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晚年爲何提倡種植鴉片?

蝶戀花緋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林則徐為什麼要禁菸。

林則徐本人的解釋是: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幾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認為,英國對華的鴉片走私會引起白銀大量外流,最終會使得朝廷國庫空虛,沒錢去擴充軍備。

也就是說,林則徐並不會考慮人民吸食毒品後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他只是擔心白銀外流所造成的財政危機。

但在鴉片戰爭後,東南沿海門戶洞開,這時候再想禁絕鴉片那肯定不可能了,各地方政府為拉動經濟,也紛紛通過種植鴉片來抵制進口鴉片對市場的搶佔。1847年,林則徐任陝西巡撫期間,結合新的經濟形勢,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


他說: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暢通,如人一身血脈灌注貫注,何礙之有?

可見,林則徐已經轉變了之前的嚴禁觀點,逐漸接受了弛禁的主張,這也是基於自由貿易不斷髮展的需要。他唯一擔心的是,自家種植的鴉片質量比不上洋菸,然後在市場競爭中被打翻在地。

但林則徐的擔心顯然多餘了。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鴉片進口被明確合法化,這刺激了民間的鴉片種植。到1882年前後,中國的本土鴉片不僅完全自給自足,竟然還能大量出口創匯。

就這樣,40多年前因鴉片而外流的白銀,如今又奇蹟般地流了回來,真是事事難預料。


達摩說


說起來,這倒也是事實,林則徐公晚年的確是提倡過種植鴉片的,他原話是這麼說的: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意思大概是國內種植罌粟亦無不可,我所恨的是國人只抽洋菸而不抽土煙。如果我們種出鴉片比外國便宜,誰願意捨近求遠?讓銀錢在內地自相流通,也無大礙。

這段話的確是林則徐說的,而且是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之後很多年說的,聽起來的確讓人驚訝。

林則徐之所以這麼說,實在是出於無奈。

當年林公向皇帝建議禁言,是基於兩點原因:1.鴉片摧殘國人身體。2.鴉片造成中英的鉅額貿易逆差,導致嚴重的白銀外流。

對於滿清政府而言,第二點比第一點更重要,所以清政府支持了林則徐的禁菸運動。林則徐雖然是所謂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但其實受時代侷限,他對英國的瞭解也是非常少的。一場禁菸導致了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戰爭中的慘敗,是林則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晚年的林則徐,面臨的局面是——禁菸已無可能,鴉片基於摧殘身心,讓白銀大量外流。

在這個基礎上,林則徐只能盡力減少損失。那麼就由中國種植鴉片,既然禁菸不可能,就乾脆讓中國人自產自銷,總好過白銀外流,把錢讓外國人賺去。

基於如此思想,從十九世紀後半葉開始,中國開始種植鴉片,最早從西南雲貴一帶種植,後來迅速流傳到西北陝西甘肅。在小說白鹿原中,當地的農民們廣泛的種植鴉片,因為鴉片帶來更多的利潤。

農民們不知道,大量種植鴉片導致糧食產量驟減,後來陝西的大饑荒,主要原因就是廣泛種植的鴉片煙。

到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煙土不僅能自產,甚至能外銷,反殺歐美東洋市場,真是諷刺。民國政府一直的禁菸運動形同虛設,鴉片有增無減,甚至成為了軍閥軍費的最主要來源之一。黑幫、軍閥、地主等等都將鴉片作為重要財源,農村的地主,有了點積蓄就在鎮裡開個煙館。上海的黑幫,用貨輪來運送進出口的鴉片。中原的小軍閥們,更是公然用軍隊保護鴉片販運,整個中國已經成了毒品的世界!

鴉片的禁絕,要等到建國後才真正實現,一部中國禁毒史,其實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小約翰


古醫學巨大著《黃帝內經》中有一個說法叫以毒攻毒!實際上,連久治不愈的癌症,也能以“毒蛇液”等巨毒入藥治療,近代作家張愛玲的姑姑癌症後,就是靠毒蛇液治療得以延長壽命。

晚年,以禁菸聞名的林則徐,提倡大面積種植鴉片,用的就是“以毒攻毒”之法。這一招如果成功了,可以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不成功,那就叫:作大死!


