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鎮牌樓口(揚州江都)

大橋鎮中大街西端有個地方叫“牌樓口”,凡大橋人皆知。它的來歷,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

康熙十五年(1676),大橋鎮人湯彭年中丙辰科進士。湯彭年襁褓之中喪父,其母年方及笄,從此清心寡慾,獨身不嫁,撫育幼子成人。她原聘請一中年塾師課讀幼子,但礙於封建禮教,男女授受不清,遂予以辭退,後改聘一老年飽學之士為其子傳道授業解惑。湯彭年事母至孝,專心攻讀,學問大有長進,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考中進士。其母逝世後,湯彭年深念慈母終生教子劬勞之恩,特奏請聖上恩准,為母建造貞節牌坊一座。經與當地鄉紳、知名人士等共議,將牌坊建在最繁華的中大街西端出口處。牌坊高約6米,花崗石砌成,二柱分立於南北街簷處,整體直面東西,呈跨街之勢,供來往行人經過時瞻仰。

大橋鎮牌樓口(揚州江都)

牌坊(借用)

逾十八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大橋鎮名門望族後裔顧圖河中會試一甲二名榜眼。顧圖河與湯彭年私交甚篤,可謂莫逆。二人共同商定,在原貞節牌坊頂端置一小閣樓(實為佛龕),內供奉木製觀音佛像一尊,一者讓行人瞻仰湯母教子成才的功德,二者彰顯顧圖河考取功名的榮耀,再者了卻了顧不忘佛賜恩典的宿願。牌坊與佛龕兼而有之,一舉三得,相得益彰。牌坊與觀音佛龕同為一體實為罕見,因其佛龕似廟非廟,非廟亦廟,故有“半廟”之稱,列為大橋古鎮十三座半廟之序。根據定規,貞節牌坊不可稱樓。但緣於其上有一閣樓之故,所以也將其稱之為樓,“牌樓口”這一地名遂為大橋百姓所認同,甚至數里方圓的村莊都知道大橋鎮有個“牌樓口”。後來,大橋鄉紳朱江又在中大街西端白塔河段上建起標誌性的永濟橋,與貞節牌坊咫尺相對,更使牌樓口遠近聞名。

大橋鎮牌樓口(揚州江都)

佛龕

20世紀60年代,牌坊與觀音閣被拆除,一座歷經400多年的地方文物從此在人們視野中消失。但“牌樓口”這一老地名,至今仍舊為大橋人所熟知。(朱紹明)

大橋鎮牌樓口(揚州江都)

新建永濟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