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敏:美国误判中国了吗?中美关系的“四十之惑”

刘长敏:美国误判中国了吗?中美关系的“四十之惑”

论语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人到了四十岁,应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独立判断,对自己的处事原则不再疑惑。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明年我们即将迎来中美建交40周年,但从目前的中美关系来看不免有些悲观。2012年中国提出与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试图找到一条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相处之道,但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给中美关系发展蒙上阴影。过去几十年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体系的融入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但是当前现有体系的创立者却成了世界经济的破坏者,未来中美关系何去何从,国际体系如何演变,这将是摆在中美两国面前的“四十之惑”。

今年三四月份《外交事务》刊发了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和前副国家安全顾问伊莱·拉特纳的文章《思虑中国》,引发中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界强烈反响。该文提出,美国的对华政策向来基于一种假设,即中国将逐步自由化并融入由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但中国的实际发展越来越不符合美国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因此美国需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美国误判中国了吗?美国的对华策略错误了吗?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不是“四十不惑”,而是“四十之惑”,双方需要重新审视和重构两国关系。

实际上,目前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深度战略调试期。一是中美战略合作机制成果减少,特朗普执政后建立的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合作有限。二是首脑会晤趋于形式,场面热闹,但政策共识有限。三是经贸摩擦不断升级,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受阻。四是中美大国利益博弈不断,美国推行印太战略,企图在更大范围内遏制和堵截中国发展势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双方的最大利益来讲,如何最大限度地管控分歧和推动合作至关重要。中美关系发展应着眼于互利共赢的广阔空间,深化合作符合两国的最大利益。

(刘长敏,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根据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关系女学人论坛分会场上的发言整理,整理人冯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