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铸辉煌

红网时刻10月4日讯 这是农业增量提质的五年,这是农村蝶变涅槃的五年,这是农民成功转型的五年。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自信,慈利大地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演义农民追赶时代的绚丽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波澜不惊的五年,慈利农村大地却风生水起。全县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迅猛发力,快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奔向高效优质的现代化之路,探索了未来谁来种地,又如何种地的问题。凤凰涅槃,新型农民一跃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宜居、宜业、宜游,呈现出城里人羡慕、农村人自豪的大美新农村。

“三农”铸辉煌

万顷金黄闹上仓

“三农”铸辉煌

着力推进紧凑型玉米栽培

“三农”铸辉煌

实施高产示范片

“三农”铸辉煌

大力实施湘米工程

粮油增量又提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农业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产量、质量要效益。全县上下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擂响了农业增量提质的号角。

金秋时节飘果香,万顷金黄闹上仓;铁牛田间闯风浪,一年收成喜上膛。伴随着隆隆收割机器声,喜悦荡漾在粮农的脸庞上,慈利农业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

过去五年,慈利抓住水稻、玉米、油菜主导作物不放松,发挥富硒优势,大力实施湘米工程,发展绿色大米、富硒大米,着力推进紧凑型玉米栽培。通过近千个水稻和近百个玉米品种对比试验,选优选强推广高产优质的品种,沃野万里实现了好马配好鞍,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成就了农业辉煌,超级水稻和紧凑型玉米栽培单产双双达到800公斤。正是一大批从事科研和推广的农业人默默耕耘与奉献,慈利进一步擦亮了全省产粮大县和产油大县的名片。

五年来,慈利县粮油生产实施高产示范片20万亩,双季稻、绿色优质稻、再生稻扩展到11.16万亩,片区覆盖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900元。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粮食产能由2012年33.26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34.84万吨;油菜种植面积从27.11万亩一跃到41.9万亩,平均单产增加到137.1公斤,总产能从2012年3.53万吨增加到2017年5.74万吨。慈利粮油生产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特别是2016年“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玉米作为全县面积最大的旱粮作物吸引了非洲、拉美以及亚洲国家的目光。

“三农”铸辉煌

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推广

“三农”铸辉煌

农业机械化拉动农民增收

“三农”铸辉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气候”

农业劲吹现代风

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推广,刮起了农业现代化风。5年来,农业机械化对我县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为解决种田问题作出了探索。五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实施,我县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3600多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5万余台套,直接拉动农民购机投入7360多万元。截止2016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7.76万千瓦,较2011年末48.17万千瓦增长19.9%;水稻、油菜等8种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6.59%,其中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最为显著,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7.94%,耕、种、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27.06、7.5、26.43万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气候”。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主体。截止2016年底,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正式注册成立达28家,年机械化作业服务面积12万亩。深耕和飞防等农业机械化的实施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农业机械化拉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降低农村劳动力200多万个,降低成本1200多万元,“机械替人”轻松种田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模式。

“三农”铸辉煌

推广无公害生产

“三农”铸辉煌

洞溪七姊妹辣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种养凸显大效益

巍峨绵延的武陵山脉成就了慈利好山好水,曾经贫穷落后的山村跃变成开发的热土,生机勃发。一批品牌产业、特色产业悄然兴起。

茶叶、柑橘、蔬菜、中药材等作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慈利抱住全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县和柑橘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两块金字招牌,强力推进基地县建设和推广无公害生产。茶叶面积从2012年的2.6万亩一跃增加到2016年的4.5万亩,种植农户超过6000户,茶叶产量2600吨,产值增加到1.6亿元。五雷月眉、笔锋春、月月桂、云雾等茶叶品牌享誉国内外。品牌效应提升了茶农收益,全县茶农年收入接近8000万元。五年来,柑橘规范化生产和商品化处理如火如荼,以丑柑为代表的品改大刀阔斧,真正开启慈利柑桔提质升级的阀门。全县30.8万亩柑橘常年产量18-25万吨,产值达4.5亿元,桔农直接收入2亿多元。“湘慈”、“七姑山”、“橘丰源”等品牌柑橘走南闯北。

好山养好水,好水孕好菜。全国大城小巷,舌尖上散发着慈利绿色蔬菜的味道。五年来,全县围绕上规模、创品牌,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特色蔬菜、高山蔬菜规模不断扩大,蔬菜产值实现8.9亿元。全县形成“三区四园三片”的蔬菜产业布局。洞溪七姊妹辣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0个蔬菜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成功打造了“湘慈柑桔、洞溪七姊妹辣椒、云雾王茶”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结束了我县无农业区域品牌的历史。现在茶叶、蔬菜、烤烟、优质水果等一大批经济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最具潜力的宝库。

绿色经济开枝散叶,畜牧水产蒸蒸日上。过去五年,慈利狠抓养殖项目建设和疫病防控,加快湘西黄牛品种改良,全县连续保持无大疫无事故,极大提升了安全发展水平。五年中,国家给予慈利养殖业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为全县畜牧水产业提质转型添砖加瓦。2017年全县生猪发展到96.5万头,牛11万头,羊19.5万只,家禽450万羽,禽蛋产量达10300吨, 水产品产量6600吨。特别是大鲵发展到35万尾,比2012年增长4倍;鲟鱼发展到4万尾,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

“三农”铸辉煌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农”铸辉煌

美丽乡村“农旅融合”模式

绘就美丽新农村

国强必须农业强,国美必须农村美。慈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确立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农村建设理念,全面勾画了大美新农村的宏伟蓝图。

站在建设新农村的塔尖上,慈利首先狠抓农民素质提升。慈利人才战略的实施宛如平地惊雷,五年全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2500余期,受训对象近29万人次。一大批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崭露头角,成为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主力军。新型农民催生了农村土地的商品化,2017年全县农村土地有序流转19.2万亩,流转农户达到2.5万户。

土地商品模式的创立,壮育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668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带动农户5万余户;4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1.45万户。农民傍船出海成为社会潮流,“互联网+农业”更是掀起了农村革命。农民足不出户,产品信息走四方,农业跳出农业做文章。

伴随着强村富民梦,慈利立足“绿色、生态、特色”优势,着力推进美丽乡村硬实力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具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果品采摘以及餐饮、度假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以零溪百寿村为代表的“建整扶助”模式,以阳和杨家坪村、三官司罗潭村为代表的“农旅融合”模式,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去年12月,在高峰土家族乡茅庵村举办的慈利县年货订购会暨“打硪号子”农旅活动上,销售腊肉、干菜等农产品价值近30万元,来自长沙和本地的餐饮企业与村里农户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溪口的金秋梨、南山坪的蜜桃等均在当地旅游活动带动下供不应求。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县各种特色农旅活动中共为群众直接创收660余万元。村富民强显山露水,目前,全县已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村350个,占总村数的82%,经营总收入达到1737万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洒一路汗水,播一路芬芳,在打造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化、农民职业化的蝶变中,慈利三农正迸发出新的活力,向着全面小康梦、经济强县梦、撤县设市梦扬帆远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