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浙江是何时形成的?是中原流放人员和当地沿海山民的后裔吗?

石榴


1366年浙江建省

按照汉民族迁徙史,涉及浙江部分的:

第一次:两晋之际,河南、山西移民进入江西北部和江浙西部地区;



1:距今1700年前的西晋末年,经过十几年的内战,西晋皇朝已经是国力空虚,民不聊生,



此时,北方的匈奴族大举入侵西晋,很快兵临洛阳城下。在1700年前五月的一天,几名西晋的都城守卫人员站在城墙上向远方眺望时,看到声势浩大的匈奴族骑兵从远处奔腾而来,那天数万名匈奴族骑兵包围了洛阳城,城市不堪一击,很快攻入城内,并虏走了西晋皇帝,西晋王朝从此走向灭亡,王公贵族及市民被杀三万余人烧毁好多官寺民居,面对匈奴族的侵略和杀戮,市民便携妻带子向外出逃,逃出来的汉人分别沿着水路和旱路,向东南方向的江苏一带迁徙,最后大部分人在今天的南京附近落脚。主要是吴语人和南京官话

如果按照方言来看,浙江方言上是吴语

我们可以通过吴语是怎样形成的来了解浙江。

吴语源流

吴语源自北方姬姓部族,吴国的始祖与周王室有直接的亲属关系。


《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吴越合一

春秋时吴国臣服于楚国,后来逐渐强盛曾破楚、亡越、称霸中原,最后被越国所灭,吴越合为一体。吴越两国诸侯本来都是华夏后裔,两国的土著居民同为越族,习俗语言也没有多大差异。

《吕氏春秋·贵直篇》:

“夫齐与吴地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夫吴之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

吴语和越语随着吴越合而为一而合流,成为现代吴语的前身。古吴语的范围比今天大,包括苏北、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区。这可以根据某些史实来判断。例如,吴王夫差曾在苏北扬州一带筑邗沟以争霸中原,伍子胥弃楚奔吴之地在安徽韶关。

《左传·哀公十二年》:

卫侯会吴于郧(今江苏如皋东),公及卫候、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候之舍。……乃舍卫候,卫候归,效夷言。

三国时期,东吴以京口(今镇江)、建业(南京)为都城,江淮一带居民大批涌入江南,同时安徽、江西一带居民也则向东迁移,吴语北界遂开始由淮河向长江退缩,西界则向江浙东移。此次吴语边缘地区向中心区的移民史籍多有记载:

《三国志·蒋济传》: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

《三国志·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

古吴语还包括闽越(今福建闽语地区)。闽越一带周时归越国统治,秦初属会稽郡,秦征服东欧(今温州一带)、闽越后,析置闽中郡,汉时分封为东海国、闽越国,闽越后来仍属会稽管辖。文献记载:

《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

《宋书·州郡志》: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

吴楚接触三国时闽为东吴属地,吴人大批入闽,吴语对这一带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东吴时,江东经济显著发展,土著山越居民大批降伏出山,吴语与山越语进一步接触。东吴辖地及豫章(今江西)乃至荆州(今湖北、湖南),吴语和楚语也曾连成一片。《水浒传》中山东人宋江在江州(今九江)

浔阳楼题反诗称“心在山东身在吴”,可见宋时仍视江州为吴地。

江淮官话与吴语之关系

从语言特点看,江淮官话里至今留有吴语的底层。

永嘉丧乱后,北方人口南迁,长江两岸今江苏境内设有侨郡23,侨县75,其中原青、徐二州(今山东、江苏淮河北部)占18郡60县。东晋定都建业,吴音与北音一时并重,后来北音占据上风,南京一带终被纳入北方话范围。

唐安史之乱后,又有大批北民南迁入吴。有记载:

唐代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序》:“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北民三度南迁。对杭州话的影响甚巨。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

五十八:“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吴语的最终确立

吴语最晚到三国魏晋时已经完全形成,晋以后流行以婉约细腻著称的吴歌,歌中女性以“侬”自称,“吴侬”即成为吴人、吴语的别称。

浙江于1366年建立省,建省两年后元朝灭亡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Toghon Temür,蒙古语意为“铁锅”,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明宗

长子,元宁宗长兄。生母是圣裔迈来迪。

我国东南方言最为复杂,其形成背景有:

①原住百越部族或南蛮部族的语言底层不同;

②楚国平蛮平越带来先期汉语;

③秦汉军队移民所说汉语及以后各代中原移民所说不同形式的汉语。

浙江属于第三种,但不是中原流放人员,而是各代中原移民和当地越人的后裔


宇文度鹏


不是留放中原,而是因受水害而逃向北方的,在大禹未治理长江以前,下游受两重水害夹击,海潮倒灌,上游洪水!大禹疏通长江后,水位大幅下降,江浙才好起来!在治理过程,牺牲了许多民工,其中就有伯益之子,后葬在苏州包山,在那建了平王庙,封为平水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