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敏:美國誤判中國了嗎?中美關係的「四十之惑」

劉長敏:美國誤判中國了嗎?中美關係的“四十之惑”

論語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人到了四十歲,應該形成對外界事物的獨立判斷,對自己的處事原則不再疑惑。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明年我們即將迎來中美建交40週年,但從目前的中美關係來看不免有些悲觀。2012年中國提出與美國發展新型大國關係,試圖找到一條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相處之道,但特朗普上臺後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給中美關係發展蒙上陰影。過去幾十年中國逐漸成為國際體系的融入者、參與者和建設者,但是當前現有體系的創立者卻成了世界經濟的破壞者,未來中美關係何去何從,國際體系如何演變,這將是擺在中美兩國面前的“四十之惑”。

今年三四月份《外交事務》刊發了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和前副國家安全顧問伊萊·拉特納的文章《思慮中國》,引發中美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界強烈反響。該文提出,美國的對華政策向來基於一種假設,即中國將逐步自由化並融入由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秩序,但中國的實際發展越來越不符合美國政策制定者的預期,因此美國需要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美國誤判中國了嗎?美國的對華策略錯誤了嗎?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關係發展到今天,不是“四十不惑”,而是“四十之惑”,雙方需要重新審視和重構兩國關係。

實際上,目前中美關係已經進入深度戰略調試期。一是中美戰略合作機制成果減少,特朗普執政後建立的四個高級別對話機制合作有限。二是首腦會晤趨於形式,場面熱鬧,但政策共識有限。三是經貿摩擦不斷升級,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受阻。四是中美大國利益博弈不斷,美國推行印太戰略,企圖在更大範圍內遏制和堵截中國發展勢頭。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從雙方的最大利益來講,如何最大限度地管控分歧和推動合作至關重要。中美關係發展應著眼於互利共贏的廣闊空間,深化合作符合兩國的最大利益。

(劉長敏,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根據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關係女學人論壇分會場上的發言整理,整理人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