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於媽的《延禧攻略》開播了,他號稱這是高度還原歷史的清宮劇,但只看了幾眼,就已經槽點滿滿了,我的原則是劇情故事我不挑,戲就是戲,又不是紀錄片,不讓人家編,怎麼能好看呢?既然號稱是高度還原歷史,咱們就從禮儀、制度、生活習慣、器具等方面入手,揭一揭這部“歷史劇”的老底,我只吐槽100個點,多了不說,昨天已經發了7點,今天咱們繼續。

《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槽點1:關於滿人稱謂的問題,這也是大部分清宮劇共有的,戲裡面動輒便是“烏雅某某”、“索綽羅某某”、“納蘭某某”,都是把滿人的老姓和名字連起來唸,但起碼在清代,滿人都有著“稱名不舉姓”的習慣,叫人的時候不加老姓,和珅就是叫和珅,鰲拜就是叫鰲拜,沒有人會叫“鈕祜祿和珅”、“瓜爾佳鰲拜”,老姓加名字的叫法,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後才興起的。

《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槽點2:這部劇一開始,最最刺眼的就要數宮女衣服上挽起的白袖面了,在清代乃至民國,挽袖面的穿著是很難見到的,不是想不到,而是在當時這是一種粗俗的習慣。這種挽袖面的習慣,常見於酒肆茶館,那些夥計在幹活的時候,才會把白袖面挽起。清宮是個格外講禮數的地方,宮女在幹粗活的時候(一般也沒有粗活)也許會挽起袖子,但平時是絕對見不到的。

《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槽點3:張嬤嬤算是魏瓔珞進宮遇到的第一個貴人,為人和藹,待人寬厚,劇集中張嬤嬤被設計成掌管繡房的人,可真實的歷史中嬤嬤究竟是幹什麼的?嬤嬤其實就是奶媽,都是內務府旗下人,基本上只有皇子公主的宮裡才會分配嬤嬤,待他們長大以後,嬤嬤要被送回家,並賜予他們家的男性(丈夫、兒子)一定的職務,甚至世襲爵位,所以嬤嬤在宮中的地位也非常高,即便是嬤嬤不願回家,或是無家可回,就安排她們頤養天年,不會分派其它的活了。

《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槽點4:張嬤嬤被設計成了業務輔導員,而方姑姑被設計成了生活輔導員,專門教導這些新來的宮女,但其實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謂姑姑,就是年長的宮女,一般來說,其實年齡也都不大,不過是早入宮幾年罷了,在25歲出宮(康熙規定為30歲)之前,會負責簡單培訓新來的宮女。當然,也有極少數不願出宮的宮女,他們基本就按內務府每年的份例銀子,在宮中頤養天年了,住在神武門內東側的東長房,什麼都不用幹。乾隆九年的時候,有個自殺未遂的宮女,最後就被髮配到東長房去伺候這些姑姑,永不得出宮。

《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槽點5:宮裡根本就沒有繡房。織緞、刺繡、成衣這樣的活,根本就不是在宮廷裡完成的,都是由內務府造辦處來承辦,除了江南的繡工(蘇州、杭州、江寧的織造官都是吃白飯的嗎?),在北京也有繡工,而且很多繡工其實都是男的,不需要紫禁城內再建一個繡房,更不會組織宮女集體刺繡、縫衣,所有衣服做好後,都會存放在東六宮北側的四執庫裡,紫禁城裡是不會出現作坊的。即便是最最要緊的琺琅彩作坊,也是在紫禁城外,皇城以裡,也就是北海景山一帶,現在那邊還有這樣的地名遺留。

《延禧攻略》,劇說清宮史,我只吐槽一百個點(二)

槽點6:從魏瓔珞一入宮,便與她身邊的宮女住在一間集體宿舍裡,這也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宮女入宮只要審查合格,主要指標就是品貌和是否愚鈍,合格後便直接分配到各宮工作。按清宮的份例,太后和皇后位下有12名宮女,貴妃位下8人,妃位下8人,嬪位下6人,貴人位下4人,常在位下3人,除了後宮主位的宮殿,其餘的地方均不使用宮女,就是皇上身邊也是沒有宮女的。清宮宮女最多的時候,也不過100多人,還分配到各宮,那些東西配房裡有的是地方,根本無需住集體宿舍。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