷經三代,早已打下立國的基礎,到司馬炎這裡,遂正式接受禪位,建立晉國,司馬炎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而司馬炎開國,既是“篡”的,也是“撿現成”的。

司馬炎在建立西晉後,方滅吳國,統一天下,中國重歸大一統之局。這是與秦始皇相似的歷史貢獻,也是其本人的輝煌事功。司馬炎又是開國皇帝,又有統一中國的功業,可稱昏君嗎?

如果不能簡單地說司馬炎是昏君,但他確確實實做了許多“昏事”。這與其私德無關(如他騎著羊在後宮淫亂),而是指他作為王朝的開創者,如何“開國承家”,建立新的制度。可是在這方面,司馬炎敗筆很多,比如他重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為王,削弱了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力,為後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筆;他另一個昏聵的作為,就是選擇了晉惠帝做帝國的繼承人,而後者是史上“白痴皇帝”的最大嫌疑人。

可是憑著這兩點,就能論定司馬炎是昏君嗎?自也不能。比如大封宗室的事,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幹過,而且後果一樣(明朝是靖難之役,叔父奪了侄皇帝的大位;西晉則直接導致八王之亂,天下分崩),難道能說朱元璋也是昏君嗎?“明君”做昏事,太尋常啦!

儘管歷史上秦始皇、晉武帝和明太祖都在政治上有過嚴重的失誤,可是並不能將他們與“昏君”劃等號,也從來沒人指責他們是昏君。

那麼史上有沒有皇帝被人痛責為昏君呢?

有,他們都是亡國之君。在一些電視劇裡,有這樣的情節:忠臣指著皇帝的鼻子大罵“昏君”!其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個臣子有膽,敢當面罵皇帝是昏君呢?他就是有膽,這麼做與忠臣的應有舉止不合,他們也不會那樣做。罵皇帝為昏君的,主要是後來朝代的人。

亡國之君裡,傻子或智商有缺陷的人極少,有意思的是,亡國之君多奇才。好比商紂王,此人在春秋時代就被許多人罵為昏君和暴君,可是此人才智頗高,《史記》說他“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是個很聰明、能說會道的人,現代人還頗為讚頌他“經營東南”的歷史貢獻呢!

這樣聰明的人,怎麼亡國了呢?原來,商紂王自恃聰明,對別人的忠言讜論不以為然,以為天下大事無不出己燭照。他是因為太“聰明”而亡國的!歷史上“聖明亡國”的例子層出不窮。與商紂王相似的一個案例是吳王夫差,夫差主政的吳國,滅了越國,還差點滅了楚國,他還親自統兵北上爭霸。殊不料後院起火,被素來忠順的越王勾踐殺了個措手不及,竟然亡國了。商紂王不也是在對東夷用兵大勝之時,忽然被周武王從背後捅了一刀,大商之亡,也亡得太驟。大概,商紂王和夫差在自殺前都是不肯閉眼的吧?他們那麼聰明,怎麼會亡國?他們想不通!

由上可見,無論是開國之君,還是亡國之君,皆以聰明人居多;像不幸的伍子胥那樣,一生連著與兩位“昏君”相遇(楚平王、吳王夫差),那實在是他運氣不好,而“昏君”之責,更多的是他從自身境遇而發的一種忠憤之悲鳴,屬於一種個性化評價。公允的史評,誰能以“昏君”二字了事呢?

我說,歷史上真正的昏君其實是不多的,相反一些人們眼中的“昏君”頗富才華,典型者如南陳的陳後主、南唐的李後主,還有一位北宋的宋徽宗,他們昏嗎?他們一點都不昏聵,只是做不好皇帝。就像宋徽宗的一位崇拜者說的,“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宋徽宗固然是一個才情極高的文化天才與巨匠,他擺弄什麼都好,唯獨不會做皇帝。但要說他是“昏庸亡國”,也不大可信,假若陳後主不碰到隋之興,李後主不碰上宋之興,宋徽宗不碰上金之興,愛好文藝、荒於政事未必能斷送掉花花江山。那他們也不為昏君了。

總結:昏君這個詞,偏重在“君”,皇帝做不好,行事乖謬錯訛,便可加一個“昏”字。昏不是皇帝的一生簡評,而應該是就事論事的

。以此為標準,開國君主中倒真有不少昏君呢!


