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这件事的时间跨度很长

可以查到的是从1944年6月到1945年上半年

8月1日是有些资料记载的一个时间节点

权作一个由头吧


【今日由头】

1944年8月1日

日本实施“飞象行动”

1

当时间进入到1944年8月的时候,日本发现自己快撑不住了。

在中途岛海战失利之后,日军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的拐点其实已经到来。随着美国战争机器开始进入高速运转,局面开始对日本转向不利,以瓜岛失守为标志,日本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开始一个个丢失。

在东南亚战场,盟军以菲律宾为主攻点,进而反攻整个东南亚的战略意图已经昭然若揭,大战一触即发。深陷中国战场泥潭的日本已经拼凑不出更多的兵力来防守东南亚,整个布局开始捉襟见肘。

在一系列的坏消息中,最糟糕的一个是:在6月爆发的“马里亚纳海战”中,投入全部主力的日本“联合舰队”被美国“太平洋舰队”重创,遭遇惨败,这也让日本军部大本营之前划定的所谓“绝对防御圈”被突破。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被击沉3艘航母,损失600架飞机。而美国没有一艘军舰被击沉,只损失了123架飞机,阵亡76人。图为海战中一架被击中的日本战机试图撞向美国舰队的航母

“绝对防御圈”被突破带来的后果,就是美国的“超级空中堡垒”——B29重型轰炸机可以开始自由轰炸日本本土了。这种轰炸可不是之前中国空军的“纸弹轰炸”(参看【延伸阅读一】)或美国杜立特中校领衔的“东京特快”(【参看延伸阅读二】),而是实实在在的无差别大规模轰炸,日本列岛开始被炸得满目疮痍——正如他们之前让别的亚洲国家遭受的那样。

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套在日本人脖子上的索套正在渐渐收紧。而让日本军部高层最暴跳如雷的是,面对盟军对日本本土的狂轰滥炸,昔日引以为豪的大日本帝国海军和航空兵,却一点报复的办法也没有——帝国的“联合舰队”已经被打残,连制海权都丢了,更别说要靠近美国的西海岸了;日本无法生产出重型战略轰炸机,所以也不可能让洛杉矶甚至华盛顿体会一下东京被炸成一片火海的感觉。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美国的B-29轰炸机

受天照大神庇护的国家,难道真的要输掉这场战争了吗?难道就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特殊武器,能够在关键时刻如同当年的“神风”一样,扭转战争的局势?

发誓要为天皇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军大本营将领们,坚信这样的奇迹一定是存在的。

所以,在整个1944年的下半年,他们把目光都聚焦到了一个人身上,相信他真的可能让帝国起死回生,绝地反击。

而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气象学家。

2

这个承载着日本军部莫大期待的气象学家,叫荒川秀俊。

荒川秀俊出生于1907年的日本福岛县,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在毕业后进入日本中央气象台,并在193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1942年,荒川秀俊发现了在日本的一个特殊气候现象:每年到了冬季的时候,日本本土上空大概1万米左右的高空,会有一股时速达到300公里/小时左右的强劲大气环流,从日本刮向美国本土。

当时,日本已经偷袭了美国珍珠港,两国已经开战。这位心中时刻念着祖国的气象学博士,觉得自己的发现一定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比如将气球挂着爆炸物升空,让它飘到美国去轰炸。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气象学家荒川秀俊

荒川秀俊随即满怀热忱地给当时的首相东条英机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可以帮助国家研发这种“秘密武器”。但是,当时刚刚偷袭珍珠港得手的日军在太平洋上没有对手,在东南亚也是势如破竹,所以这种“奇思妙想”的武器并没有引起重视。

等到了1944年,日本已经穷途末路,当初的首相东条英机也已经下野。这份计划重新交到新上任的首相小矶国昭手里,不得不让他眼睛一亮。

很快,荒川秀俊就被召见,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构思。然后,他被军部要求解决一个最大的问题:

怎样才能保证气球保持在1万米高空(只有在这个高度才有一股稳定的向东的气流),漂洋过海,到美国上空才降落爆炸?

3

不得不承认,荒川秀俊还真的有点脑子。

他经过了十几种方案的反复比较和实验,最终确定了一个最佳方案:

在每个气球上安置一个由无液气压计和一些零部件组成的“控制中枢”。然后,在吊篮上挂30个2至5公斤的沙袋。,每当气球的飞行高度低于10058米的时候,固定沙袋的螺栓会自动脱落,抛掉一批沙袋。每当高度高于10058米的时候,气球气囊的一个阀门则会自动打开,放掉一些氢气以降低高度。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控制气球高度的“神经中枢”

按照荒川秀俊的计算,这个气球炸弹以平均每小时193公里速度飞行的话,大概花48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华盛顿地区的上空。然后,安装好的定时起爆装置就会触发,将炸弹和燃烧弹抛下,轰炸美国的城市。

他们给了这种气球一个酷炫的名字:“风船爆弹”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风船爆弹”的设计原理图

然后,荒川秀俊还要解决一个问题:拿什么材料制造氢气球?

