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儀之陰陽學說

兩儀最早出自《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者互相對立:萬物皆有其互相對立的特性。如熱為陽,寒為陰;天為陽,地為陰,說明了宇宙間所有事物皆對立存在。然這種相對特性並非絕對,而是相對。如上為陽,下為陰,平地相對於山峰,山峰為陽,平地為陰;但平地若相對於地底,則平地屬陽、地底屬陰,可見陰陽的相對性關係。兩者相互依靠、轉化、消長:陰陽存在著互根互依,互相轉化的關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因彼此的消長,陰陽可以變化出許多不同的現象分類。陽的代表:天、父、雄性、熱、晝、表面、過去、破壞力、單數。陰的代表:地、母、雌性、寒、夜、裡面、未來、包容力、複數。兩儀是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對立面。

兩儀之陰陽學說

兩儀分陰陽,天地萬物離不開陰陽。中國傳統武術也講究辯證思想,動靜、陰陽、剛柔等是中國武術的重要形神特點。兩儀拳是一套完善的內家拳法,處處講究陰陽兩儀,動靜虛實的結合。練兩儀拳必知陰陽,拳在身,氣為陽,血為陰。煉陽輔陰。要知道氣血關係,勁法煉意,混元養氣,相輔相成。在勁法上表現為四正四隅,四隅九勁,外加三個小勁,十二勁法點打人體的三十六個大穴。四正手勁分別是直勁、裡勾勁、篡勁、洩勁,四隅手勁分別是撈勁、外背勁、切背勁、背背勁。金木水火土,在五行上土是中央人本身,這個勁在身上叫顫抖勁,在手法上是五指合攏的搓勁。三個小勁是小靈勁、釘釘勁、擰擰勁。勁是基礎,練拳先練勁,意到勁道氣到,才能封穴截氣,達到點穴的效果。

解穴也是相對於點穴來的,點不同的穴位,用不同的力道,解穴時也必須根據點穴的手法和力道相應的來解,否則在解穴的同時也可能傷及其他穴位。兩儀拳宗師張震領師父習練兩儀拳六十餘載,治療了許許多多被誤點穴位的例子,通過張師父的詢問和觀察就可以知道是什麼穴位受傷,傷得多重,症狀輕的用手法就可以解穴,重的還要輔助中藥治療。

兩儀之陰陽學說

兩儀拳分武術技擊的點穴解穴和祛病養生的混元功法。混元功首先學站樁,兩儀點穴拳是武術站樁,兩儀混元功是醫療站樁,但又不同於其他站樁。它靜中有動,動靜相兼。內功就是說當練功人入靜後,真氣在體內循經運行,而對外部不產生運動,外功就是當真氣運行在體內的某一個部位受到阻礙時,說明那個部位經絡不通,就推動形體自發地做出各種動作促進疏通經絡,治療疾病。同時再練習混元功法是也是講究動功與靜功的結合,處處體現陰陽兩儀。

陰陽學說在混元功、中醫理論體系中是貫穿於各方面的指導性理論最重要的一點,各項理論都離不開陰陽。在醫學上經常可以遇到有關陰陽的術語,如:陰虛、陽亢、腎陰、肝陽、陰邪、陽邪、滋陰、補陽、等等。如果不懂得陰陽學說,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便無法理解和掌握。混元功法在生理、病理、病因、症候、診斷、治療等方面都運用著陰陽學說,總的來說,凡是身體各方面的陰陽都能保持平衡者,就是健康的人,人之所以得病,是由於各種病因使體內陰陽失去了平衡,形成偏盛的局面所致。不平衡的局面是非常複雜的,不論是中醫治法還是混元功療法都是祛除病邪,扶養正氣,最終目的都是調和陰陽,使之平衡而恢復健康。

可以說陰陽兩儀是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指導,也是中華文明的源泉。所以要學習中華傳統武術和醫術就必須先去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否則根本就領會不到其中的精髓和美妙之處。習練兩儀拳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健康強壯,更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和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