皇帝不稱朕


當然有,還不在少數,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位開國“昏君”!

司馬家族一度在中國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司馬懿作為曹操重要的謀臣,其地位和影響力足以撼動天下,靠著司馬家三代人的苦心經營,最終在第三代時,徹底顛覆曹魏王朝,只不過司馬懿、司馬昭都沒有機會真正登基為帝,到了第三代司馬炎的時候,這個名副其實的官三代,一舉滅掉曹魏,自己改朝換代,正兒八經當了皇帝,主宰天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晉朝。

登基之後的司馬炎,還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沒幾年時間就滅掉了吳,徹底統一,本想著他讓中國結束了割據分裂,老百姓也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了,可是不料,這個皇帝,卻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情,說他“昏庸”一點也不為過。

常說皇帝后宮佳麗三千,這就讓常人覺得三千佳麗已經是不少了,可這位司馬炎愣是將自己的後宮擴充為一萬佳麗,這個記錄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為此司馬炎還得了個“後宮妃子最多皇帝”榮譽稱號,不過現在看來,這也有些許諷刺的味道。

除了重色,這位司馬炎還輕政,估計是對司馬家族實力的自信,他曾下令解散全國的軍隊,讓大城市僅僅留下100個人來守衛,小城市更是僅留下50人守衛,現在想想,這司馬炎同志心也太大了,別人巴不得擴充軍隊保衛政權,他倒好,給了別人造反的理由和機會,當然這種輕政的後果自然也是十分的沉重,在司馬炎死後,中國徹底進入一段黑暗的歷史時期(五胡亂華),死傷無數,生靈塗炭,據歷史資料記載,這段時期,漢人死傷的人數高達千萬。

你還知道司馬炎做皇帝做過哪些“荒唐事”?歡迎留言~


蘇忖


開國皇帝有沒有昏君呢?那肯定有!開國皇帝哪一個是昏君呢?這個就比較難找了。畢竟開國皇帝都是那個時代征戰天下的第一人,一個偌大的國家能被一個人征服,那麼首先這個人登基時還是要有君王之德的!

那麼我覺得開國皇帝是昏君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開國後日間驕奢,最後變昏的;一種就稍微離譜一點,他的皇帝之位是“撿來的”,所以歷練少了容易走彎路。而且再昏的皇帝也有有為的一面,所以我暫且講講一點吧。

1.梁武帝蕭衍(屬於當上皇帝之後幹了些昏事)

蕭衍是南梁開國皇帝。年輕的蕭衍生活在南齊的國土上,屬於南齊的皇親,也是蔭家之族。少年多才和當時其他幾位文學大拿並稱“竟陵八友”。在南齊齊武帝死後輔佐皇太孫繼位為敵,但皇太孫蕭昭業只顧享樂,不理朝政。(可見皇朝末尾出昏君才是常態呀,不過也為蕭衍擁兵自重提供了條件)之後也抗過北魏孝文帝的進攻,有勝有敗但總體來說還不錯。最後在征戰四方中壯了野心,還立過攻佔建康的功勞,最終他逼迫當時的南齊皇帝齊和帝禪位給他並讓他吞金自殺,於是蕭衍建立了大梁帝國,世稱南梁。

但問題是在常年的隱忍中使得蕭衍比較猜忌、多疑還特別的徇私護短。比如說蕭衍自己的六弟蕭宏窩藏殺人兇手,TM皇帝老兒不查就算了竟然還封官獎賞。。。(最後慣的六弟和他侄女搞在一起,那個侄女就是皇帝的女兒)

蕭衍對於自己身邊發生的亂事沒有反思自己,直接覺得這是現世的苦難呀!!!好了,他看破紅塵了,選擇出家入寺廟當和尚。不僅大肆在國家修建寺廟,還要求全國人和他一樣要不近女色,不準吃葷。(你咋不去*呢)其他的一些就不說了,最後他的命運也可想而知。在後來發生的“侯景之亂”中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餓死於臺城。

