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之阴阳学说

两仪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者互相对立:万物皆有其互相对立的特性。如热为阳,寒为阴;天为阳,地为阴,说明了宇宙间所有事物皆对立存在。然这种相对特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如上为阳,下为阴,平地相对于山峰,山峰为阳,平地为阴;但平地若相对于地底,则平地属阳、地底属阴,可见阴阳的相对性关系。两者相互依靠、转化、消长:阴阳存在着互根互依,互相转化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因彼此的消长,阴阳可以变化出许多不同的现象分类。阳的代表:天、父、雄性、热、昼、表面、过去、破坏力、单数。阴的代表:地、母、雌性、寒、夜、里面、未来、包容力、复数。两仪是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对立面。

两仪之阴阳学说

两仪分阴阳,天地万物离不开阴阳。中国传统武术也讲究辩证思想,动静、阴阳、刚柔等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形神特点。两仪拳是一套完善的内家拳法,处处讲究阴阳两仪,动静虚实的结合。练两仪拳必知阴阳,拳在身,气为阳,血为阴。炼阳辅阴。要知道气血关系,劲法炼意,混元养气,相辅相成。在劲法上表现为四正四隅,四隅九劲,外加三个小劲,十二劲法点打人体的三十六个大穴。四正手劲分别是直劲、里勾劲、篡劲、泄劲,四隅手劲分别是捞劲、外背劲、切背劲、背背劲。金木水火土,在五行上土是中央人本身,这个劲在身上叫颤抖劲,在手法上是五指合拢的搓劲。三个小劲是小灵劲、钉钉劲、拧拧劲。劲是基础,练拳先练劲,意到劲道气到,才能封穴截气,达到点穴的效果。

解穴也是相对于点穴来的,点不同的穴位,用不同的力道,解穴时也必须根据点穴的手法和力道相应的来解,否则在解穴的同时也可能伤及其他穴位。两仪拳宗师张震领师父习练两仪拳六十余载,治疗了许许多多被误点穴位的例子,通过张师父的询问和观察就可以知道是什么穴位受伤,伤得多重,症状轻的用手法就可以解穴,重的还要辅助中药治疗。

两仪之阴阳学说

两仪拳分武术技击的点穴解穴和祛病养生的混元功法。混元功首先学站桩,两仪点穴拳是武术站桩,两仪混元功是医疗站桩,但又不同于其他站桩。它静中有动,动静相兼。内功就是说当练功人入静后,真气在体内循经运行,而对外部不产生运动,外功就是当真气运行在体内的某一个部位受到阻碍时,说明那个部位经络不通,就推动形体自发地做出各种动作促进疏通经络,治疗疾病。同时再练习混元功法是也是讲究动功与静功的结合,处处体现阴阳两仪。

阴阳学说在混元功、中医理论体系中是贯穿于各方面的指导性理论最重要的一点,各项理论都离不开阴阳。在医学上经常可以遇到有关阴阳的术语,如:阴虚、阳亢、肾阴、肝阳、阴邪、阳邪、滋阴、补阳、等等。如果不懂得阴阳学说,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便无法理解和掌握。混元功法在生理、病理、病因、症候、诊断、治疗等方面都运用着阴阳学说,总的来说,凡是身体各方面的阴阳都能保持平衡者,就是健康的人,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各种病因使体内阴阳失去了平衡,形成偏盛的局面所致。不平衡的局面是非常复杂的,不论是中医治法还是混元功疗法都是祛除病邪,扶养正气,最终目的都是调和阴阳,使之平衡而恢复健康。

可以说阴阳两仪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也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所以要学习中华传统武术和医术就必须先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否则根本就领会不到其中的精髓和美妙之处。习练两仪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强壮,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和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