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历史渊源有哪些?


禅,是中国特色的佛教,来源于大乘佛教中一个流派,起源于唐代;它深受道教影响,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独特流派。

禅宗向南传入越南,向东北传至朝鲜,向东传至日本,其影响力与中国本土不相上下。尤其是日本,日本禅宗甚至被误认为是禅宗的起源。

禅宗强调严格的自我控制,冥想-实践,洞悉佛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洞察力的个人表达,特别是强调“为他主义“。

禅宗的传承大致上这样的:由达摩而 慧可 、 僧璨 、 道信 ,至第五世 弘忍 门下,分成北方 神秀 的渐悟和南方 慧能 的顿悟两宗。

但后世盛行只有南方的顿悟;其主张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禅宗作为一种独特的反击形式究竟何时传到西方已经无法考证;但学术界公认有日本僧人1893年到芝加哥出席过世界宗教大会;

而此时就通常被认为是禅宗传入西方的时间点。20世纪50、60年,亚洲移民的后裔,以及西方人对禅宗的兴趣逐渐上升,禅宗的影响在西方达到了顶峰。


闲看秋风999


禅宗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起一朵花给大家看。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说,我有正法眼藏,已经传给了迦叶。释迦牟尼所传,就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心法,摩诃迦叶也就是禅宗的西天初祖。

所以禅宗号称是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释迦牟尼涅槃后,摩诃迦叶把心法传给了释迦牟尼的另一位弟子:阿难,是西天二祖。

现在很多寺院释迦牟尼像的左右两侧,立着一老一少两位僧人的塑像,老者就是摩诃迦叶,少者就是阿难。

禅宗心法在西天,也就是印度,传了二十八代,称为西天二十八祖。

第二十八代传人是菩提达摩。达摩来到中国传法,从广州登陆,先到了南京。

因为当时南朝的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教,所以达摩就去见了梁武帝。但是两人话不投机,因为梁武帝一心求的是福报,而不是真正的觉悟解脱。

所以达摩离开了南京,用一根芦苇渡过了长江,来到少林寺,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这时有个叫慧可的僧人来向达摩求法。达摩一直不理他,说真正求法的人,必须能忍他人不能忍。

慧可是个狠人,二话不说,拿刀砍断自己的一条胳膊,放在达摩面前。于是达摩知道慧可是真正的法器,才把禅宗心法传给他。因此达摩被称为禅宗中土初祖,慧可是二祖。

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是禅宗五祖。

有一天,弘忍对弟子们说,你们各去写一首偈给我,谁写得好,我就让他做我的传人。

当时弘忍的弟子们都公认神秀为学霸,所以大家都不敢写,等着神秀写。

神秀写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看了,对神秀说你还没见性,回去再想想。

这时有个干苦力的行者(就是没正式出家的佛教徒)慧能听说了这件事,也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句句打神秀的脸。

弘忍一看,让慧能半夜来自己房中,把禅宗心法传给了慧能,还把象征禅宗祖师之位的袈裟和钵盂给了慧能,慧能就是禅宗六祖。

后来慧能给大众讲课,他的弟子把讲课的内容记下了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坛经》。

慧能之后,禅宗渐渐分为五个宗派: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这就是所谓的一花开五叶。从此禅宗遍天下。


梦露居士


佛教是隋唐时期信徒最多、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宗教。隋朝建立后,大力提倡佛教。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佛教在隋朝兴盛起来。

隋唐时期,随着佛经的不断传入和大量翻译,人们对佛教的哲理和教义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于是在研修佛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台、华严、法相、净土和禅宗等许多宗派。

“禅宗”起于北魏,相传由达摩所创。唐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的创立者是神秀,他曾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认为要经过长期苦修,排除一切杂念,才能渐悟成佛。南宗的创立者是慧能,他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认为佛在心内,不必外求,不用苦心修行及诵读大量佛经,只要净心省悟,便可顿悟成佛。慧能的顿悟说,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诱惑和欺骗性,很能适合官僚地主和普通百姓的口味,使他们空虚的灵魂得到寄托。于是,南宗压倒了北宗,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宗派,垄断了佛坛。

北宋一建立,也是大力提倡佛教,960年,赵匡胤刚登位,即令各地保护寺院,971年,派人前往成都雕刻藏经,按照《开元释教录》所载的藏经,顺次刊行。宋朝佛教有各种宗派,其中以禅宗南宗流传最广泛,南宗中又有各种宗派。


