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于妈的《延禧攻略》开播了,他号称这是高度还原历史的清宫剧,但只看了几眼,就已经槽点满满了,我的原则是剧情故事我不挑,戏就是戏,又不是纪录片,不让人家编,怎么能好看呢?既然号称是高度还原历史,咱们就从礼仪、制度、生活习惯、器具等方面入手,揭一揭这部“历史剧”的老底,我只吐槽100个点,多了不说,昨天已经发了7点,今天咱们继续。

《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槽点1:关于满人称谓的问题,这也是大部分清宫剧共有的,戏里面动辄便是“乌雅某某”、“索绰罗某某”、“纳兰某某”,都是把满人的老姓和名字连起来念,但起码在清代,满人都有着“称名不举姓”的习惯,叫人的时候不加老姓,和珅就是叫和珅,鳌拜就是叫鳌拜,没有人会叫“钮祜禄和珅”、“瓜尔佳鳌拜”,老姓加名字的叫法,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

《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槽点2:这部剧一开始,最最刺眼的就要数宫女衣服上挽起的白袖面了,在清代乃至民国,挽袖面的穿着是很难见到的,不是想不到,而是在当时这是一种粗俗的习惯。这种挽袖面的习惯,常见于酒肆茶馆,那些伙计在干活的时候,才会把白袖面挽起。清宫是个格外讲礼数的地方,宫女在干粗活的时候(一般也没有粗活)也许会挽起袖子,但平时是绝对见不到的。

《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槽点3:张嬷嬷算是魏璎珞进宫遇到的第一个贵人,为人和蔼,待人宽厚,剧集中张嬷嬷被设计成掌管绣房的人,可真实的历史中嬷嬷究竟是干什么的?嬷嬷其实就是奶妈,都是内务府旗下人,基本上只有皇子公主的宫里才会分配嬷嬷,待他们长大以后,嬷嬷要被送回家,并赐予他们家的男性(丈夫、儿子)一定的职务,甚至世袭爵位,所以嬷嬷在宫中的地位也非常高,即便是嬷嬷不愿回家,或是无家可回,就安排她们颐养天年,不会分派其它的活了。

《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槽点4:张嬷嬷被设计成了业务辅导员,而方姑姑被设计成了生活辅导员,专门教导这些新来的宫女,但其实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谓姑姑,就是年长的宫女,一般来说,其实年龄也都不大,不过是早入宫几年罢了,在25岁出宫(康熙规定为30岁)之前,会负责简单培训新来的宫女。当然,也有极少数不愿出宫的宫女,他们基本就按内务府每年的份例银子,在宫中颐养天年了,住在神武门内东侧的东长房,什么都不用干。乾隆九年的时候,有个自杀未遂的宫女,最后就被发配到东长房去伺候这些姑姑,永不得出宫。

《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槽点5:宫里根本就没有绣房。织缎、刺绣、成衣这样的活,根本就不是在宫廷里完成的,都是由内务府造办处来承办,除了江南的绣工(苏州、杭州、江宁的织造官都是吃白饭的吗?),在北京也有绣工,而且很多绣工其实都是男的,不需要紫禁城内再建一个绣房,更不会组织宫女集体刺绣、缝衣,所有衣服做好后,都会存放在东六宫北侧的四执库里,紫禁城里是不会出现作坊的。即便是最最要紧的珐琅彩作坊,也是在紫禁城外,皇城以里,也就是北海景山一带,现在那边还有这样的地名遗留。

《延禧攻略》,剧说清宫史,我只吐槽一百个点(二)

槽点6:从魏璎珞一入宫,便与她身边的宫女住在一间集体宿舍里,这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宫女入宫只要审查合格,主要指标就是品貌和是否愚钝,合格后便直接分配到各宫工作。按清宫的份例,太后和皇后位下有12名宫女,贵妃位下8人,妃位下8人,嫔位下6人,贵人位下4人,常在位下3人,除了后宫主位的宫殿,其余的地方均不使用宫女,就是皇上身边也是没有宫女的。清宫宫女最多的时候,也不过100多人,还分配到各宫,那些东西配房里有的是地方,根本无需住集体宿舍。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