最初,林則徐提出此法時,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甚至有人認為林則徐“老糊塗”了。直至今天,因為這個決定,無數人對林則徐依舊有著很深的誤解。但這一切結果,林則徐在寄出那封信時,已經有了心理心理準備。

1847年,在林則徐過世前三年,林則徐接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信是一位在職的官員寫的,信中該官員問“如何才能改變目前國內的困境呢”?

時年已62歲的林則徐想了很久後,提筆給他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原文摘錄如下: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

這話翻譯成白話文的大意就是:我(林則徐)恨的是國人只抽洋菸而不抽土煙,導致白銀外流,我提議在國內種植鴉片,以阻止國內白銀外流……



林則徐的思路是:以國產毒品對抗進口毒品,至少還能挽回經濟上的利權。說不定,還能間接促成“禁菸”。

於是乎,很快,朝廷就默許了這一提議,鴉片的種植區域,從雲貴川等地,迅速擴展到全國,美麗動人的罌粟花在全國到處開放。

再於是乎,中國“山寨”的鴉片已經華麗的趕超洋菸,擠佔了英國殖民者的份額。

但此舉畢竟是“以毒攻毒”的險招,很快,此法雖阻止了白銀外流,但因為鴉片煙越來越多,林則徐預感“鴉片對中國人身心的最大殘害”即將來臨。可以想見,一心為國為民的林則徐心裡的“痛”該是多麼入骨。

1850年,林則徐帶著遺憾突然離世了。或許,如果林則徐能多活幾十年,他將會含笑離開,因為:林則徐死後的第32年,即1882年,因為全國大範圍種植鴉片,大清國實現了鴉片的自給自足,並開始出口返銷至歐美。最終倒逼英法等國開始主動提出禁止鴉片貿易。
圖為種植罌粟


1906年9月20日,光緒帝明降諭令,宣佈嚴厲禁菸。1908年3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禁菸條約》。

自此,中國的禁菸真正走上了正軌。世人可知:這一切背後,至始至終,全是林則徐的良苦用心啊!他,無論禁菸還是鼓勵種煙,看似截然相反,實際卻:從未變過初心啊!



奇扒公式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件事,林則徐禁菸不是為了那些吸鴉片上癮的大煙槍的身體考慮,而是為了國家的未來考慮。

在許多書籍中,林則徐的形象都是一位大義凜然、義正言辭的禁菸英雄,人們很難將他跟提倡種植鴉片扯上關係,但事實上他就是提倡了,原因在於他對鴉片的看法。

鴉片,是用罌粟果的汁烘乾製成的,可入藥,具有安神、鎮痛等多種效果。在公元七八世紀的時候,罌粟作為藥材從印度等地傳入中國,但進口量很少,本土並不種植。

鴉片逐漸氾濫,是在晚清,原因跟菸草有關係,雖然煙是當今中國最常見的東西之一,但其實它是舶來品,而且來的時間不算早,在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荷蘭殖民者將原產於美洲的菸草帶到了東南亞、日本等地,隨後菸草一路經菲律賓進入中國東南,迅速遍及南方,一路經日本進入朝鮮,在進入中國東北,很快傳播至北方。

菸草的蔓延一度使得統治者擔心,不論是崇禎皇帝還是皇太極等,都曾下令禁菸。在禁菸期間,鴉片成了菸草的代替品,但顯然,它的成癮性遠大於菸草。

鴉片在清朝民間逐漸流行開來,但由於來源的稀少,並不快。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清朝官員黃喻普首次記錄吸食鴉片的具體過程,並斷言除了殺掉吸食鴉片者,否則根本無法戒除。

清朝發現的事,英國也發現了,當時清朝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英國白銀流入中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以牟取暴利。

英國的目的很輕易地達到了,中英貿易形勢逆轉,中國白銀流向英國。清朝為此屢禁鴉片,然而效果微乎其微,因為清朝自己的官員就有不少吸鴉片的。

長達二十餘年的鴉片走私給清朝帶來巨大影響,白銀大量外流,國人呈現一種病怏怏的狀態,已經關係到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林則徐會登高疾呼抽鴉片危害生命進行禁菸之戰?不會,林則徐不信佛,不普渡眾生,不關心大煙鬼的身子,他關心大清的銀子和未來,他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摺上寫的是“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明確說明不禁言的危害,是沒有強壯的士兵和足夠的銀子,國家還有何未來。

