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其真正本意是什么?

小虫虫


《道德经》的“无为“思想主要贯穿在修身和政治两个方面。

从俢身的角度上讲,无为”思想指得是:说话、办事、做人千万不要总是自以为正确和无所不能,不要任性指瑕造隙及引发事端,不要轻诺浮躁和贪大舍小,不要偏执一端及妄下结论,不要兴风跟风及惹是生非……。综合《道德经》全篇,其“无为”思想有如下特点:一是“无私无欲”,实施方法为“去甚、去奢、去泰”,即戒除淫乐,戒除奢靡,戒除骄横;二是“虚心弱志”或“虚心平志”,即“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形容处事为人谦虚而无私,小心翼翼的克服困难、处理问题,做事公正而不偏颇;三是不妄为、不强为,即“莫之命而桓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一切一切皆遵循适可而止的自然大道,抵制或消除机伪巧诈的心智。“无为”思想的动态过程,也即三层境界:其一是不争,其二是谦让,其三是守柔。“不争”,是修身养性第一要务……夫唯不争,故无尤;“谦让”,即谦虚退让,指海纳百川一般能忍能容,含蓄内敛……“为天下谷,其德乃足”;“守柔”,是为了“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唯有至柔的力量才能渗入没有空隙的事物,也即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的“无为”本义。

从政治的角度上讲,“无为”思想指得是:执政者应“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态度治国理民,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方可实现大为大治大成大顺,也即无为而治。“无为而治”首先是遵循天道,不要做违背自然的事情,如:老子通过“希言自然”告诫执政者,向国民发号施令和宣传化导,要简明(“希言”),就像天地对暴雨狂风的需求一样,须适时适量,使民性安宁清静, “少私寡欲”,也是遵循天道,也是追求“无为”,因为“我好静而民自正”; “不尚贤,使民不争”。执政者应避免因某种特定价值观的推崇,而引起大家争竞,导致人们心理不平衡、社会系统不稳定;“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执政者应当提前控制因“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大量高科技犯罪造成的社会混乱;“不见可欲,(“见”应解读为显耀)使民不乱”。执政者应以身作则,因为“我无欲而民自朴”。不推崇、不接触足以诱发欲物的事物,禁止“显摆可欲”,如“晒房、晒车、晒工资等,使百姓的心思不被扰乱。以上即老子“无为”之治的思想要义,是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垂要政治手段


来取笑


在《道德经》中,几乎各章都在强调无为的重要性,但后人对无为的理解却难以得到统一。《道德经》中的各种行为论述,与《易经》所陈述的事物规律性紧密相关,强调无为,就是告诫人们,在各种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易经》中记录的有关事物规律性及其所指引的行动方法,不违背这些规律,即是无为,若违背这些规律,即是有为。老子所说的道,实际上就是指《易经》包含的全部事物规律,这些规律清楚地把不同事物的各种应对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都以真实案例加以说明。该如何做,此即“道可”,不该如何做,此即“道非”,任何事物,均有该如何做和不该如何做的两重性,该如何做,从而顺利达到目的。不该如何做,以便避免出现与期望不相符合的结果。这是在处理各种事物中永恒不变的要旨,在《道德经》中称为“常道”或“恒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恒)道也”。后人把这句话断句为“道可道,非常(恒)道也”,把原本清晰明白的意思立时为得模糊,让人理解成“道”本身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了。可是《道德经》分明是要求人们依规律行事,而《易经》又分明是各种规律的清楚记录,这种自入模糊的理解,显然有违《道德经》本意,这种理解本身也脱离了“无为”的宗旨。