2.晉武帝司馬炎(主要靠拼爺爺拼爸得到的皇位,但前期還好,後期不行)

司馬炎是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看到他這一家子追封的皇帝,小橋我就想哭呀)在逼魏元帝曹奐禪讓後當了皇帝,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又是這個套路)一開始也是也幹過大事的,比如滅吳,發展本國經濟,也是出現過“太康之治”滴。但有可能是滅吳後,小司馬他失去了目標,感覺生活如此空虛。於是,總得有點事幹吧,便幹起了荒淫無道之事,也開始怠政惰政了。

除此之外他還幹過的昏事就是大封宗室和罷免州郡的士兵。

先說大封宗室。司馬炎在經歷過晉魏交替後深深的認識到:看看魏國,在曹氏皇位要丟時沒有曹氏宗親能挺身而出,還是宗室力量不夠呀!那行,我先給我家自己人加點籌碼。(和劉邦類似,劉邦滅了秦國後也覺得沒有自家人幫忙是秦朝滅亡的很大原因,所以他開國的時候也大肆分封,形成了郡國並行制)但是看來司馬炎沒看到剛剛滅亡的漢朝曾經因為分封鬧出過多少麻煩,“七國之亂”還吊在後山那棵歪脖子樹上呢!都忘了,都忘了!尤其是在戰亂年代,擁兵自重很有可能,過度分封真的很危險。

其次就是罷免州郡之兵,設大郡兵百人,小郡兵五十人。(沒實現和諧社會的司馬炎表示文明治國,不過當時確實有兵役過多的現象,但是還要打仗呢兄弟,輕重緩急分一分唄)

最後就是他喜歡和大臣比有錢,有時每頓飯都要好幾萬錢,就是要把自己的大臣比下去。還和大臣比內寵的多少。(我還是單身狗呢,原諒我想砸死他們)還

立了個白痴兒子當太子

好了,這兩個開國皇帝是我的例子,肯定還有,歡迎大家補充討論呀,謝謝大家。如有不足,歡迎斧正。


視角之橋


由於經歷了嚴酷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競爭與淘汰”,開國皇帝基本不可能是昏聵蠢笨之徒,並且大多都算得上是雄才大略,比如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等等。

即使用比較嚴苛的標準來看,開國皇帝中也沒有昏君。但如果吹毛求疵的話,有兩位開國皇帝的表現雖然算不上昏君,但表現的確非常一般。


首先是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雖然頂了一個開國皇帝的稱號,但司馬家的基業更多是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打下來的,司馬炎更像是一個摘桃子的,司馬昭死後曹魏已是奄奄一息,並不需要司馬炎具備多少超人才華。

雖然司馬炎的確遠說不上昏庸,但他的確做錯了兩件大事,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日後的帝國傾覆和晉室南渡。第一,他過分沉迷於嫡長子即位的儒家式規則,選擇了“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做儲君;第二,司馬炎自作聰明的吸取了曹魏亡國的教訓,認為曹魏的問題主要是曹氏宗室被打壓,以致無力與司馬家對抗。因此司馬炎大搞分封制,最後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



其次是梁武帝蕭衍。在位長達四十八年的梁武帝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國皇帝,開創了南朝南朝數百年曆史裡,持續時間最長、經濟文化最繁盛的治世,被稱為“文物之盛,獨美於茲”的“天監之治”。

但梁武帝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前明而後昏、晚節不保的君主。在位晚期,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上演了數次皇帝出家,朝廷花巨資贖身的鬧劇。更關鍵的是,他晚年引狼入室,養寇貽患,引發了 “侯景之亂”。


張明揚不說話


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評價:李綱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澤之忠,非不知任也;韓世忠、岳飛之功,非不知賞也;又竄身而不恥,屈膝而不漸。這樣的歷史評價,大家猜猜看,能構成昏君的衡量標準和準確定位吧,這人大家也熟悉,就是昏君趙構。

這為君之道,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有能則任之,擇善則從之,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而趙構卻恰恰相反。