在林則徐等禁菸派的勸說下,清朝開始了禁菸,然後鴉片戰爭,清朝戰敗,林則徐被誣陷貶到新疆。

林則徐關於種植鴉片的言論出現在1847年,離他去世只剩下三年,林則徐因病賦閒。某一天,林則徐接到一位在職官員的來信,該官員在信中詢問如何才能改變國內的困境,林則徐的回答是: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 ”

意思是說種鴉片不妨事,我林則徐恨的是國人只抽洋鴉片而不抽土鴉片,導致白銀外流,如果國產鴉片比洋鴉片好,誰不願意買國貨呢?還能阻止白銀外流。

也就是說,此時的林則徐已經明白,強硬禁菸不行了,為了阻止白銀外流,不如換一種方法,以國貨對抗洋貨,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抽誰的鴉片不是抽,銀子還在國內。

禁菸禁酒禁鴉片,這在人民大眾的層面上,是禁慾與縱慾的倫理鬥爭,但在統治者面前,視角大不相同。

只要整個社會的底線沒有崩塌(即所有人都吸鴉片了),統治者並不囑意那些墮落者的吸鴉片行為,他們關注的是隨之帶來的國家穩定性問題。太多人吸走私鴉片,錢沒了、人沒了,嚴重威脅經濟國防安全,所以要禁,禁不了,那就換種方法。

這個言論是林則徐私下的見地,並沒有上稟,而他自己也沒有時間去實施了,三年後,重病纏身的他離開了這個世界,不過他的設想卻成為了現實,美麗動人的罌粟花在全國到處開放。

很快,國貨鴉片趕超洋鴉片,擠佔了英國殖民者的份額。到1882年,大清國實現了鴉片的自給自足,並開始出口返銷至歐美。

英法等國也不缺少吸鴉片的,所以他們也開始禁菸,在沒有列強開戰的環境中,他們逐漸建立了禁止鴉片貿易的國際協定。1908年3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禁菸條約》。


平沙趣說歷史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林則徐就是那個“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雖然,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還有一些詆譭、質疑林則徐的人,但無論如何,也難以將林則徐曾經的“豐功偉業”掩蓋。

林則徐曾經銷過煙,起復後的幾年裡,也倡導過種煙,這些都是真的,但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前後矛盾?

虎門銷煙沒有錯,只是中華太虛弱



十九世紀初,西方列強開始向東方發展,特別是英國,更是大規模的進入。名義上打著通商往來的口號,實際上帶進來大量的走私鴉片。

由於鴉片容易讓人產生幻覺,而且還有很大的成癮性,所以下到眾多黎民百姓,上到稀缺的王公大臣,很多都成了“癮君子”。

可是,鴉片的副作用也一樣厲害,他能讓人的身體彷彿住進了魔鬼,最終掏空其身體。

林則徐看見鴉片帶來的巨大影響,堅持認定“鴉片是大患”。

公元1838年,林則徐上奏皇帝:“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這話說得很嚴重,如果對鴉片再不管不顧,整個國民的健康,整個國家的經濟將走入深淵。



道光皇帝認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讓其明察暗訪,收繳煙土,最後集中銷燬。

林則徐雖是個文人,但有一顆大心臟,對於各種勢力的阻擋,絲毫不低頭。面對前方未知的苦路,林則徐發出了來自心底地吶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公元1839年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燬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

這讓大英帝國顏面掃地,而讓我泱泱中華揚眉吐氣,大快人心。但,英國做為一方霸主,豈會如此認輸?

