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與天地共生的智慧

人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我們的祖先給出了智慧的答案: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初始時期是一個混沌未開的狀態,然後慢慢地有了陰陽,分出了天地,這就是兩儀。繼而,把兩儀分為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以四象為基礎,提出了八卦的概念,把抽象的八卦具象為身邊可感知的事物,就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

兩儀既生,唯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

有了天地,天地之間產生了人類。古人認為,人是天地靈氣聚集的產物,與天地一起,並稱三才。

人與天地一體,是天地間最為特殊的一種存在,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確立了人的尊貴地位,同時也賦予人類一種莊嚴地責任:主宰萬物,善待萬物。

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與天地共生的智慧

如何與天地共生,讓天地之間萬物和人類一起長存共榮,一個“和”字給出了答案。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有喜怒哀樂的情感和索取獲得的慾望,這是人的天性;情感和慾望要符合天地人倫的大道,這就是和。規範人的行為,處於中與和的狀態,就能天地風調雨順,萬物欣欣向榮。

天地萬物之間的和,首先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和氣,和睦,和諧,和平,從個體到全體,從家庭到社會,從社會到國家,從國家到世界,一個和字貫徹始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這就是古人用智慧營造出的恬靜而愜意的生存狀態。

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與天地共生的智慧

人與人要和諧相處,人與環境也要和諧共存。

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有聰明的大腦,有智慧。

人類的智慧,把人的能力提升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獲得了數不清的便利與享受,得到了說不完的滿足與驕傲。

然而,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人的能力越強,對自然界構成的威脅越大。

東西方先後誕生了人類中心說,區別在於,西方的人類中心說,以利益為根基,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對立,征服自然成為可資炫耀的成就和樂趣,受這種短視和狂妄的驅使,對大自然進行不間斷的掠奪式的開發與支配。

當年,美國總統為了保護亞利桑那州森林中的鹿群,下令大規模的獵殺狼。狼殺光了,鹿不再受威脅。然而事與願違,鹿群經過短暫的興旺,很快就衰敗了,最後只剩下幾千只老弱病殘鹿。

這件事只是人類強調主觀意志,違背自然規律遭致報復的一個小小的例子。

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們祖先的人類中心說,以道義為根基,強調人為萬物靈長,要仁愛萬物。不管是有生命的飛禽走獸、鮮花百草,還是無生命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都在必須施以仁愛、善加保護之列。

澤被山川、化育草木,是善念。

不可暴殄天物,是敬畏。

但得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是遠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睿智。

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與天地共生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