靖康之難,金兵圍攻汴京,身為兵馬大元帥的趙構擁兵幾十萬,等待觀望,按兵不動,絲毫沒有救援京師的打算,也不許別路勤王兵將靠近京師,宗澤在開進澶淵的途中,與金軍交戰十三次,次次均獲得勝利,而趙構不僅不予支持,反而自己不敢交戰不算,卻不進反退,從河北大名府跑到了山東鉅野,眼睜睜地看著宗澤孤軍深入,眼睜睜地看著金兵攻入汴京,眼睜睜地看著其父兄妻女被擄北去。

李綱、宗澤勤勞國事,收拾殘局,修繕宮室,有功於國,而趙構卻寵信黃潛善、汪伯彥,聽信讒言,陷害李綱罷相,宗澤被貶氣死。金兵再次南犯,已經兵臨揚州城下,黃、汪二人將消息扣壓,趙構還整天沉醉歌舞酒色,等到金兵到了,正在摟著美妾的趙構驚坐而起,撇下美女,落惶而逃。

南宋軍民積極抗金,陳彥、岳飛、劉琦、韓世忠等人打敗金兵,前方將士浴血奮戰,趙構卻偷偷派人去金營請求議和,願納貢稱臣,割地賠款,開創:曏者戰敗而求和,今則戰勝而求和;曏者戰敗而割地,今則戰勝而割地;曏者戰敗而稱臣,今則戰勝而稱臣;曏者戰敗而賠款,今則戰勝而賠款的前所未有、亙古未見的奇思妙想第一人。

用人不當,賞罰不明,激起苗傅、劉正彥兵變。

一味的屈膝妥協,一貫的屈辱資敵,一再的屈節媚敵,不僅助長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造成金兵頻繁的入侵,不斷地挑起戰爭。也加劇了南宋百姓的經濟負擔,使得平民百姓傾家蕩產,民不聊生,挺而走險,進而起義造反。另外又需要國家派大部隊、化大價錢進行平叛。

英雄岳飛、韓世忠等人已能夠直搗黃龍府,形成了對金兵的大包圍,取得了對金軍事反攻的大好時機,他卻命令撤兵,使前方將領的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勝利成果不僅廢棄,紹興和議還另外多割去四州之地,納貢賠款每年銀兩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對忠臣良將是防犯猜忌,排拆打擊,罷李綱、逐宗澤,殺岳飛,貶趙鼎。而對奸佞是寵愛信任,提拔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万俟禼,湯思退。秦檜穩坐宰相十九年,做惡多端,暗地增稅十分之七八,至民力重困,餓死者眾,趙構還多加稱讚,可想而知,沒有岳飛等英雄的捨身抗戰,可有南宋趙構的半壁江山。

英雄是民族的脊樑,是國家的棟樑,岳飛以莫須有被害,其家屬不僅沒有尺寸之封功賞賜,還將岳飛的妻子子女發配到邊遠荒地,受盡折磨與苦難。而對漢奸秦檜是既表彰又加賞,進封秦檜為太師,再加封秦、魏兩國公。秦檜老婆王氏為韓、魏國夫人,連螟蛉之子的襁褓之子也穿上三品朝服。

對秦檜儘管寵信重用,封官賜賞,卻混得身為皇上,每次上朝靴中藏著刀子防身,也夠奇葩。再者,好好的忠臣良將,僅憑莫須有就給枉殺,這又為啥?

南宋高宗趙構偷安忍恥,屈辱求和,助敵養敵,殘害忠良,縱容奸佞,剝削人民,自毀長城是昏君吧。


德厚致遠



反對所有認為晉武帝司馬炎是“昏君”的答案。


“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決神算於深衷,斷雄圖於議表”“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李世民評價司馬炎


“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納讜正,未嘗失色於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房玄齡評價司馬炎


能得李世民、房玄齡君臣如此評價的皇帝,又豈能是簡單“昏君”兩個字能夠概括?