於是,英國人帶著長槍短炮,從遙遠的英吉利來到了中國,鴉片戰爭爆發。

面對強敵的侵略,林則徐積極組織應對,數敗大英帝國。折騰了大半年,實在討不上便宜,英軍失望地離開了,林則徐則鬆了一口氣。



但,沒有想到的是,英國人並未返回,而是在1840年的六月,開始攻擊浙江,並打下了定海,又北侵進入大沽。

道光帝慌亂當中開始求和,並將責任歸到了林則徐,數次斥責林則徐,稱其在廣東的“禁菸之事”辦理的不好。

林則徐滿腹的鬱悶,不是皇帝同意的禁菸嗎?到哪裡說理去?不僅說不上理,林則徐隨後被降職,最後發配至新疆伊犁。

1842年,清政府低聲下氣地簽訂了《南京條約》,開放港口,賠償兩千一百萬白銀,割地“香港”。

林則徐花大力氣禁菸,到最後,政府開放港口,鴉片從此堂而皇之地進來了,哪裡還需要走私。

林則徐禁菸有錯嗎?沒錯;抵抗侵略有錯嗎?沒錯。那麼到底誰錯了?

是政府錯了,錯在實力太弱

提倡來種植鴉片,只是不讓白銀往外流



林則徐去了新疆,雖然偏遠,但時局看得很清楚,不是不能禁菸,而是中國太弱,擋不住洋人的火器和大炮。

眼睜睜地看著大量的白銀送了出去,換了鴉片進來,中國人的身體越來越弱,“東亞病夫”的惡名開始四處飄揚……

此時的林則徐對政治、對環境、對趨勢等,有了更深的瞭解。

既然鴉片不能禁得住,為什麼不能落一頭呢?為什麼不能讓中國人自己把銀兩賺了呢?思索,不斷思索……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林則徐被重新啟用,先後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在其任間,提出: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什麼意思?林則徐說“在我看來,國內種鴉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鴉片客們恨禁菸,是因為國外有而國內沒有。如果我們國內也有,價格又便宜,那些菸民又怎麼會捨近求遠呢?”

從客戶角度分析,確實如此,相同的產品,價格低的更佔優勢啊!如此下去,白銀就不用送給外國人了,至少落了一頭。

林則徐1850 年因病去世了,但後來,中國自產的鴉片確實大行其道,還出了口,並且成為了大清財政收入相當大的一部分。



林則徐禁菸沒有錯,反抗侵略也沒有錯,但最後倡導種鴉片有些爭議,但確實落了一頭,讓白銀少了外流。

這個“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雖然離開了一百多年了,但“虎門銷煙、反抗侵略”的精神永存。


藍風破曉


林則徐確實提倡過,不過不是為了種鴉片而種鴉片,而是要和英國打經濟貿易戰,不得已而為之。英國通過向中國輸入鴉片,從中國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保守估計在3億~6億兩白銀,而中國對英國的貿易卻舉步維艱,拿手的茶葉、蠶絲也被英國學了去,在印度、歐洲種植茶葉搶佔了國際市場,英國立頓紅茶至今佔據國際大部分茶葉市場份額。清朝白花花的白銀通過一杆杆大煙槍流向了英國。當時清朝吸食鴉片的人非常之多,難以杜絕。清政府的經濟造成了空前的威脅。

林則徐晚年確實提倡過,但是他沒來得及實施就去世了!後來張之洞實施了,清朝形成了一個奇特局面,一面種鴉片,一面禁鴉片(有限性抽鴉片)。

同時代的名臣張之洞發現,許多地方不種植水稻種罌粟,張之洞極力支持禁菸,鴉片造成人的身體素質下降有目共睹,並且這個成癮的東西掌握在英國手裡,等於被別人紮了根一直抽血的管子。可是當張之洞去湖北上任後,卻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張之洞支持種植鴉片。為何?張之洞發現,種罌粟不但能賺來大量的白銀,還能抵擋英國的經濟入侵,並且老煙槍們並不能完全戒掉鴉片,禁菸造成了鴉片價格更高,英國賺錢的利潤更高。讓老煙槍傾家蕩產被英國人賺不如自己賺!

於是,在李鴻章、張之洞的支持下,在湖北大規模種鴉片,稻田變成了鴉片,很快,清朝不但實現了自給自足,質優價廉的鴉片打敗了英國鴉片,開始出口英國創匯。英國等最後受不了清朝如此猛烈的鴉片輸出,倫敦大街小巷都有清朝鴉片,倫敦居民也在吞雲吐霧中,銀子又流出了英國。

於是,首先英國受不了,在英國的倡議下,英國和清政府在上海簽訂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禁毒協議!鴉片被列為違禁品,吸食鴉片違法!