亢悔亨贞


每次头答问,不喜欢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三五句表明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大共同交流学习。这次是个列外,因为《道德经》中的无为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至清本人不同时期对无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理解的无为,是以宇宙开始时的状态去做事。 解释无为必须从它的出处寻找答案,也必须使用和无为相对应的有为做呼应,才能使人更理解无为的本意。首先我们由易到难,为字大家都清楚,它是一个多音字被读作二声和四声。道德经每章都有体现无为的理念,并且每次出现为字都是读作二声,为读做二声时有八种不同解释。至清认为道德经中的二声适合于两种解释,是做,行的意思,和当,当作的意思。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这两个字为字是当作的意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两个字同时且首次组合出现,这里的为是做的意思。下面我们再来单独解释无字在和为字组合的时候是什么含义? 无字在道德经第一章出现两次使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无字,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老子给天地之始取了个名字叫做无。有字也不是存在的意思,同样也是老子给万物之母取这个名字。所以无为在第二章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的意思是圣人用天地之始时的状态去做的事。越解释越不容易理解了,是吧?天地知识的状态是什么状态呢?既然天地开始的时候,是无的状态,我们怎么欲以观其妙呢?我们必须用老子对宇宙的观点和有作为参照试着去理解,老子认为宇宙是个生命体,它和其他生命一样,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复无反复循环。而宇宙生成之前道就存在了,他认为道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 有无同出,而异名,共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有无时宇宙就开始了。然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道同时生出的有无,也就是一就是玄。二就是无,三就是万物之母叫做有。道不是物质或能量看不到,也摸不着,最初只拥有生玄的功能,后来三生万物,道也就拥有了万物的功能。所以道可道非恒道,道是变化莫测的。我们可以理解成道的长子就是玄,而组成玄的是有和无两种相反性质的能量。我们可以把有无理解成易经中的阴阳或能量中的正负,用A代表无是正能量的意思,B代表适应或负能量的意思。AB有相吸的本质,所以道生玄时AB同时出现,并竭尽全力,同时到一起互相吞噬这种运动不受阻挡,所以产生AB同时融合的现象。这种运动是同时产生的,因为没有阻力阻挡,所以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现象。道是无极,玄是太极,无从单纯的A变成AB组合以A为主导的能量,有从单纯的B变成BA组合以B为主导的能量。AB和BA两种新形式组合而成的能量是有无互相吞噬形成的,叫做能量纠缠。这种纠缠极不稳定,瞬息万变。这种能量就是可以转变成物质的基础能量,它可以代表万物。宇宙运动从此从小变大由大变小,不再停止。这动力来源于吸力产生的吞噬,道生玄产生一维空间宇宙的奇点,有无相互吞噬产生运动奇点内出现二维空间和时间,有无溶会后的能量纠缠使宇宙成为飞速自转的球体,三维空间出现了,万物开始造作,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老子认为道不可以用语言和文字进行完善的描述和表达,只能用感受据了解并观察它,于是老子不打算留文字。后来遇到了尹喜,于是老子讲述一生的领悟道德经


灵至清


《道德经》札记之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因果关系

“无为”二字,在老子《道德经》其中的十个章节里,共出现了十二处,显然是老子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词汇。

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点了“道”的名头之后,紧接着就在第二章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中提到了“无为”。 更在道经最后第三十七章的总结性篇章中,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主题,指出了道与无为的辩证关系。

首先,老子告诉我们,“无为”是圣人的处事方式,是对待“道”的一种态度。为什么要搬出圣人?因为圣人是品格高尚、智慧出众的人,是我们效仿学习的楷模。也就说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对待道的最为恰当的方式。

无是否定、不要;为是妄为、自认为;无为:不要妄为。

老子要我们遵循道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不可思议,更不可妄为。不要为了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去违背客观规律,不要自以为是,要以道的真相,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恶作为行动指南,要讲道理,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你只要做到了无为,你也能成为圣人。

有人把“为”解释成行动,无为即不作为,也称其为顺其自然,不去人为干预,这其实是误解。自然意为自身,其为道,顺其自然是顺应道本身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任由发展的意思。其本意就是无为、不妄为,而不是不作为。

老子在第二章用了易经八卦五行学的相生、相刑等描述有与无、长与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那么,无为与无不为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道常无为无不为”?

无不为,或有所为,这里的为意即作为、发挥作用。与无为的妄为是不同的意思,无不为是无所不能、必有作为、无往而不胜之意。

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因果辩证关系。无为是因,是人对待道的主观方式;无不为是果,是道发挥的客观作用。即只有当人采用无为的方式对待道,道就会道法自然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或者说,只有当我们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

四川成都的青城山、都江堰是联合国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发祥地,而都江堰则是诠释“道常无为无不为”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唯一留存最久、而且依旧发挥功能的巨型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无为思想。成都平原,原本因岷江洪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得道治水,采取“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筑堰方针和“深掏滩,低作堰”的岁修准则,修建和维护都江堰,以“不妄为”而不是“不作为”的“无为”征服了岷江的洪水猛兽,使之在2260多年以来,而且还会继续“无不为”地为天府之国的繁荣昌盛发挥巨大作用。都江堰也因此真正成为全世界当之无愧、最古老的、最具生命力的人类文明奇迹。