倪说历史


在世界史中,唯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能维持其一贯性的,因此中华文化史的演变过程中,每一支流、每一宗派的形成,亦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禅宗的诞生,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分子,自也不能例外,自有中国禅宗的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的诞生始自传说时期,从周穆王梦起统计有三千多年了,洋人的考证为二千五百多年,此皆臆测之词。既然皆属推论,我依周穆王梦之说,故曰:三千余年,至始皇帝,佛教始初到中土;其间经汉明帝梦到安世高译经,此千余年间皆属传说阶段。自安世高译经并收弟子,其初期的僧团与传承始正式奠立,故自此为「信史」阶段,此时安世高明确的将部派佛教的行法传到中国,此亦中国禅宗之滥觞,为中国禅宗发展史中的第一支系。


佛陀的教法即是修行,修行即有行法之次第与指导,部派修学之方法,在教团中即有各种不同的行法,所以教团才会有一再分裂之情事,故称「部派佛教」。以教陀的最高指导原则,要能出离三界之苦蕴即是佛陀正法,此乃当时婆罗门教团之盲点也,故佛陀勉以「六和敬」而相敬、兼容、相安也,是故,各部派间虽常有争执,然亦皆属佛陀之教团也。当时安世高所传之安那般那法,即是其中之一支,但此教法为直接自中亚传来,其中多少成分已经改良,入中土后又如何递邅,此乃专业研究之领域,但此之一系在中国历中的洪流中,自然也随着时空的演进而逐渐中国化了。

第二个支系系以菩提达摩的楞伽思想为主流,一般的禅宗史皆以此为宗说,其实是一种想当然耳的流传,本无可厚非;若论此系,亦应旁及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之间的冲突,此两大家的冲突,其时只是部派分化的延伸而已!皆属大乘禅法的冲突,历史上即以菩提达摩为定说,姑且从之,称为「楞伽支系」;此系流传到弘忍已转为以《金刚经》为思想指导,故惠能始倡智慧为重,至此时禅宗尚未形成单独运作之教团,故尚不能称有禅宗,但是禅宗的思想概况已然成熟。


第三个支系为玄奘所带回来的「大乘瑜伽行法」。大乘瑜伽行法的引进,遂使中国禅宗的行法完成了自成一格的态势,才有后来的马祖道一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气势,中国禅宗自此灿然大备。此中的盘根错节,恐非三言两语能竟其功。首先,智者的六妙门、小止观,依于安那般那而厘出;杜顺的法界三观依空性而厘出,尚无法构成一套实修步骤与具体指导,且都在各自的教下单独进行;弘忍、惠能一系只能说教在般若性宗一系中。然玄奘大师回国后,依《大般若经》的般若智系指导,行于大乘瑜伽行法,将此行法中的「三昧境」言之于唯识,故能大昌于京都,盛行于当代,而龙象备出,是史上唯一能与罗什相抗衡的一代大德,而此种龙象备出之情形,实得力于行法之指导正确。

大乘瑜伽行法,在中国佛教中称为瑜伽行派为无着、世亲兄弟所倡行,两兄弟皆擅唯识。唯识是在描述三昧境中的心行轨迹,以入三昧属法界范围,所用语言文字皆世间范围,约世间言故称「唯识」;若约法界言,则称「唯智」,唯智属法性,摄此大乘瑜伽行法之次第,即首破根本无明,此即大乘禅宗所谓的「悟后起修」、「从根本修」、「果觉因心」的实照也!此中的一系列称为《瑜伽经》,唯有短短五页、数百字而已!此一行法次第与步骤,名之为「圣解脱道」或「次第道」。


大乘瑜伽行法在玄奘大师的师徒间大力提倡之后,才构成了慈恩宗,慈恩宗本应在般若智指导行法,行法再将「三昧境」中的「三昧见」表之于唯识之相;后人不察,唯以大脑识性研究唯识,致使唯识成为哲学与心理学的领域,反而遗失了行法;


而「行法」则由禅观行者独揽,终至自成一家,而成禅宗。禅宗反以般若智能为依,弃文字、语言,极力排斥唯识,只是为与娘家的慈恩划清界限,故云「不立文字」、「禅之一字不可言说」,唯是禅家初成禅宗之态势耳!

故云禅宗初祖,可以远追安世高,近承玄奘遗风,实与菩提达摩无甚交深也!而中国禅宗的真正成立则是马祖、百丈师徒之睿智与辛劳也!


中国禅宗的定义,应云:以大乘瑜伽行法为禅观之骨干。其中以般若法性为工程面之指导,禅观过程即指入三昧后,依于观照、照住、照见三阶段,完成「定中见」与「定中境」的工程建设,并在技术上,以数息达「置心一处」的参禅金三角,用以入三昧。此中之大原则即:

一、破根本无明,释放根性能量。

二、觅得根性,静观根性随缘。

三、根智合一,随缘而动。

四、根智双泯,并以智为先导,游心于法界矣!

