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徹底涼涼,炒幣的我終於不再彷徨!

感謝政治局讓我充滿信心。

不落說

1.以前炒幣,掙的錢主要去買房。現在房價不漲了,可以安心炒幣了。

2.這篇文章只想說一件事,“不可能三角”是如何深刻影響幣圈的。

今年夏天有點邪乎。

風邪乎、雨邪乎,更是熱得有點邪乎。整個社會、經濟也是。

長春的疫苗事件還沒完,美年“假醫生門”開始發酵。碧桂園遭遇股債雙殺,拼多多陷入售假風波。P2P平臺的爆雷接踵而至,我們居然還要感謝貧窮。

一切全都亂了套。

1

昨天政治局開了個會,最終出爐的會議報告裡有這麼兩點需要注意:

1.央媽要放水

不管是加密貨幣、還是股票債券基金期貨等等,所有金融市場走出大牛行情的根本在於,

進入市場的錢的多少。

所以,從3月份兩會提出的流動性“合理穩定”,變為流動性“合理充裕”,國內的錢是會變多還是變少,一目瞭然。

宏觀上的錢變多了,進入到不同金融市場的錢就會相應增多。

2.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讀官方報告,要摳字眼。

以前官方的表述是“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意思是房價可以漲,但要慢慢來。而現在的表述是“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意思就是一分錢都不可以。

政府連自己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敢斷,試圖把房價凍結成一條直線,這回是玩真的了。

2

今天和大家聊個工具:

不可能三角。

這個三角對於理解很多政策、新聞的本質很有作用。

這個三角原本是說,一個國家的政策不可能同時滿足三個目標: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以現在的中國為例,

炒房徹底涼涼,炒幣的我終於不再彷徨!

這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當下沒有政策能同時滿足這三個目標,過去所有的宏觀調控政策都是在這三個目標裡面打轉。

比方說為了發展經濟,財政撒錢、保就業、4萬億,就是在加槓桿

比方說去槓桿、金融業大裁員、低評級公司不給發債,就是在讓小微企業借錢難

比方說央媽定向降準、實業的爛賬可以甩給金融機構、允許小銀行破產,就是在逼金融機構發生風險

這個不可能三角是個永遠也逃不過去的劫。

3

幣圈其實也有不可能三角。

不可能三角1號

炒房徹底涼涼,炒幣的我終於不再彷徨!

你無法找到同時滿足這三個要求的幣種,所謂的價值幣也不可能。

高收益意味著幣種自帶超高收益的可能性,或是可供炒作的爆點頗多,又或是莊家大戶控盤能力強。

低風險意味著幣種有成熟項目支撐,或是團隊穩定、技術實力過關,又或是有足夠的清盤償付能力。

高流動性意味著幣種的日常交易換手率高,或是人氣關注度和市場認可度高,又或是在各大主流交易所都有分佈。

拿現在市面上的幣來對號入座下的話。

炒房徹底涼涼,炒幣的我終於不再彷徨!

ONT就只能滿足高收益,流動性低,風險也高。

大火的EOS則偏重於高收益和高流動性兩個目標,風險較高。

BTC顯然是高流動性和低風險的代表,一般情況下離高收益還是有距離的。

不可能三角2號

炒房徹底涼涼,炒幣的我終於不再彷徨!

舉個栗子,

自從各國過度追求控制幣圈的發展,強行給幣圈去泡沫以後,泡沫倒是被擠出來一大部分。

但是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部分優質項目的幣價表現極其不理想,幣價的表現又進一步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興趣,然後項目的發展也是缺少資金的支持、舉步維艱。

陷入一個死循環。

本來優質的團隊開始懂起了壞心思,不再專注於技術實現,反而關心起了營銷炒作和所謂的“市值配售”,妄圖操控幣價,誘人進場之後再套現跑路。

這就是因為專注於去泡沫這個目標,而讓區塊鏈企業和投資者的風險被迫提高。

4

以上就是“不可能三角”,或許你還可以找到更多。

它們的存在可以讓你對很多事情的真實影響產生正確的判斷,你甚至可以按照不落的測評,把幣種擺在三角里的某一個位置。

然後根據自己的投資習慣,來對它做出是否投資的決定。

是要可能的高收益?還是保守的承擔低風險?還是要它交易比較方便順利?

你自己來說。

#凡事總有例外,不可能三角可能也會有。

只是提供一種角度。

今日互動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