由于要以200公里左右的时速连续飞行几十个小时,又在万米高空,所以一般氢气球的制作材料很容易破裂。最初,日军想到的是用丝织品做内胆,然后再在表面涂一层橡胶,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但战争打到了1944年,日本在各方面的资源都已经极度匮乏,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橡胶。

最终,经过多种材料测试,军方最终选定了一种在日本民间、源于中国的手工纸——“和纸”。这种纸的纸浆以桑树皮为主要原料,韧性好,经过辣椒根浸泡后,纸张的孔隙会被封闭,具备一定的防水性,是折扇、纸伞的制作材料。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成为制造氢气球材料的“细川和纸”

按照设计,将600条裁成规定形状的纸条裱糊起来,就可以做成一个直径长达10米的氢气球,再装上控制装置、沙袋、炸弹和燃烧弹,一个前所未有的“气球炸弹”就制成了。

日本军方对这个计划非常满意,取名为“飞象计划”。

按照计划,日本打算先造1万只“气球炸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日本军部一声令下——

日本全国开始造气球!

4

关于是不是要动员全国民众一起参与,日本军部一开始是有争论的。

但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认为,让民众一起参与进来,可以转移他们家园被炸的仇恨,进而缓解日本军方的压力——当初他们是向天皇保证,一颗炸弹都不会落到日本本土的。

当然,这项工程部不让民众一起参与,也不太可能。因为每年只有冬季的几十天,太平洋上空才有稳定的向东的气流。而要做到目标中的1万只氢气球,至少要动用100万的人力,是标准的“时间紧,任务重”。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一个“气球炸弹”的实际大小——旁边站着的人是为了显示比例

但是,战争打到1944年的时候,日本国内的青壮年男子基本上都被拉上战场了,所以,能动员起来的基本都是些老人、孩子和女性——其中主要以女学生为主。

一时之间,全国能动员起来的人力都被动员了起来,而各大城市内的学校礼堂、电影院乃至相扑馆都被清空,用来当做制造气球用纸的场地。东京都内的国技馆、日本剧场、东宝剧场、国际剧场等大建筑物全都成了临时制造厂,当时甚至连妓女都参与了制造工作。

由于“和纸”需要辣椒根水浸泡才能增加柔韧度,所以当时日本全国的辣椒根全部缺货。很多小学生被组织起来挨家挨户去搜集辣椒根,而全国上下也掀起了一股种辣椒的风潮。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当时在福冈县一家兵工厂内制造气球的日本妇女们

应该说,日本的动员能力和民众的聚合力还是相当高的,短短几个月内,居然真的造出了超过9000只的“气球炸弹”。

从1944年的6月开始,每个月日本都会秘密释放一批气球做实验,收集数据,等待最后的“总攻”那一刻。

5

1944年11月1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洲际武器”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刻终于到来。

在日本的千叶、茨城、福岛等发射地,近一万只搭载一枚炸弹和两枚燃烧弹的“风船爆弹”整装待发。指挥官站在制高点上,拔出军刀,指向美国的方向,大喊一声:“进攻!”密密麻麻的氢气球腾空而起,开始飘向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不少被邀请到现场来观摩的妇女、老人和孩子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辛勤的付出,终于可以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了。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气球升空之后,日本的情报人员就开始全面监控美国的广播和报纸,准备从敌人的报道中来评估这次特别作战的战果。

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美国方面完全没有任何报道。

那升空的近一万只气球,仿佛被吸入了无底洞,就此失去了消息,连有没有飞到美国上空都不知道。

那么,那些气球有没有飘到美国呢?

应该说,有一部分确实飘到了。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风船爆弹”从日本到美国的路线示意图

大约在日本放飞气球的两个星期之后,美国蒙大拿州的一个渔夫在打渔的时候,捞起了一个气球气囊的残片。与此同时,美国的其他州也发现了一些气球的残片,同时还接到了一些森林小火灾的报告。

一开始,美国人完全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东西?

经过对碎片的拼接,美国人终于确定,引起火灾的是一种气球携带的燃烧弹——应该是日本人干的!但是问题来了:日本人是怎么把这些气球弄过来的?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美军发现的日本气球残骸

一开始,美国人怀疑是在美国本土的日裔美国人干的。但二战一开始,在美国本土的日裔美国人就被限制人身自由而集中关押了(参看【延伸阅读三】),他们没有“作案条件”。之后,美国人怀疑是日本的潜艇潜伏到西海岸后上浮施放的,但经过侦查和推断后,发现这依旧不可能。

最终,一个坠落气球的沙袋解开了美国人的疑惑:沙袋中的沙子没有珊瑚碎屑——只有北纬36度以上的海域才没有珊瑚生长,是由火山岩组成的。所以,美国科学家终于判断出:气球居然来自日本本土。

饶是见多识广的美国人,也对日本人这个脑洞大开的“武器”啧啧称奇。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美国人研究“风船爆弹”的控制装置

那么,日本这近1万只“风船爆弹”到底对美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6

让望眼欲穿的日本人失望的是:“风船爆弹”造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高空气流的不稳定性,以及气球做工的参差不齐,在日本本土放飞的近1万只气球中,据推测最终大概只有900只到达了美洲上空(美国人只发现了300只)。