此为禅宗之本体,非不可说也;尽是三昧境,云何而枉用语言矣!道场清规、施设等,为禅宗教学之载体也,红尘中事,若无此身何以闻法、修法耶!故护持、建庙、印经、绕塔、供养等事,属「事事无碍」中的十大愿王,用以激发行者壮悦道志之媒介耳;若无此度生之制度,正法何安、本体何用也;是故,思想理论架构于前──理法界也!将此行法系统化──理事无碍也!!建设基地供众使用于正法之淬炼──事事无碍也!!


菩提佛语


中国禅宗起源于达摩祖师。北魏时期传入中国。

达摩西来一字无,

全凭心意用功夫;

若在纸上求妙法,

笔尖蘸干洞庭湖。

达摩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第28代祖师。在北魏时期,由印度来到中国。成为禅宗第一祖师,也称之为"老水还朝"。度化神光,"立雪少林"为禅宗二祖。二祖传三祖僧璨,三祖传四祖道信,四祖传五祖弘忍,五祖传六祖慧能。此期间皆为衣钵相传。



五祖的弟子神秀,做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未能见性。因此未得五祖的衣钵相传。后来神秀设立禅宗北派,称之为渐修法门。

五祖弟子慧能,做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一语见性,五祖将衣钵传于六祖慧能。六祖大师将禅宗弘扬光大。也称之为南派,顿悟法门。从此禅宗不在衣钵相传。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六祖大师传法之秘要。

六祖大师的真身供奉在韶关南华寺。


和庸


我们可以从“涅槃”谈起,他用这个字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生命目的。从字源学上看来,它的意思是“吹熄”或“熄灭”,不是及物性的,而是像火停止燃烧了。没有了燃料,火就灭了,这就是涅槃。很多人从这样的比喻来推测,说佛陀所指的灭绝是完全的、整个的消灭。假如真是如此的话,谴责佛教是否定生命和悲观主义的说法就有根据了。而实情是,上半个世纪的学者们已经把这个看法推翻了。涅槃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命运,它的字义是绝灭,但是我们必须确定要绝灭的是什么。是有限自我的界限。这并不是说剩下来的就是无。

“涅槃乃是私人欲望的一束柴被完全烧尽了的状态,而一切对无限生命造成拘限的东西都死去了”。从积极面来看,它就是那无限生命自身。佛陀拒绝了每一个对那无限的作正面描述的要求,坚持说它是“不可理解,不可描述,不可想象,不可言说的”:因为在消除了我们所知的唯一意识的每一面向之后,我们还能对剩下来的说些什么呢?

佛陀的一个传人,那先把这一点保存在下述对话中。被问到涅槃是怎么样的,那先用一个问题来反问:

“有没有像风这样的东西?”

“有,尊敬的先生。”“先生,请用颜色、形状、厚或薄、长或短来表现风给我看。”“但是,尊敬的那先,要把风这样表现给你看,是不可能的呀;因为风不能用手抓或碰到,可是风是存在着的。”

“那么,先生,如果不可能把风表现给我看,那就没有风这个东西。”“我,尊敬的那先,知道是有风的;我是确信其有的,可是我没有办法拿风给你看。”

“先生,涅槃更是存在的了,但却是不可能表明的。”

我们最后的一个无知,是想象我们最后的命运是可以设想的。我们能知道的是,那是一种状态超越了心灵、思想、感觉与意志(更不必提身体了)所设下的种种限制。佛陀只作出一个肯定的描写: “妙乐,是的,妙乐,我的朋友,就是涅槃。”涅槃是神吗?当答案是否定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引到反面的结论上了。有的人下结论说由于佛陀不讲神,它就不可能是一种宗教;另有人说,因为佛教明显的是宗教,宗教就无需神。这项争辩需要我们对“神”这个字的意思快速省视一下:

涅槃是恒存的、稳定的、不灭的、不动的、无年岁的、不死的、不生的、不变的。它是力量、妙乐和幸福、安全的避难所、庇护所, 以及攻不破的安全之地;它乃是真正的真理和至高的真实; 它是善,是我们生命最高的以及独一无二的圆满,是永恒的、隐蔽的以及不可理解的和平。

当一个流浪的苦行者提出一个问题时,佛陀说:“再生这个字不适用于他身上。”“那么他是不再生?”‘不再生这个字也不适用于他身上。““对于我的每一个问题,乔达摩,你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令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才好了。”“你应该是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对,婆蹉。因为这个道理是深刻、奥妙、难以理解、珍贵、杰出、非辩证论理所能把握,其微妙只有智者才能明白。所以让我来问你吧。如果面前有火在烧,你会知道吗?”