嘟嘟讀讀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聽起來禁止鴉片清正廉潔、正義大氣,但是任何事情脫離時代背景獨立看待就失去了意義,晚清時期就算是湖廣總督秉公執政的林則徐也遭遇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在現實面前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禁也為民,種也為國。


說到晚清統治,腦袋裡會蹦出幾個字我們最常聽到的內個字“國庫空虛,政府腐敗,民不聊生。”鴉片貿易、吸食鴉片的危害直擊這些要害。



鴉片貿易使大量的真金白銀流向海外,貿易逆差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吸食鴉片,官員意志消沉,大肆斂財加劇腐敗;腐蝕了士兵身體,捎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使民眾骨瘦如柴,散盡家財。


禁菸勢在必行,有道光皇帝做後臺,做為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在1839 年6 月3 日至25 日在虎門海灘“路見不平一聲吼哇,該出手時就出手哇 。風風火火來銷煙哦~”


但結果清政府並沒有強硬到底,因為銷煙,英國發動了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清政府慘敗。


只能對鴉片貿易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外國勢力增加了鴉片貿易數量。



看著大把的白花花的銀子流向海外,一大批愛國的仁人志士義憤填膺卻又無力阻止,這當然包括愛國將士林則徐。即然鴉片禁又禁不了,打又打不過人家,知此放任下去,國將不國。


1847年62歲的林則徐想出無奈之下的應對之法——推廣種植鴉片,上奏道光皇帝。

鴉片需求量大,錢全被外國人掙走了,我們何不自己種點罌粟製造些鴉片,民眾不會捨近求遠,這樣便可減少進口量。此法被採納推廣後也算是“將計就計”遏制了白銀外流。


一個人左右不了歷史,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暴發,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鴉片進口合法化,鴉片進口已變得肆無忌憚,這也刺激了國內罌粟種植業。


時勢造英雄,特定歷史背景下,林則徐由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淪落到晚年提倡種植鴉片的人,這其中的無奈和心酸只有當事人更清楚。不由讓人慨嘆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據說後來種植的鴉片還出口了很多,又為政府掙回些銀兩。



而1850年11月林則徐已在普寧老縣城病逝,若他泉下有知,也會欣慰自己晚年進諫提倡種鴉片,雖然略有損自己一世的英名,但對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之下的應對舉措,也不失為一種利國的大義之舉。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很多問題,很多人物,我們歷史教科書總喜歡給出唯一標準答案(評價)。然而歷史不是線性的非黑即白,我們的歷史課本省略了太多歷史細節與過程,結果導致到處都是糊塗賬,到處都是無法解釋的悖論。


林則徐是禁菸英雄,但他晚年也確實認為應該讓鴉片貿易合法化。評論裡很多人在義憤填膺的痛罵這是抹黑民族英雄。這種行為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不如此,以主流史觀來看這事簡直就是沒法解釋。



但如果充分考察當時的情況,你會發現這兩點其實不衝突,也不是林大人改變了初衷,一夜之間就從民族英雄變成賣國賊了。

道光二十六年,林則徐任陝西巡撫。期間江西撫州署知府文海寫信求教如何防止白銀外流和保持一方經濟。林則徐在回信中寫道: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醞、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第恐此種食煙之人未必迴心向內耳!

上述內容摘錄自《林則徐全集》第八冊/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林則徐的觀點很明確。在內地種植罌粟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內地菸民都不抽洋鴉片而改抽國產鴉片,在天朝內部流通達到自給自足,從而遏制白銀外流。唯一擔心的是這些抽慣了洋鴉片的人未必接受國貨而已。

拜歷史課本所賜,很多人以為清廷全是一幫眼盲耳瞎的飯桶,除了林則徐慧眼如炬,好像誰都沒有察覺鴉片氾濫的危害。實際上,不論皇帝還是朝臣,亦或文人學者,很早就意識到鴉片的危害,尤其是因鴉片貿易帶來的白銀大量外流的趨勢。



清廷上下的看法基本一致,必須快速遏制白銀外流,否則大清國就有垮臺的危險。目標雖然一致,但具體怎麼做,出現了兩種思路——弛禁派和嚴禁派。

弛禁的想法源於廣州「學海堂」,其代表人物是太常寺少卿許乃濟。1936年4月27日,許乃濟上奏建議:

