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有什麼名吃?

河南呼嚕娃


濟源位於河南省的北部,也是一個有名的旅遊城市,同樣濟源這個城市並不大,但是當地的美食卻不少,像有名的雞蛋不翻兒就是當地的一道特色名吃,其實雞蛋不翻兒就是把米麵小餅和雞蛋餅煎在一起,這就是濟源人特別愛吃的雞蛋不翻兒。



還有鍋貼豆腐也是當地的一道名吃,把肥肉、澱粉、雞肉等剁成肉泥,然後我們在往裡面打入兩個雞蛋,放上豬油攪拌均勻,接著在油鍋裡面煎一下,煎七分熟以後放入豆腐一塊炸熟,再往裡面放上一些蠶豆、薑汁、小蔥和花椒等提提味。


其實濟源當地的名吃還有很多,濟源的土饃、牛肉丸、當地的山楂、粵漢黃燜肉、光光醬炒雞、果味菊花魚、黃菜煮饃、特色扣碗酥肉、一口香小籠包、黃河大鯉魚、捲餅等都是濟源比較有代表性的美食,歡迎有機會來濟源做客。


商丘身邊事兒


各地都有名小吃,濟源也不例外,我利用週末帶領小腳丫親子游的群友曾多次去濟源,去欣賞小溝背銀河峽的五彩石,媧皇谷和神溝的紅葉等。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濟源的雞蛋不翻和王屋山土炒饃。
不翻是濟源有名的風味小吃,在整個烙制過程中一次成型 ,不需要翻過來兩面烤烙,故得名。

 不翻本來是舊時船家出門打漁帶的乾糧。即製作過程中不用翻即熟。製作過程和名稱,也都是為了討個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濟源緊臨黃河小浪底,這是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入口處。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未修建前,此處有八里衚衕,是黃河中游最狹窄也是最危險的一段,兩岸高山對峙,風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魚十分危險,屢有翻船事故發生,遇難者常常連屍首也找不到。因此,當地民間有許多忌諱和風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後一個家庭全部覆滅;比如吃魚時,不能吃完一面翻過來吃另一面,而要把魚頭和脊骨一起拿過去,再吃下面的肉;還有不準把水瓢扣著放,忌酒後上船,忌說翻、煤等詞等。

  製作“不翻兒”,要用一種特製的炊具,即“不翻兒鏊”。下圖即是“不翻兒鏊”

  雖然不用翻,但不翻兒鏊的形狀決定了它多面受熱,都有焦黃的外層。

  “帽沿”較厚,外焦裡嫩;“帽頂”則是一層焦黃的薄皮,濟源話叫“黃嘎巴”,也就是鍋巴,酥脆無比,有異香。

  製作方法:  

  第一步:先取優質小米或大米,將米打成漿狀,然後發酵;

  第二步:盛適量發酵好的大米麵,加入各種調料,例如香蔥之類,攪拌均勻,倒於特質容器中煎烤,不需要煎反面,一分鐘後即可出鍋,出鍋後放在旁邊待用;

  第三步:將雞蛋打碎攪勻倒於鍋中煎烤,同樣不需要煎烤反面,片刻之後,將剛剛出鍋的不翻置於雞蛋上面,蓋上鍋蓋,燜半分鐘,香噴噴的雞蛋不翻就呈現在你眼前了。

  看著這金燦燦的“雞蛋不翻兒",是不是特有食慾?這次去濟源賞紅葉之際,可不要錯過哦~~

除了雞蛋不翻,王屋山土饃也是濟源有名的風味小吃之一。

王屋山土饃也稱土炒饃,是王屋山特有的風味食品。其製作方法是將麵糰在白土中炒制而成。《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



相傳,東周時期王屋有一年輕人,身強體壯,到外地辦事,半路上腹瀉不止,直至氣息奄奄,寄宿於客棧。昏迷中有一仙風道骨的老者來到床前,脫掉年輕人的布鞋,扣其鞋上之泥土放入鍋中煮沸。說也奇怪,年輕人喝了此湯,沒幾日竟恢復了精神,身體也慢慢強壯起來。那老者囑咐道:出門在外,可別忘了家鄉的水土。年輕人回到家鄉後,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就傳遍了當地。後來凡王屋外出他鄉者,無不帶點家鄉的泥土食用。隨著年代的推移,帶泥土食用既不方便,又不文雅,當地人就取山上的白土炒製成土饃帶著食用。



現在的土饃製作工藝較過去已大大提高,先將發酵後的麵糰拌以雞蛋,精鹽、芝麻、五香粉、香油等作料,做成兩釐米大小的小饃饃,放在炒熱的白土中炒熟。清香可香,外酥裡軟,具有醒脾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是一種高鐵、高鈣、高鋅、高鉀的傳統食品。


東方今報


雞蛋不翻最出名

王屋山土饃有代表性,有地域性

南街胡辣湯最好吃

咱家那酸湯麵葉真滋膩

老媽做的黃菜撈麵條吃的最過癮,帽都帶不住

肉夾饃也不賴

哈哈,多的說不出來了



兩顆心的距離love


姑姑窯也算得上是濟源名吃,她和濟源的雞蛋不翻,光光牛火燒齊名!關於她的名字怎麼得來,其說法有多種,最離奇又神秘的說法:她的外形象女人(姑姑在當地意指出家女子)的生殖器,也象古時候織布用的梭孑一樣!用料和成份是發麵,蘇打粉,鹽,調料粉等,比燒餅的外\\觀和味道都要好多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