“知道,乔达摩。”如果火熄了,你会知道它吗?““知道。‘“如果现在问你,火是向哪个方向走的,是朝东、西、北或南,你能给一个答案吗?”“这个问题问得不妥,乔达摩。”

一名和尚走向一位师父说:“我刚来到这座寺庙。求你慈悲给我一些指点?”师父问道:“你吃了早饭没有?”“吃了。”“那就去把你的碗洗了吧。”问道者就通过这样的交谈而得到了他所求的了解。

禅宗之看心灵反映展示终极真实之企图,无论怎么擦拭,也没法令一块砖头去反映太阳。但这并不是说理性是一无价值的。显然地,它帮助我们在日常世界中开步走,这个事实使得禅宗的信徒们,在教育上大体都是坚定的提倡者。而且不仅如此。理性以特殊的方式运作时,真的能够帮助觉识走向其目标。如果使用理性的方式,有时候似乎像是用刺来拔刺的话,我们应该补充说理性也可以扮演一个解释的角色,作为一座桥梁把新发现:的世界与常识性的世界连接起来。任何一个禅的问题,一旦找到了答案,在其指涉架构之内都是很有道理的;在适当情况下,没有一种经验是禅师们不愿意试着去描述或解释的。有关禅与理性关系的论点是双重的。第一,禅的逻辑和描述只有出自与日常经验非常不同的一种经验观点才有意义。第二,禅师决心要让门徒获得经验本身,而不许只用言谈取代。

禅对后面这一点的决心,再没有比它为了其永继不绝而使用的方法更为明显了。在棘手的继承事务上,其他的宗教转向制度性的授权、教皇的继承或信条的判准,禅把它的未来交托给直接以心传心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像火焰从一支蜡烛传到另一支蜡烛,或是水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

这种“佛心到佛心的传递”,构成了菩提达摩所说之禅本质的“特别传递”。许多世纪以来,这种内在传递的象征,是将佛的衣钵由一位祖师交付给另一位祖师,不过到了第8世纪,中国的六祖认为连这种简单的姿态也是朝向混淆了形式和本质的一步,而下令停止。这是一个以禅师继承为核心的传统,原则上每一位禅师都从自己师父那里继承了与乔达摩令摩诃迦叶启悟类同的一种心灵状态。实践自不足以体现此一原则,不过下面的数字却显示出已经采取了步骤以确保这原则于不坠。


禹音


禅宗是佛教八宗之一,八宗中的其他六宗都可以依据经典而找到源头,唯独禅宗这个很难讲。对于禅宗的起源,最受公认的是灵山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个故事来的。

一次释迦摩尼佛在和大众比丘在灵鹫峰上,释迦摩尼佛不像平常一样说法说那么多,只是把一枝花拿在手中,给大众看,迦叶尊者看到后,破颜一笑。懂得了,释迦摩尼佛看到迦叶笑了。晓得他懂了,当着大众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勿令断绝”,这个是禅宗的来源,从迦叶为西天第一祖、阿难第二祖,一直到达摩祖师,西土共传了二十七,达摩东渡后,禅宗有和中国文化擦除了不一样的火花,在中国落地生根,达摩为东土第一祖,二祖神光慧可,一直到六组慧能,禅宗大放异彩,后来发展为禅宗五家(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禅宗在中国文化上是一块很重要的部分,可以说禅宗传到在中国以后,和中国本土的道家在某些理论上有着相同点,与中国文化碰撞后,发展成了中国特色的禅宗。

至于印度本土原始佛教来说,在宋朝以后就已经灭亡了,所有的佛教经典,找不到一本原始的,只有在中国的大藏经里面有(主要针对大乘来说)。

禅宗的历史故事很多,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见菩提祖师都是根据六组慧能见五祖的故事来的,可见禅宗在中国文化上的影响。如果要说禅宗的历史,可以出一本很厚很厚的书。


历史话说儒释道


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灵山会上,迦叶尊者与释迦如来拈花一笑,传佛心印。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法门,称为禅宗,初祖即迦叶尊者,二祖阿难,传至二十八祖达摩,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在少林寺后的嵩山五乳峰面臂九年后,慧可断臂求法,得传为二祖,后传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因惠能那首著名的偈传衣钵于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著有《六祖坛经》,是中国唯一的一部经。六祖度四十三人大彻大悟,禅宗大盛。后一花开五叶,禅宗分为五大宗派,有曹洞宗,云门宗,临济宗,伪仰宗,法眼宗。并传入邻国。禅宗发展到明朝中期,在中国影响广大,不仅佛教界,文化,艺术都有影响。但在明朝以后,净土宗兴起,以简单易行的念佛往生之法让更多人接受。随着众生根基日浅,能真正修禅成就的人越来越少,禅宗于近现代,已无唐宋时的辉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