關於晉武帝如何恢復生產、與民休息,太康年間全國人口戶數上升這些絕大多數開國皇帝應該有的功績我這裡就不細說了,大家可以自己網上搜索一下。


另外,晉武帝仁厚的故事網上也有不少,什麼大臣把晉武帝比作桓帝、靈帝他也笑笑不說話,孫皓懟他,他也沒加害孫皓balabala。


總之,我的感覺晉武帝是歷史上少有的好脾氣開國君主,別說和動輒殺人的朱元璋比,就是和寬厚的趙匡胤比,我認為晉武帝比趙匡胤強。我這裡只說一下在這個問題下認為司馬炎是昏君的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1. 一、罷郡兵

本來州郡可以自行募兵只是東漢末年為應對黃巾之亂的一個臨時性舉措,只是後來軍閥割據,進而魏蜀吳三國鼎立,這種臨時性制度才被延續了下來,但是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比如曹魏後期的“淮南三叛”不得不說就有州郡可以自行募兵的因素在內。


晉武帝統一天下,無論出於長治久安還是出於節約民力(州郡募兵也是要吃要喝)發展經濟的角度,把州郡兵轉化為農民才是對帝國最有利的。


至於說擔心叛亂,那是不瞭解西晉兵制,西晉在地方兵制是設立都督,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軍區制,每個軍區軍隊數量不等,但少則數千,多則上萬,對於鎮壓地方性叛亂是足夠了。更何況西晉中央還常年保持10萬人規模的機動兵團,應對一般性反叛也足夠。更何況還有分封的諸王。所以,晉武帝罷郡兵不是昏招。


  1. 二、分封諸王


大家知道,歷朝歷代都會總結上一個朝代滅亡教訓,西晉也不例外;西晉朝野是怎麼總結曹魏滅亡的教訓呢?朝廷上下一致認為曹丕、曹睿防備宗室、削弱宗室是曹魏最終被司馬氏取代的關鍵,因此要求司馬炎分封諸王不僅僅是司馬炎個人的想法,更多是忠心於晉朝的大臣們的普遍想法,上表向晉武帝上書,要求晉武帝分封諸王的大臣絡繹不絕。


因此,晉武帝分封諸王的政策是對曹魏被司馬氏取代的經驗教訓的總結,絕不是什麼昏招。


而且從客觀現實來說,從東漢末年開始士族開始向門閥世家發生轉變,逐漸變成地方豪強,西漢初年經過文景之治,其實也出現了類似情況,漢武帝的辦法是什麼呢?遷徙、派出酷吏動輒滅族,用肉體消滅的辦法來減少地方豪族對地方政權的把持。


所以我們看到漢武帝時期,動輒地方豪族全家幾千人被誅殺。


晉武帝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前面我們說了,經過東漢到曹魏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司馬氏和門閥世家之間也彼此聯絡有親,不算親朋也算好友,更何況晉武帝武帝是一個寬厚仁義的皇帝,所以他肯定做不出來漢武帝那樣從肉體上消減門閥世家數量的事情,同時,當時西晉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人口太少,相比東漢,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地廣人稀,正需要勞動力,也不適合這麼幾千人,幾千人的屠戮。


所以,晉武帝選擇分封諸王到地方,一來可以拱衛中央,二來也可以和門閥世家爭地盤,近來學者研究發現西晉諸王的幕府內聚集了大量因為九品中正制無法出仕的低級士族,所以客觀上說,分封諸王還起到了創造就業,減少地方不安定因素的作用呢。


而且與此同時,司馬炎還規定了諸王領兵的數量,比如大國可以有兵5000(一共只有2個國),中等國可以擁有3000兵,小國1500兵,這點兵力相比中央常備30萬大軍真的少得可憐,而且相比漢朝諸侯王,晉朝諸侯王經濟權力都要小很多,西漢的吳王可以自己煮鹽鑄錢,可西晉把這些鹽鐵礦場統統收歸中央,諸侯王是沒有的,而且對最基本的賦稅國家也要拿走一多半。


以中山國為例,中山國有32000戶納稅居民,而中山王司馬睦只有5200戶納稅居民歸他,剩下的都是歸朝廷;而且諸侯王在自己國內也沒有任命官吏的權力。


西晉諸侯王權力小到什麼程度,連支持司馬炎分封諸王的大臣都看不下去了,還上書司馬炎,要求司馬炎增加諸侯王的權力。說按照現在這麼分封,諸侯王的權力還不如刺史和太守呢。