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夷人納稅之費,輕於行賄,在彼亦必樂從。……寬內地民人栽種罌粟之禁,……內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外洋之來者自不禁而絕……

需要說明一點,弛禁派並不是認為鴉片沒有危害,而是認為禁菸法令沒有產生效果,反而滋生鴉片走私和官員貪腐。弛禁派的主要觀點有幾個方面:

  1. 對鴉片進口比照普通藥材徵收關稅
  2. 鴉片交易只能以物易物,不允許使用白銀購買,以此防止白銀外流
  3. 朝廷准許民間種植鴉片,以此減少向外洋進口的量
  4. 不強令禁止普通平民吸食鴉片,但嚴格禁止官員、士人、兵勇吸鴉片

許乃濟的觀點以非黑即白的標準來看,簡直可以歸為「異端邪說」一類。但歷史教科書沒有提到的是,許乃濟的觀點得到了「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的支持,並因此成為馬克思著作中為數不多且受到盛讚的中國人。



1858年9月25日,卡爾·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撰寫評論稱:

中國最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許乃濟,曾提議使鴉片貿易合法化並從中取利;但是經過帝國全體高級官吏一年多的全面討論,中國政府決定:這種萬惡貿易毒害人民,不得開禁。

在這篇題為《鴉片貿易史》的評論中,馬克思高度評價許乃濟關於鴉片貿易合法化的政治主張,並嚴厲批評了嚴禁派的立場:

天朝的野人當時拒絕徵收一項必定會隨著人民墮落的程度而增大的稅收。
……
如果中國政府使鴉片貿易合法化,同時允許在中國栽種罌粟,這意味著英印國庫會遭到嚴重的損失。

馬克思同時詳盡分析了清廷禁菸政策帶來的嚴重後果:

中國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採取了非常措施,這些措施的頂點是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沒收、焚燬走私的鴉片;這成了第一次英中戰爭的起因,這次戰爭又使中國發生起義,使帝國國庫完全空虛,使俄國能夠順利地由北方入侵,……

馬克思的看法應該說相當準確,中英戰爭、太平天國、國庫空虛、俄國入侵,這四大事件最終決定中國的歷史走向,並直接導致大量國土喪失。最後,馬克思給我們這個東方古國做了一個精準的結案陳詞: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繫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鬥中死去,……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出這種離奇的悲劇題材。

以上內容摘錄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

本質上說,弛禁派是因為禁菸不力的現狀才主張弛禁。以當時內外交困的時局來說,比嚴禁派盡善盡美的主張更加務實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這個道理不難理解,打個比方,在沙漠裡你拿到了一瓶含有慢性毒藥的水,不喝立刻會渴死,喝了還能堅持三五天,相信大部分理性的人都會選擇喝下這瓶水,因為也許三五天就能給你帶來新的轉機。

當然,弛禁派也有不容忽視的侷限性。他們只關注國家財富外流,知識階層淪落,但是沒有認識到鴉片盛行對普通百姓的傷害。



嚴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鴻臚寺卿黃爵滋,其嚴禁派主張在《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中有明確的說明:

  1. 對吸食鴉片者,限期戒斷,逾期未戒,處以極刑
  2. 群防群治實施連坐,吸食鴉片者處死,知情不報重罰
  3. 官員吸食鴉片,除本人處極刑外,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4. 官員的親屬、幕僚、家丁吸食鴉片,官員承擔連帶責任

至於為什麼不應該開放種植罌粟,黃爵滋也有自己的見解:

或又曰開種罌粟之禁,聽內地熬煙,庶可抵當外夷所入,積之漸久,不致紋銀出洋。殊不知內地所熬之煙,食之不能過癮。

這跟林則徐回給文海的信中是一個意思,主要是認為咱們的製作工藝沒有洋人好,弄出來的鴉片不過癮,沒有競爭力。

嚴禁派觀點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接受,因為政治正確,也符合我們現在對毒品零容忍的主流態度。但在錯誤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還是一種錯誤

今時今日,政局穩定,國家機器運轉正常,當然有條件且有必要實施零容忍打擊。但晚清不具備這個條件,也負擔不起這個成本。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有人落實,但晚清吏治已經腐敗到根子了。國家查禁的越嚴,貪官汙吏從中謀利越多。正如《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中所說:

