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媽媽的手」是社會教育的好試題

春節期間,來自網絡平臺上的“牽媽媽的手”活動,廣泛引發關注與熱議。“牽媽媽的手”成為現象級傳播,這不僅是一次主題策劃的成功;更是再次證明,情感依然是文化傳播中最為走心、最能直接撞擊打動人心的要素;還是一場中華傳統理念的勝利,因為在“牽媽媽的手”背後,寄託或體現著親情、孝道、守護等傳統價值理念。

春節氛圍正在逐漸淡化,然而“牽媽媽的手”業已形成的文化氛圍,卻不應因為假期的結束“曇花一現”;相反,或該有著充實與深化的延續之必要。比如就對象而言,“牽媽媽的手”或不能侷限於一定只能牽媽媽的手,爸爸的手、爺爺奶奶的手、外公外婆的手,乃至自己認為有必要表達肅然與溫情的對象,或都可以去牽手、去擁抱、去親近。

再比如,在表現形式上,“牽媽媽的手”或“牽爸爸的手”,或也不必停留於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曬圖秀文字在如何“牽手”;如有可能,值得懷念的親情故事、親情流露的動人瞬間、幾輩人共同完成的餐飲作品等,或都是“牽手”理念的詮釋與表達。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國家層面上的國力日益強盛、公民個體層面上的物質生活日益豐盛,“牽媽媽的手”這樣的社會精神文明教育,無疑來得正逢其時。就國民個體角度來看,在基本的生存需求條件,比如溫飽、居住、出行等得到保障之後,有著較高層面的家庭情感迴歸與慰藉需求,顯然是從物質到精神的提升。

而就社會傳統習慣而言,親情表達從習以慣之的“不用說”、“不必說”,“說不說大家心裡都清楚”,到現在言語上的“向媽媽說聲我愛你”、行動上的“牽媽媽的手”,甚而有圖文、視頻等形式的展示出來,這是社會心態普遍朝著從容、自在與開放方向進步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更多的社會成員,對原以為羞澀、閉塞的個人情感,逐漸習慣以坦然的主動表達,這無疑為整個社會情緒的健康營造都大有裨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個體角度從物質到精神需求的提升,社會層面從情感閉塞到開放從容的轉變,都是整個國家文明形象的極大改善、傳統文化自強自信的有力佐證。幾年前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一曲《時間都去哪兒啦》,令億萬觀眾齊生感嘆,引發關注身邊親人的情感共鳴;如今億萬網友“籤媽媽的手”,強調對親人的陪伴、對親情的珍視,都是在朝著傳統文化的倡導作及時迴歸、對其價值理念的領會與融入。

“牽媽媽的手”就是一個引子,或像一劑試紙,激發了你、我、和他們等社會成員,對個人情感、家庭親情以及社會情緒的普遍熱愛;也許正是“牽媽媽的手”這樣的話題,不僅探測到在我們情感視野對傳統文化恆以持續的情感溫度,還有傳統文化本身強大而茁壯的生命力度。在物質層面的經濟建設不斷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如何增強整個社會和公民個體角度的文化自覺、逐漸完善環境夯實文化自強、與時俱進地充分展現文化自信,做好“牽媽媽的手”命題式社會大教育,或許正當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