王强的价值经营


我是一直坚定认为老子的道学是最实用的哲学,我也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应用道学,而且效果显著。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过多的去干涉规则。无为是站在管理者的层面看事物的,管理者的职责是制定规则,规则中的各个环节要互相依存,而且要互相制约。

如果原野上只有野草,土地很快就会贫瘠,为了遏制野草就有了兔子,兔子太多了就会把草吃完,然后兔子会饿死,为了遏制兔子又有了狼,…………

上帝不会因为兔子多了几只,就会降下天劫,不会因为狼多吃了兔子就去惩罚狼。一个环境的形成与维持是靠各环节的相互遏制与依存存在的。

在我们公司的工作中,我一般不会去干涉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的品种。工人能不能生存是因为他的收入,他的收入与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公司的管理层人员越少,公司的持久性就越强。公司各个部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而不是过多去干涉。如果最后不能自我运转,就是规则制定失败了。





白耀亮


根据我的理解,无为是针对人们凡事喜欢有为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由此看出为人之道容易走极端,易有贪得无厌、自以为是之举。

常言道物极必反,太过走极端,往往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人之道是不断的占有、利用优势资源控制弱势资源;那么天之道是利而不害、不断的损之又损,让你利万物的同时又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走向死路。


澄思心理


无为的意义本人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然属性,无为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其意义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按照每个人的自然特征,比如个人爱好进行因才施教!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水和人的必然走向,是自然属性!水往低处流有利于万物!人往高处走做一件事越做越好,精益求精,是人的追求!没有外来干扰,这些现象本就存在,这就是(无为)!

引导水的流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生長,这是顺势而为!如果造坝建水库不属于顺势而为,因为改变了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必然会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环境。

用激励机制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顺势而为!在激励机制中每个人一定会把自已该做的事越做越好!改革开放初的三自一包,包产到户,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顺势而为,所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改变了农村面貌!

所以,(无为)是人的自然属性,尊重人的自然属性,顺势而为,是老子为统治者提供的(无为而治)法则。


邹忠伟2


无为,具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吧

只谈谈个人感受:

第一,无为,就是不妄为,不要用妄念之心去思考,去琢磨,去揣测。

第二,无为,就是孔圣人提倡的中庸之道。

第三,无为,就是观自在,用大智慧,照五蕴空,打开自性本来,得大自在解脱。

第四,无为就是《周易》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第五,无为,就是王阳明证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以上且说说,文字难表真实意义,只能且说说,有缘者,以心印心,无一实法可得,无一文字可说,善哉!





丰富多彩谈国学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八章对“无为”的表述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在告诉我们;学知识、做学问是日积月累积攒起来的,而学“道”则相反,学一点就会“少”一点,每天丟一点、少一点,到后来就会一切皆空,至到一无所有。然后才能达到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的境界。这种镜界的落脚点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无为”的内涵,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核心内容。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标准只有一个,即符合“道”的事可为,不符合“道”的事就不可为。因为道是万物之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津。其后依据老子的“无为”思想,形成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但这种理论从本质上讲是致用的,亦即用于治世。

由此可见,“无为”是方法,“治世”才是目的。在此基础上,就能做到“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否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本意?愿与众网友共同商磋。


思源73918016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治就是治理、管理,达到“无为而治”是治理国家、社会最高境界,很多人理解“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其实这个理解错了。在这里不过多引经据典,就长话短说,直指“无为”本意,希望朋友们指正。

一、“无为”的基础或者前提是要懂“道”是什么,治理国家就是要懂社会的规律(事物规律),政治、经济、军事等规律,如果不懂、违背这些规律,那就谈不上做到“无为”。在现实中,违背群众利益、违背规律的事非常多,所以为官治理要懂事物规律,不做头脑发热的决策。

二、“无为”就是不要妄为、不乱为,违背规律做事,就做不到“无为”。“无为”不是消极的借口,不是什么都不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庸政、不懒政、不殆政,主动尊照老百姓的意愿作为。

老子说“上善若水”,“无为”也就是要做到像水一样的为,这才是“无为”的本意,“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如果不能为老百姓谋幸福、不能改善民生,即是乱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