……每歲既有數幹餘萬之(鴉片)交易,分潤毫釐,亦不下數百萬兩。利之所在,誰肯認真辦理,偶有所獲,已屬寥寥。……各省販煙之人,其資本重者,窯口沿途包送,關津胥吏容隱放行。轉於往來客商藉查煙為名,恣意留難勒索。其各府州縣開設煙館者,類皆奸猾吏役兵丁,勾結故家大族不肖子弟,素有聲勢。於重門深巷之中,聚眾吸食。地方官之幕友家丁,半溺於此。

吏治腐敗恰恰是鴉片氾濫的推手之一。乾隆禁菸之後,官員發現了新的財路,找鴉片商收保護費,收了保護費還不用納稅,這麼大一塊肥肉放在眼前,誰不吃誰煞筆。結果禁菸政策不但沒執行,官商勾結還拼命引進鴉片,結果導致鴉片越賣越紅火。

即使拋開吏治不談,當時國庫空虛,其實也根本負擔不起高昂成本來對抗已經成規模的走私行為。

如果考察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可以明顯看到他從不甚瞭解海外,到「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轉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林則徐在禁菸前期一直誤認為大黃、茶葉對西洋人至關重要。派林則徐前往廣州禁菸前,道光還曾專門就此事諮詢林則徐,當時林則徐答奏:

至茶葉、大黃兩項,臣等悉心訪察,實為外夷所必需,且夷商購買出洋,分售各路島夷,獲利優厚,果能悉行斷絕,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權。

林則徐到了廣州後,發佈的《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中也提到:

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乃聽爾年年販運出洋,絕不靳惜,恩莫大焉!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有一篇流行網文叫《搞笑的鴉片戰爭》,裡面說林則徐以為「英美兩國天氣乾燥,土質乾硬,夷人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導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國的大黃和茶葉可解」云云。

這完全是瞎扯淡!在頒佈的《諭各國夷人呈繳煙土稿》中根本沒有提到這些。林則徐前期不太瞭解西洋情況,這是事實,但沒有無知到這種程度。他只是將茶葉、大黃看成獲利優厚的經濟作物,誤以為斷絕茶黃供應是對外貿易戰的有力手段而已。

鬧這種笑話的人並非林則徐,而是琦善。他在覆奏黃爵滋的《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時提出:

……蓋地土堅剛,風日燥烈,又日以牛羊肉磨粉為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後,此為通腸之聖藥……

正面對抗英軍以後,林則徐立即認識到自己的預判,再沒有提過以茶葉制夷的說法。同時積極瞭解海外情況,且致力於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國圖志》。對晚清的洋務運動,甚至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重大啟發作用。



綜合來看,林則徐對鴉片態度的轉換,其實更多的是他從至善至美的嚴禁派,向更加務實的弛禁派的轉化。這既是他個人在瞭解世界看清現狀以後,從清流到務實的轉變,也是國家貧弱之下的一種無奈。

這種轉變絲毫不能動搖他作為一個民族英雄的地位,以及「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前瞻性和偉大意義。


月下沒有花


1842年8月29日,在長江的英國軍艦上清政府簽訂了近代以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條約之中最為我們詬病的是割讓香港島,賠償軍費和開放通商口岸這三者。而最最讓一般民眾氣憤的莫過於割地賠款了,普天之下,莫非中土,就我們漢民族在千年居住的歷史來說,割地賠款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因為這是屈辱啊,這是侵犯了我們的領土主權完整,可是人們在抨擊割地賠款的這樣那樣的屈辱時忽略了其中比割地更加嚴重的開放通商口岸

白銀在外流

開放通商口岸意味著清朝與英國商人在多個商業交換點,在政府不過於干預的情況下雙方交易經濟產品。一方是農產品,一方是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因為英國商品在進口關稅“直百抽五”的條約規定中,清朝官員再也不能隨意抽取百分之二三十的關稅,而與之對應的是內陸區域政府對於商人的抑制政策。這樣一來,英國商品與本國商品比較而言,就價格上面也存在巨大的優勢,很容易設想在與英國平等交易中的清朝商業所受到的打擊。就如同浙江縣誌記載那樣“今洋紗遍市,而土紗銷塞。”條約簽訂的後果就是,就當是中國與英國的公平貿易往來,中國只會出現白銀外流的情況,而且數量巨大,這是必定的。

