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海醫改試驗田:高端醫療平台再出發

孵化與騰飛 醫生集團創業團隊可以在位於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醫生集團孵化基地獲得環境好、價格合理和醫療條件優異的辦公場所。

上海,迪士尼的前一站,康新公路地鐵站,可以在這裡找到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座標。

甫一聽到這個名字,眾人都會以為是一家研究所,當你走近它,出現在眼前的蘇州園林式的建築、美麗的荷花池、怡人的亭子、五星級酒店一樣的裝潢,來自一家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

“這就是當前熱播劇《我的前半生》裡面那個擁有兒童樂園的醫院!”上海80後女生周婷最終選擇了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為其女兒接種疫苗,介紹手冊上知名醫生的強大陣容讓她吃了一顆定心丸,而醫生和護士的耐心解答、服務也讓她倍感溫暖,現在,提起這家醫院,她首先想到的是“真誠的服務與良好的醫生資源”。

服務是最大的標籤

從2014年3月28日試運營、5月28日正式運營至今,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在創立之初,承擔著“上海醫改試驗田”的重任,以其高收費、高品質服務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作為首家國際綜合性非公立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改變的不是就醫人群而是服務方式。

“我希望當人們提起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服務。”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黃翼然對《小康》記者說道。

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消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越來越多的非公立醫院,把舒適的診療環境、周到細緻的服務作為醫院宣傳的重點,所以“高端醫療”也成為行業內的熱點話題。

毫無疑問,“高端”醫療機構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社會需要一種新的醫療方式,這種需求很強烈,但在既往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滿足。

“高端醫療也是市場化的產物,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我們提供的是高品質服務,成本比較高,也就有相應的高收費。”黃翼然說道。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掛號費為300—1200元不等。主要服務對象是擁有商業醫療保險、具有一定購買能力的人群。上海可以支付商業醫療保險的公司約有50餘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已經簽約47家,超過90%,覆蓋了商業醫療保險95%的人群。已經簽約的商業醫療保險公司有招商、平安、安聯等。

那麼,與高端匹配的“高品質”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黃翼然列舉了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兩大優勢:一是醫生護理團隊的水準,二是執行的管理標準。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目前採取預約制看病方式,減少病人等候時間,可以通過網站、電話來預約,實行的是醫生等病人,不是病人排隊等醫生。

醫生接診的時間有嚴格規定,一位病人至少15分鐘,初診則是半個小時。看病的過程中,儘量一次性將需要檢查的項目都檢查好,並且儘可能現場出報告。患者進行病情檢查時,由護理人員全程陪同。護理方面,一張床配兩個護士,可以保證在沒有家人的陪同下,也有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日常起居。而公立醫院現在是一張床配0.6個護士。

“體檢中心按照設計標準,實行限額檢查。我們不是要做成超市類型的醫院,不求多多益善,人數很多的話,只能排到下一場。”黃翼然說道。

特色專科方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腫瘤診療團隊,以“滿足患者美好生活需求”為導向,以生理—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為指導,首創國內現代化醫院腫瘤患者5H服務模式,“Hospital、 Home、Hotel、 Heart、Happiness”將多學科聯合診療、個體化診療方案、心理舒緩治療、一站式門診診室設置、藝術療愈、愛心公益等先進管理理念融入到專業診療及人文服務中去。

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還有一條50多米長的藝術長廊,定期邀請藝術家舉辦藝術展,把這些在畫廊和藝術館才能欣賞到的藝術品請到醫院,不僅是為了讓病人和家屬可以欣賞到藝術、放鬆心情,更重要的是,醫院引入“藝術療愈項目”,通過繪畫、音樂、正念等活動讓腫瘤病人建立起強大的精神內心,更有和病魔抗爭的力量。

自由執業的人才保障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還提供更為細緻體貼的延伸服務:大堂門口有迎賓員幫助送取行李到房間;大堂和病房都有保險櫃,可以寄存貴重物品;餐廳的環境很優雅,在亞洲私立醫院當中屬於一流,提供的是點餐式服務,中西餐俱全。如果有商業醫療保險,可以使用一卡通,先刷卡後付費;也能使用充值卡,最後一站式結賬。

作為上海第一家營利性大型綜合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是上海新醫改催生的明星,剝離特需、多點執業、外資管理、旅遊醫療等諸多創新想法亟待在這裡實現,一直有“試驗田”之譽。特別是剝離特需,這是上海市政府作出的醫改承諾,同時借力於相關的專家力量發展高端醫療,是一個雙贏的精妙設計。

人才問題通常是社會資本辦醫最大的瓶頸,卻似乎從未困擾過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其人才團隊主要來源於兩部分:市場招聘的有經驗醫護人員,和公立三甲醫院的多點執業醫師。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全職醫生全部來自上海三級醫院,都是老資歷的主治醫生,有至少八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碩博生、高級職稱比例達到50%。

護士團隊也是如此,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護士90%是來自大醫院,均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其中20%的護士到境外進行了再次培訓,有部分護士還拿到了國外護理執照;護理院長來自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