而且和很多人想象相反,西晉諸侯王根本不願意“之國就藩“,反而不斷有諸侯王上書晉武帝,要求留在京師,比如司馬炎很忌憚的齊王司馬攸就是被司馬炎幾次三番要求他“就藩”給氣死的。


總而言之,司馬炎分封諸王的目的其實是想建立起司馬氏與門閥世家之間的平衡,期望諸侯王和門閥世家可以互相制約,而且這也不是司馬炎獨斷專行,而是當時朝野的一直呼聲。所以,司馬炎分封諸侯王並不是昏招,真正值得商榷的是立太子。


  1. 三、立太子


晉惠帝是個白痴,司馬炎立個白痴做皇帝這已經幾乎成了共識,然而這真的是昏招嗎?


首先今天很多學者研究都表明,司馬衷不是一個白痴,當然,他應該是普通人裡屬於很愚魯的,但不是醫學意義上的白痴;更何況從醫學角度講,一個醫學意義的白痴由於生理畸形,染色體變異,是不太可能生出後代的,然而晉惠帝有一子四女,這也足以說明晉惠帝不是一個醫學意義上的白痴。


那麼在一個標榜封建禮法的大一統時代,立自己的嫡長子做太子又有什麼問題呢?


歷史上在大一統情況下,在有嫡長子情況下還“兄終弟及”或者傳位給庶子的幾乎是沒有這樣例子的。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的時候,北宋還有北漢、契丹兩大強敵,說不上天下一統。


當然,我完全理解因為皇太子愚笨,西晉大臣希望司馬炎傳位給自己親弟弟齊王司馬攸,或者是讓齊王輔政司馬衷的心情。但是因為很多陰差陽錯的原因,司馬炎是不可能讓司馬攸輔政的。


第一,自己爺爺就是通過輔政大臣最後架空曹魏,乃至於取而代之的,這就是司馬炎不能說的經驗,所以司馬炎是很忌憚威望和能力很強的諸侯王或者大臣輔政太子的。


第二,更要命,他自己父親司馬昭曾經說過,我這個位置(指的晉王,此時還沒有取代曹魏)是我兄弟的,我不過是暫時替他保管,將來會還給他的。而他兄弟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就把自己二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也就是說司馬攸其實是司馬炎的親弟弟;但問題在於既然有了司馬昭這句話,司馬攸如果把司馬衷踢下去自己做皇帝是可以的,有法理依據的,所以司馬炎更不可能讓司馬攸輔政司馬衷了。


第三,司馬炎有次生重病,大臣們竟然擅自決定讓司馬攸輔政,這給了司馬炎極大的刺激,徹底斷絕了司馬攸輔政之路。


說句題外話,司馬炎真的很寬厚,這要是在南北朝時代,司馬攸肯定100%被殺了。


當然,司馬衷愚鈍司馬炎心裡有數的,所以為了讓他坐穩皇帝位置司馬炎是想盡了辦法。


比如他讓司馬衷娶了西晉很有權力的大臣賈逵的女兒賈南風,因為賈逵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司馬攸,這樣就可以讓賈逵充當司馬攸與司馬衷之間的緩衝。


其次,他一直強令司馬攸之國,他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為了排擠司馬攸,更重要的是他想讓之國的司馬攸牽制在中央輔政的顧命大臣,因為有一個威望巨大的宗室在外,顧命大臣不敢做權臣。(假設當年曹真沒死,在長安做大都督,司馬懿是肯定不敢搞高平陵之變的)但是他沒有想到,因為他再三逼迫,司馬攸竟然鬱鬱而終,嘔血而死,這完全打破了他對外平衡的設想。


然後,他安排的顧命大臣全是外戚,因為總結了他爺爺的經驗後,宗室、有威望的大臣都不能用,最後司馬炎只好回到東漢老路,用外戚輔政。


最後,他大力培養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多次為司馬遹造勢,說司馬遹很像司馬懿,必定能光大司馬家如何如何。應該說,司馬炎做到了能做的一切,在他設想裡,他已經把司馬衷當皇帝會帶來的消極影響削弱到了極致,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其實在繼承人問題上選擇出問題的又何止司馬炎?李世民、朱元璋、康熙這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不都在繼承人問題上栽了跟頭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