由于美国幅员辽阔,这900只气球又不可能精准制导,所以大部分都落到了美国的荒芜地区,有的甚至落到了加拿大和墨西哥。

再加上美国的冬季多雨,不下雨的话,森林也多被积雪覆盖,燃烧弹落到森林中很难引起大面积火灾,所以造成的影响实在有限。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落在雪地里的气球

但这批气球还是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美国西海岸的防空哨和高射炮单位严密监视,他们甚至出动了战斗机巡逻搜索高空气球。此外,他们通过在日本本土的间谍情报,探明了三个制造气球的工厂,随后动用轰炸机将其夷为平地。

因为当时美国人还有一个担心:虽然这些气球用来搭载炸弹和燃烧弹不足为虑,但如果丧心病狂的日本人搭载炭疽等病毒细菌怎么办?所幸这件事最终并没有发生。在战后美国人才了解到,当初日本人并非没有想到这一点,但考虑到美国人同样拥有制造病毒的能力,怕遭到报复,所以没有使用。

为了预防万一,美国人做了最关键的一件事:封锁媒体。

按照命令,美国的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准许报道发现日本“气球炸弹”的新闻。

这招起到的作用其实是最大的,因为基本失去了在美国本土间谍渠道的日本,只能通过美国的媒体来了解自己放出的那近一万只气球的下落。在等待了几个月都没等到一条美国的新闻报道之后,他们自动默认——这个行动计划失败了。

1945年上半年,日本最终失望地停止了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美国人研究气球的沙袋装置

在日本人停止释放气球之后,美国倒出现了一起伤亡。

那是1945年5月5日,一位叫阿奇·米切尔(Archie Mitchell)的牧师带着妻子和5个孩子到俄勒冈州布莱附近的一座山上野炊。当牧师在泊车的时候,孩子们发现在空地上有一个半埋在土里的奇怪金属制品,便好奇地想把它拉出来——那就是日本的高空气球投下的一枚没有爆炸的炸弹。

炸弹在被移动时爆炸,5个孩子和牧师的妻子都被炸死。

这是日本的“气球炸弹”唯一造成杀伤的案例。

这也是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大陆本土唯一一次因为敌方袭击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例。

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本居然发明了这种“脑洞大开”的武器

受害人的墓如今仍矗立在俄勒冈州。后来在80年代,据说有当时参与制造气球的日本人写信向牧师道歉

7

故事还有一个小小的尾声。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进入日本本土的美国人并没有忘了“风船爆弹”这件事——他们进入了一些仓库,发现了还有一批叠放整齐、还没有释放的气球。

最重要的是,他们抓到了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荒川秀俊。

在军事法庭上,曾因为贡献“风船爆弹”计划而获得二等瑞宝勋章的荒川秀俊,辩解称自己只是作为一个气象学家,为军方提供了一些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和建议。

但是,他的自辩并没有被法庭采纳。

最终,荒川秀俊被判有期徒刑七年。

这也标志着这场脑洞大开的“飞象行动”全剧终了。

【馒头说】

其实,“风船爆弹”只是二战后期日本人异想天开的“特攻方案”之一。

比如,他们曾研发了代号“横须贺MXY-7”的“樱花”自杀飞机。它体型狭小,装备简陋,携带一枚1200公斤重的弹头,只能坐一人。与“神风特工队”不同,这种简陋飞机根本就不能空中搏斗,直接就是用来撞向美国军舰同归于尽的。

又比如,他们还研发了“自杀式潜水套装”。这套装备带有15公斤爆炸物和一个鱼雷,让潜水员带着9公斤重的铅块在水下行走,一旦接近敌人军舰就引爆同归于尽。

还比如,他们在投降后还策划让日本女性感染细菌,自身成为病毒携带体,然后通过与美国高级军官的性接触完成传染。

相比之下,“风船爆弹”这种不需要搭上国民性命的“特攻武器”,还算是仁慈的了。

但是,他们还是发动全体国民一起参与了制造。

当然,我相信当时绝大多数的日本国民,是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保家卫国的光荣感,参与整个制造过程的——这是一个不身处其中则不能深刻体会的洗脑效果。

所以,也完全可以理解,当他们看到数千只氢气球腾空而起时的那种喜悦和激动。

因为,他们终于和整个国家战车捆绑在了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那一刻,他们又怎会去想:

是谁把他们绑上了战车?

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绑上这辆注定是冲向悬崖的战车?

【延伸阅读一】

关于中国用“纸弹”轰炸日本的故事:

【5.19】整个国家被打得只剩下两架远程轰炸机,但还是做出决定:轰炸日本

【延伸阅读二】

关于美国人第一次轰炸东京的故事:

【9.4】1942年,15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

【延伸阅读三】

关于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故事:

【2.24】二战期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批日本人……

1、维基百科“飞象行动”词条

2、百度百科“飞象行动”、“气球炸弹”词条

3、《全球首种洲际武器竟出自日军:简陋得令人发指》(作者:萨沙 ,腾讯网,2006年5月16日)

4、《“风船爆弹”行动:美日气球大战》(作者:边关岁月,铁血网,2012年7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