林大人在行動

而所謂的“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真的看出來了中國白銀外流的真正原因?我覺得不是,林則徐無論我們今人多麼推崇他,他依舊沒有突破當時官僚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的角度。就神光寺事件中體現的林則徐顯得很真實的一個帝國官僚的嘴臉。當時南京條約已經簽訂,而閒居在福州的林則徐瞭解到英國要在福州地界租界房子,而我們的林大人號召福州知府將英國人趕出福州,而這件行為是違背南京條約的規定的,這種行為是一種國家信譽的缺失!都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林大人沒有正確認識到真正的國際慣例,在處事方面依然是一種官員方式,就種植鴉片的事情上也是這麼原理的。林大人看到了當時中國白銀外流的現狀,而他將外流的現象歸結於國人對於鴉片的依賴,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王朝制度下面的官員處理方式,種植鴉片合情合理!因此在江西官員詢問林大人是否有法子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能讓更少的白銀外流,於是在林則徐超高人氣的影響下面,大清國實現了鴉片“自給自足”

以官員的名義

從一個極端的清朝官員的角度去思考,虎門銷煙,是林則徐在做兩廣總督之時為完成道光的旨意進一步給自身政績添彩的事情,而種植鴉片,同樣可以在當地幹出戰績迎合皇帝。出於片面的經濟交易中,白銀流到英國的白銀流入帝國官員手中!

到底是流入英國好還是官員手中好呢?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歷史中的眼淚


林則徐為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但是諸位請勿忘記林則徐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雖然他走到了歷史前沿,看到了與在京城裡皇帝老子看不到真實歷史場景。但是他同樣是以傳統認知的東西來感受世界的,他並不能夠站在我們現代人的歷史高度上去看待當時發生的一切。


“虎門銷煙”實際意義與現在海關緝私不是同一個概念。當時中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海關和緝私制度。而那些被銷燬的煙,在外國人眼裡,都是正兒八經的商品。清國人銷燬這些煙都是野蠻的破壞經濟規則的不法行為,因為你清國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禁止鴉片貿易”。


而在林則徐的邏輯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欽差大臣代表大清國皇帝要求將這些害人的東西銷燬,誰敢有意見?

這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然而這種信息不對稱還將繼續下去。英國人很快就不滿意了,大英帝國的海軍要為他們的商民出頭了。

然而一個近乎荒唐的邏輯支撐著林則徐繼續強硬。那就是我不怕你英國人,因為你們英國人吃肉,所以必須要喝茶葉化解,否則會腹脹而死。你要是膽敢挑戰我,我將上奏皇上,禁止茶葉貿易,你蕞爾小國能撐幾天?


結果英國人服你林大人,乾脆直接繞著沿海北上直接找皇帝去了。這下林則徐急了,有本事你來找我,你找皇帝幹嘛呀?道光皇帝也急了,你林則徐不是說英國人沒茶葉就……算了,趕緊先琦善去跟英國人談判,派伊里布去查明原因。那時候能人還真多,琦善和伊里布一商量,把林則徐撤了不就好交代了麼?後來接替琦善的奕山吹牛這仗能打,結果又敗了。那罪魁禍首林則徐就只有發配新疆的命了。

然而林則徐經過這次挫折之後,開始認真地研究起英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瞭解。最終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林則徐晚年看鴉片已經無法禁絕,於是提倡國人自己種植土煙,以求自供,以減少鴉片貿易造成的鉅額貿易逆差。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暢通,如人一身血脈灌注貫注,何礙之有?”

處於意識的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處於國防力量巨大懸殊的情況下;處於工業科技嚴重滯後的情況下,在林則徐的倡導下。1860年,以雲貴川等地為試點,後全國迅速普及擴展, 截至1882年,大清國實現了鴉片的自給自足,而且開始出口返銷至歐美。最終倒逼英法等國開始主動提出禁止鴉片貿易。

然而林則徐林大人並沒有得見此幕,他泉下有知,不知道該是高興還是更覺悲涼。但是如果林則徐看到了今天的中國,那應該是可以瞑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