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和父親誰更親?女兒這樣問母親,母親說了12個字竟成千古至理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文化,它經歷幾千年流傳下來,背後包含著不同的含義或者典故。但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發展,有些成語早已不是它原來的意思了,而是被人們理解成為另外一個意思,“人盡可夫”就是這樣一個成語,在今天,人盡可夫是一個貶義詞。用來形容生活作風非常浪蕩的女子,任何男子都可以成為她的丈夫,極盡羞辱之意。

丈夫和父親誰更親?女兒這樣問母親,母親說了12個字竟成千古至理

但實際上在最初的時候,人盡可夫是表達人生孝為先的理念,這是來源於左傳中所記述的一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一個女子叫做雍姬。當時雍姬的父親祭仲是鄭國的重臣,身份地位十分顯赫。然而當時鄭國的國君鄭厲公對於雍姬的父親卻十分忌憚,生怕有一天祭仲會奪了自己王位。

丈夫和父親誰更親?女兒這樣問母親,母親說了12個字竟成千古至理

終於,鄭厲公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祭仲,可不知出於何種目的,鄭厲公竟然找來了雍姬的丈夫雍糾。讓雍糾殺掉祭仲,雍糾對鄭厲公十分忠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況是殺自己的岳父了,於是便答應了下來。鄭厲公先是想借災禍一事派祭仲和雍糾,一起去受災的地方處理政務,安撫民眾,又打算安排雍糾在吃飯的時候讓其將鳩毒投放在祭仲的酒中。

丈夫和父親誰更親?女兒這樣問母親,母親說了12個字竟成千古至理

本來二人商量的好好的,但沒想到,無意之中,這個計劃竟然被雍姬得知了,雍姬非常痛苦,若是告訴父親,丈夫不能完成任務必定要被殺頭,可不告訴父親,父親就要被毒死了,一面是自己的丈夫,一面是自己的父親,她很為難,無奈之下,她只能詢問自己的母親,到底如何是好,雍姬的母親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只說了十二個字:人盡可夫,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丈夫和父親誰更親?女兒這樣問母親,母親說了12個字竟成千古至理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誰都可以成為你的丈夫,但是父親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後來,這句話便流傳了下來,人們都用它形容百事孝為先,但慢慢的卻被曲解了意思,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不過這都是後話。聽了這句話,雍姬便想通了,急忙將事情告訴了父親,祭仲聽後震怒,殺了雍糾,還將其暴屍荒野,鄭厲公聽說了此事,說了一句:“謀及婦人,宜其死也。”意思就是,這麼重要的事情,竟然告訴了一個婦人,死了也活該。

丈夫和父親誰更親?女兒這樣問母親,母親說了12個字竟成千古至理

但後來他還是去為雍糾收了屍,也算是仁至義盡,不過經過了此事,鄭厲公也無法再在鄭國待下去了,便出逃去了其他國家。雍姬無法分辨父親與丈夫誰更親近,便問母親,而母親說了簡簡單單的十二個字就解開了謎題,還成了千古名言,這便是成語“人盡可夫”的來歷啦!丈夫和父親誰更親?女兒這樣問母親,母親說了12個字竟成千古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