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準之道——選購音響常見誤區

我們不是音樂家,往往說不出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風格有什麼差異,但是我們都能夠欣賞和體會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愉悅。我們不需要懂音響或者音樂有什麼派別,但是我們都可以有一套合適的音響,給我們的生活增添幾分休閒與放鬆。

音準之道——選購音響常見誤區

但是,在選購音響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之中,理解這些誤區可以讓我們在選購音響的時候可以避免少走彎路。

誤區一、盲目迷信功率

功率這個參數,其實是衡量一個有源音箱或者功放性能的基本參數,只是由於廠商的的有意迴避,所以在很多產品的說明上,功率變成了一個玩文字遊戲的地方,經常變成一個沒有什麼意義的參數。

額定輸出功率(RMS):

RMS功率可以說是所有功率標註方法中唯一真正有意義的,它指的是功放電路在額定失真範圍內,能夠持續輸出的最大功率。也稱為“有效功率”。不管我們推薦有源低音炮,或者功放的所指的功率一般都指的是額定輸出功率。

音準之道——選購音響常見誤區

峰值音樂輸出功率(PMPO):

指的是完全不考慮失真的情況下,功放的瞬間最大輸出功率。峰值功率其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為它們所謂的“瞬間”往往是根本沒法聽辨的幾毫秒“瞬間”。

誤區二:喇叭尺寸越大越好

低音喇叭口徑大了,在聽感上低音顯然會更有力度,量感更多,下潛也很深,低音更富有衝擊力。如果是小尺寸的喇叭,加上聲音調校不到位,驅動功率不足,低音容易模糊一片,比如密集的鼓聲。

小口徑喇叭低音雖然會表現的乾淨利落,瞬態響應很好,但低音截止很快,不適合大動態的作品和表現氣勢宏大的場面,簡言之,就是低音沒有“震撼感”!

同時大的單元對功放的搭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良好的控制力,聲音力度出不來,速度收不住,還不如小單元來的更舒服。

另外,倘若你的聽音房間面積比較小,那麼大尺寸單元的優勢是體現不出來的。與其多花錢在“尺寸”上,不如選擇整體升級優秀,同是也與聽音環境相匹配的尺寸的音箱。

音準之道——選購音響常見誤區

誤區三:買外表漂亮的

好的器材外表不一定多華麗,反倒通常很簡練,對音質提升沒有用的功能能省就省,但製作工藝一定會好。“好看”永遠不等於“靚聲”。對於外表,我覺得HI-FI器材一般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徵:1、外表往往很簡練,外形一般都不誇張,不會把汽車噴漆、高級桃木等各種飾特搭配形成好象很新潮、超前的效果(20萬元以上的器材另當別論)。

越高檔的器材材往往越是樸實,並且傳統大廠的功力不僅僅只是外觀,在箱體結構,內部加強和材質工藝等更影響聲音的關鍵環節下功夫很多,而這些都不是外表能輕易看出來的。

音準之道——選購音響常見誤區

誤區四:重價格輕搭配

於音響器材,價格往往不能完全反映基素質,10000元的器材當然會比1000元的器材好很多,但是賣5000元的器材就不一定比賣4500元的器材要好,檔次越接近的器材更加是這樣。因為每個廠商的設計水平不一樣,所用元件不一樣,零件進貨渠道不一樣,成本控制水平不一樣,銷售渠道費用不一樣,廣告投入不一樣等因素,造成水平接近的產品往往市場價格相差很大,因此不要價格很重要,但也不要盲目迷信。

音響是科技的產物,但也是人工的作品,不同地域不同作品,設計方向不一樣,成本花的地方也不一樣。再工業設計上著墨太多,必然花在音質上成本就要縮減。

同時,不同地區出品,受歷史文化和工業基礎影響,或多或少容易容易攜帶獨有的個性和走向,產品的聲音特色自然也有偏向。在選擇搭配產品上,選擇合適的產品搭配才是能否出正確聲音的關鍵。

如果對自身經驗不是很足,或者沒有特別把握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德國瑞士等國家比較有歷史積累和沉澱的品牌產品,這些聲音走向比較平衡準確,沒有特別偏倚的品牌。在使用聆聽有一定經驗的前提下,對準確的聲音有一定把控能力的基礎後,在去慢慢研究風格的搭配和玩法,會更合理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