對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醫生傅玉梅而言,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全新機制是富有吸引力的。之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了20年,是希望迴歸醫療的本質,“離病人再近一點,讓自己和病人都得到尊重”。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她與每個門診客人起碼溝通30分鐘。這份耐心,加上在公立醫院練就的過硬醫技,使她的日門診量在10個以上,家長都非常信任傅醫生,在她的診室裡擺滿了小朋友家長送來的多肉植物。像傅玉梅這樣離開體制前來的專家越來越多,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招聘的醫護人員主要是來自上海本地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和高年資主治醫師,因此專家的多點執業就顯得格外重要。

確實,在醫生解放、人才自由流動、醫生自由執業、醫生集團密集成立的大趨勢下,私立醫院應該好好地抓住這一巨大發展機遇。2015年,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紅利頻出,各種各樣的醫生集團也雨後春筍般出現,既有體制外的,也有大家醫聯這樣的體制內醫生集團。

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副院長丁罡看來,醫生集團的湧現正在帶來新型的就醫模式。現在的情況是,患者從“認”公立醫院的品牌,向“認”醫生個人品牌,以及醫生集團品牌轉變。

那麼,什麼是醫生集團呢?醫生集團最開始源於歐美國家,又稱為“醫生執業團體”或者“醫生執業組織”,由多個醫生組成的聯盟或者組織機構,英文名為“Medical Group”。 “醫生集團”可能屬於醫院,也可能是獨立的“醫生組織”, 一般是獨立法人機構,以股份制形式運作。

醫生集團的本質是醫生執業方式之一——團體執業,這是相對於獨立執業來說的。在團體執業下,兩三個醫生結合起來就可以團體執業,團體執業的特點是他們共享彼此的收入、共同承擔損失、共享設施設備,這是一個同進共退的執業團隊。

在醫生品牌崛起的時代,慕名而來的患者不再是通過公立醫院找到專家,而是先找到名醫及其醫生集團團隊,再到所執業的醫療機構去就醫。機構會提供配套的醫療設施、專業的護士、麻醉醫師,以及醫療責任險。

出於對自身品牌的愛惜,醫生及其醫生集團團隊還將非常注重患者就醫體驗。不僅是技術,還有服務態度觀念的革新,要給患者提供更有安全感,更高效,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增加患者的信任,讓患者有家一樣的溫馨和歸屬感。

丁罡表示,在國家放開醫生區域註冊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醫生將正大光明地拿到聘書到各個醫院去執業,而這對於私立醫院來說,是一個獲得優秀醫療人才的巨大機遇。

醫生集團的播種、孵化與騰飛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目前還正在打造醫生集團孵化基地。據介紹,醫生集團創業團隊可以在位於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醫生集團孵化基地獲得環境好、價格合理和醫療條件優異的辦公場所。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醫生集團孵化基地位於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是國家衛計委和上海市政府主推的集“醫、教、研、產”為一體的醫學專業園區,是張江科學城的副中心,因此政策條件也比較優惠。

2016年2月25日,冬雷腦科集團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簽約,將第一個執業點放在此處,成為了醫生集團落地社會化平臺型醫療機構的一次標誌性時間。該集團的創始人宋冬雷在業內擁有顯赫的頭銜: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組建自己的醫生集團,不僅在於體現醫生的真正價值。中國的醫生如果能夠走向自由執業,也能真正給醫療改革帶來更大推動。”宋冬雷說道。

對宋冬雷來說,他需要的是更多元化的平臺,特別是能夠接受體現醫生價值的收費標準的社會化醫療機構。冬雷腦科集團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簽約,根據雙方協議,宋冬雷出任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神經外科的學術主任,幫助中心建立起自己的外科體系。

而對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黃翼然來說,接納醫生集團無疑也是重要的突破。上海2011年12月15日開始實施職業醫生多點執業,到2015年已經接納多點執業醫生近200名,隨著醫生集團的進駐,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也進一步與私立醫院區別開來,成為一個開放的執業平臺。

“我們逐步找到一條路,把醫院建成一定層次的平臺。讓醫生集團落戶我們這裡。我們要建立一個平臺型的醫院。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黃翼然說道,“如果我們是機場,醫生集團就是航空公司,機場不會只有一家航空公司,也可以淘汰不合格的航空公司。”

“醫生走出體制、自由流動,帶動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大勢所趨。在國家放開醫生區域註冊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醫生將選擇多點、自由執業,這對於私立醫院來說,是一個獲得優秀醫療人才的巨大機遇。”丁罡這樣說道。他判斷,醫生的自由流動,特別是走出體制,是大勢所趨。

“我們作為一個醫生,作為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如何更好地給客人提供優質服務,實現個人價值?如果做得不錯,一定會被請到其他地方做手術,在流動的過程中,醫生的心態會發生改變,因為醫生的價值在這一刻得到實現。所以醫生這個行業本身就是流動的!”

目前,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正在吸納國內更多的醫生集團和醫生個人前來執業,並推出“醫生合夥人”制度等相關的股權激勵措施。

丁罡表示,“當一大批醫生集團入駐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醫生集團孵化基地,必將產生巨大的資源聚集效應,極大地方便交流合作,萌發出更多的創新智慧和成果,這是符合當今社會共享經濟大趨勢的!那將會引來多少投資人的光顧?引進的投資規模也將是比較可觀的。”

最後,他說道:“我們將自己定位於中國優質醫療服務創新的孵化土壤。秉承開放合作的理念,我們希望更多的有優秀醫療服務理念和技術的醫生集團作為種子在我們的創新環境下播種、成長、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